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就在巴黎奥运会如火如荼地举办之际,2024年7月27日,意大利女总理梅洛尼悄悄开启了为期5天的访华之旅,被外界视为中意关系迎来了新篇章。
可就在一年前,梅洛尼为了讨好美国,宣布退出由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项目,让中意外交的前景变得晦暗不明。
不仅如此,在今年欧盟启动的对阵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关税计划中,意大利亦是主要推手,如今突然高规格访华释放善意,让各国都吃了一惊。
意大利为何在对华态度上反复横跳?
梅洛尼此番又为何要出访中国?
中意关系,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意大利的现实主义梅洛尼此次出访,可谓是精心准备,不仅访问时间长达五天,就连访问时机的选择,亦是选中欧美主流媒体无暇他顾的巴黎奥运会之际。
由此可见,梅洛尼对此次访问的重视程度。
在这次访华之行中,梅洛尼的目的主要有三:
其一,是修复对华关系,弥合意大利退出“一带一路”项目,对于中意关系的影响;
其二,是扩大中意贸易往来,扭转2023年中意贸易总额下降的颓势,加大意大利的对华出口,以谋求提振意大利多年来的疲软经济。
此番随梅洛尼一同出访的意大利巨头企业莱昂纳多、倍耐力和埃尼,方才是此行的真正主角;
其三,则是谋求中国企业前往意大利投资,为意大利经济注入活力,尤其是在方兴未艾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意大利更是希望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
总的来说,梅洛尼此行的直接目的,便是修复中意关系,加强双方的贸易合作,从而改善意大利国内的经济颓势,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
可为什么意大利在此之前,却先后做出退出“一带一路”项目、支持对华电车加关税,这样不利于中意关系的举动呢?
这其实与意大利的民族性格和政治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意大利人,素来是极度务实的现实主义者。
与常人印象不同的是,意大利并非欧洲一流的老牌强国。
相反,他们是一个实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新兴国家。
直到1861年,意大利才基本实现统一建国,完成了从地理名词向实体国家的转变。
换言之,意大利是一个比美国还年轻的国家。
由于立国较晚,且南北存在巨大差异,意大利虽地处欧陆腹地,其北部更是直接融入以德法为主导的商业圈,但其综合国力在欧陆却只能算二流。
这意味着,意大利单凭自己的力量,很难有所作为,且当欧陆诸国开始分割利益之时,意大利也很难取得优势地位。
这种国际地位,让意大利从立国开始,便奉行极度务实的现实主义,游走于列国之间,随时倒向势大者。
这种民族性格和政治传统,促成了意大利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左右横跳。
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梅洛尼会在拜登上台、美国全力开启对华全方位绞杀后,选择退出“一带一路”项目,因为追随强者,从来便是意大利人的天性。
意大利退出“一带一路”讨好美国,是因为美国强势。
而梅洛尼此番出访中国,同样也是因为中国在过去数年间抗衡美国不落下风的强势表现,让意大利动了两头下注的心。
当然,如此务实的意大利,此行的最直接目的,便是谋求加深与中国的贸易合作,从而帮助意大利走出经济颓势的泥潭。
中意贸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中意关系也逃不出这一定律。
梅洛尼之所以在此前选择退出“一带一路”项目,除了献媚美国,同样也有着经济方面的考量。
与特朗普一样,梅洛尼认为中意贸易之间存在巨大的不平等,中国每年都从意大利攫取了数百亿欧元的贸易顺差,是意大利最大的逆差国家。
因此,梅洛尼希望改善这种贸易格局,削减从中国的商品进口,扩大对华的贸易输出,这种思想促使其推出了“一带一路”项目。
梅洛尼的这种做法,效果是显著的。
2023年,中意贸易出现大幅度下滑,跌至667.6亿欧,相较于上年暴跌10.1%,其中从中国的进口暴跌17.8%,对华出口却增长16.7%,使得意大利对华贸易逆差缩减至284.2亿欧,同比下降超过30%。
表面上,梅洛尼的做法取得了预期效果,极大削减了对华贸易逆差,可意大利的经济却因为中意贸易额的缩小,反而遭受了不小的打击。
意大利对中国不友善的经济政策,让许多中国资本对投资意大利望而却步,甚至为了规避风险,还出现了一定的撤资浪潮,使得意大利经济因此受到伤害。
