隆庆六年,当大明皇帝在位时,三十六岁的隆庆帝身患重病,在其临终之时,把自己最为信赖的帮手高拱召来。这一场景,体现出他对大明未来最后的期望。这时的高拱泪如泉涌,保证会用心辅佐隆庆的儿子,力求让大明再次兴盛。不过,谁又能料到,这位貌似没什么能力的皇帝,最后竟然能够引领大明迈向中兴之途呢?
隆庆皇帝朱载垕即位之时,大明已然是满目疮痍。先是遭受蒙古的袭扰,紧接着内陆的民众起义以及沿海水匪也接连不断地出现,就更别提国库近乎空虚的经济状况了。在如此压力巨大的开端之下,皇位可不是能轻松安享太平的位子,而是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不过,恰恰是在这般严峻的情形之中,隆庆皇帝却彰显出了超乎寻常的智慧与胆量。
他爹嘉靖帝对他那是百般猜疑,他被封为裕王之后,日子过得特别艰难,连平常的花费都得靠借钱来维持。这段苦日子虽说让他的性格变得不爱说话了,可也让他深深明白了民间百姓的艰难。嘉靖对宗室子弟严加防范,导致朱载垕一直处在压抑之中。也正因如此,他才更清楚啥叫“以人为本”。
隆庆帝好不容易登上了帝位,可他不太会说话,这让朝廷大臣们对他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不过,他这些看似不正常的行为背后,其实有着在用人上的巧妙办法。隆庆帝自己不去管那些繁杂的政务,而是用心地依靠和信任一批能干的大臣,高拱就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他很清楚怎么用人,想通过任用有才能的人来打理这个庞大的帝国。
高拱和张居正等人从嘉靖年间就开始辅助朱载垕,当皇子的老师。这些人后来都进入了大明的核心权力中心,他们不光很有智慧和才能,还特别忠诚。隆庆帝话不多,不过在政治方面,他很清楚自己想要啥。这从他对朝廷官员的态度上就能看出来,他不怎么去干涉,给足了授权,让官员们能把自己的本事最大程度地使出来。
可是,幸福的日子没持续多久。隆庆帝当皇子的时候,他的生母去世了,他没能好好尽孝,这事一直让他心里特别难受。所以,当有官员上书夸赞一个孝顺的人时,隆庆帝感动得直流眼泪,这恰恰是他真正理解民间百姓艰难的体现。他不是不明白百姓的苦处,而是因为自己的经历,让他更能体谅那些受压迫的百姓。
隆庆皇帝挺会享受生活,老是从民间选妃,还收集各种珍稀珠宝。不过,他可不单单是沉迷于这种奢华,他是想通过这些消遣让自己心情好点,这样才能更妥善地处理朝廷的各类难题。而且,他明智地察觉到个人统治存在局限性,所以就更重视培养和任用那些既忠诚又有本事的人。
在和权臣徐阶的较量中,隆庆皇帝彰显出了非凡的政治手段。徐阶靠着自身的功劳和地位,对高拱抱有很强的敌意,还想方设法把他挤走。然而隆庆帝机灵地看准时机,把徐阶赶出了朝廷,让自己信任的高拱重新回到官场,掌管大明的重要事务。这一事情不但体现出隆庆皇帝的聪慧,也表明了他在用人上的高超水平。
隆庆三年,高拱强势回归,担任内阁要职且兼任吏部尚书,这在明代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他的归来,意味着隆庆中兴已然正式开启,也给大明的重振筑牢了根基。在高拱的协助下,隆庆帝持续施行以民为本的方针,提倡节俭之风,着力减轻百姓的困苦。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隆庆帝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到了他快不行的时候,他不光没把国家大事抛在脑后,还专门跟高拱说,要接着辅佐他的儿子,也就是日后的万历皇帝朱翊钧。隆庆帝临终前把儿子托付给高拱,这既表明了他对以后的担心,也体现出他对高拱深深的依靠与信任。
遗憾的是,隆庆的宏伟抱负在他离世后没能全部达成。虽说高拱表明会尽心尽力做事,然而政治风波却是接连不断。在隆庆逝世后的权力争斗里,张居正渐渐取代了高拱,变成了新的权力核心。而隆庆的儿子万历皇帝也在朝廷的纷争当中长大,往后的历史演变更是波澜壮阔。
虽说隆庆皇帝常被视作“窝囊”之君,然而在其短暂的执政时期,他凭借着自身的智慧以及用人之法,让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大明王朝得以挽救。他的政治举措与用人方略,不但给大明带来了复兴的气象,也给其子孙后代留下了可贵的经验与教训。由于信任忠臣并注重人才,隆庆顺利地把一个伤痕累累的国家拉回了正轨,可谓是明朝历史上极为难得的一段光辉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