其直接结果,便是意大利政府的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赤字突破7%,让梅洛尼的执政地位出现动摇,这才有了梅洛尼前倨后恭的态度转变。
因此,梅洛尼此番出访的最大目的,便是修复中意关系,重新激活贸易,尤其是寻求中国资本加大对意大利的投资。
就连此前作为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征收关税的主要推手,亦是意大利人算计的一环。
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在这次主张对中国新能源电车征收关税,不仅是出于保护本土汽车产业的自救行为,亦是制造筹码,与中国就新能源汽车领域展开合作的连环计。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高歌猛进,技术上的巨大优势,早晚使其逐渐吞噬传统油车的空间市场,这绝非欧盟依靠关税壁垒所能阻挡的。
可汽车产业又是欧洲国家赖以生存的支柱型产业,决不能让中国彻底击败,因此,谋求与中国的合作,搭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快车,便成了唯一选择。
实际上,在法国和意大利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喊打喊杀之时,他们在场下一刻未停地谋求与中国合作,希望中国电车企业能在本国投资建厂,共同分享这一蛋糕。
为了赢得这一竞争,尽可能地制造对华谈判筹码,便成了关键,从退出“一带一路”项目,到对华征收关税,无一不是出于这一目的。
中欧关系的未来除了中意贸易关系层面的意义,梅洛尼此次出访的另一层意义,则是中欧关系的未来走向。
不难看出,在美国逐渐输掉中美贸易战的关口,欧盟的态度已经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实际上,中欧双方在未来的国际格局中,合作共赢的利益远大于地缘冲突的矛盾,中欧关系大有可为。
在地缘政治层面,中国是欧盟急切需要的、能够制衡美国的外部势力。
二战结束后,被“马歇尔计划”和北约组织渗透成筛子的欧洲,一直谋求摆脱美国的影响与控制,实现欧洲在政治上的独立。
尤其是在苏联解体后,最大威胁的消失,更是让欧盟的独立意愿愈发加深,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欧盟的对美独立性,很大程度上仰赖于与俄罗斯的合作。
通过“能源-工业”的二元合作关系,欧盟与俄罗斯形成了微妙的平衡与默契,每当美国逼迫欧盟太甚之时,欧盟便做出亲俄举动,迫使美国妥协让步。
这一招,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屡试不爽。
可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这种俄欧之间的合作与默契被彻底斩断,欧盟不仅丧失了用以制衡美国的外援,还再度面临俄国人的军事威胁,使得欧盟在美国面前彻底沦陷。
如果不想真的沦为美国人的牵线木偶,欧洲人就必须寻找新的、足够强大的外援来制衡美国,放眼全球,唯有中国可以担此重任。
携手抗美,是中欧关系在未来趋于亲密的底层逻辑,尤其是在以特朗普为代表的、奉行“美国优先”的门罗主义在美国再度抬头的背景下。
在经济上,中欧也存在较大的合作空间。
相较于赢者通吃、追求绝对优势的美国,中国则更具分享的胸襟与气度,就比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并不谋求一家独大、吃掉全球市场。
相反,为了实现汽车革命的稳步推进,中国更愿意让步部分利益,向其他国家分享这块大蛋糕,通过利益均沾来建立并维系新的产业秩序。
在这种合作中,欧盟可以在新赛道上有立足之地,从而保住自己的饭碗、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而中国则可以借助欧盟的影响力和销售渠道,来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的攻城略地。
意大利此番转向,且并未在欧洲舆论上掀起轩然大波,很大程度上可以将其视为欧盟这一整体对华关系的投石问路,欧盟倒向中国已有苗头,中美博弈的天平,正在发生倾斜。
结语梅洛尼访华,于中国而言显然是一个不错的信号,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欧盟作为墙头草,其最终只会支持胜利者。
这意味着,在真正赢得与美国的这场竞争之前,一切阶段性的胜利,都不足言道。
参考文献
中国青年报《上任后首次访华 梅洛尼寻求中意关系“再调整”》
中国新闻网《20与700,从两个时间坐标看意大利总理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