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模”风采录|法润人心,恰似月轮终皎洁

最高人民法院 2025-02-21 11:33:55

编者按:

为更好发挥最近一批受到表彰的全国范法院、全国模范法官的示范引领作用,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新闻局、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联合推出“全国模范法院、全国模范法官风采录”栏目,全面展现模范法院、法官的亮点工作和闪光事迹,为进一步推进法院工作现代化,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提供有益经验。敬请关注!

个人简介

臧永,男,汉族,新疆奎屯人,中共党员,现任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三级高级法官。

臧永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不忘初心、恪尽职守,精研办案、勇于创新,在审判中能够兼顾国法天理人情,让司法更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推动建立性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数据库、一站式“反家暴”工作机制,开创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妇女权益保护新局面。促进行政争议实质化解、前端化解,助推法治政府建设。曾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模范法官”等荣誉。

今年,我从事司法审判工作将满三十年了,作为国家司法体制改革的亲历者和践行者,我为自己身处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倍感自豪和欣慰。我非常热爱法官这个职业,我深知每一起案件的公正审理,都是为我国法治建设大厦铺就的一块基石。以后,我将一如既往地、积极地投身于神圣的司法审判事业中,认真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信仰,秉持司法良知,用心办好每一件案件,帮助老百姓排忧解难,让我们的司法审判工作更能明辨是非、更有温度,更有力量。

清晨7时许的成都,皎洁的圆月挂在城市上空,映照着赶路人的身影。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臧永迎着料峭的晨风走出小区大门,熟练又利索地拉上了羽绒服拉链。和往常一样,他要早点到单位开启并规划一天的工作,每个案件到了哪个阶段、工作推进到什么程度,他早上都要快速梳理一遍,比起被系统提醒,他更喜欢保持自己的节奏。

臧永常说:“肩上有责任,才能只讲奉献、不求索取。心中有信仰,才能固守初心、温润人心。”二十九年来,他从书记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一名员额法官、审判团队负责人、庭室负责人。从传统民事审判到少年家事审判再到行政审判,臧永二十九年如一日诠释着对司法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不忘初心 为群众解决问题的“实在人”

十五年前,臧永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人民法院来到成都中院担任助理审判员,临走前,臧永母亲再三叮嘱:“你能够当上法官非常幸运,要做个老实人、实在人。”这句话一直指引着他,让他成为了一名实实在在为群众解决问题的法官。

之前处理的一个案件中,当事人是一名七十多岁的老人,臧永称呼她为李奶奶,她是上世纪某集体企业的“五七工”(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特定行业的国有企业中从事生产自救或辅助性岗位工作的,具有城镇常住户口且未参加过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人员,大多为家属工)。李奶奶年轻时曾在工作中受伤,企业按当时的规定为她办理了工伤待遇。但李奶奶退休后发现当时办理的工伤待遇难以满足后续的诊疗需求。于是她多年来一直在四川省和成都市各级部门信访,相关部门审查后都认为手续没有问题。无奈之下,李奶奶来到法院讨说法。

臧永接手案件后,第一时间到李奶奶家中了解她的生活状况,发现身患多种疾病的李奶奶和丈夫居住在成都北边一个老小区里,二人膝下无子、生活拮据。

“我到她家里去了几回,老两口连看病的钱都拿不出来。虽然李奶奶向企业主张的工伤待遇从法律层面上难以得到支持,但她的实际困难不能不管。”臧永主动联系并多次协调社保部门,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为李奶奶办理了新的企业职工工伤待遇,让老人看病可以报销医药费。

“没有他,我看病的钱不能这么快有着落。”此案尽管李奶奶依旧败诉,但因解决了医药费的报销问题,她没有再继续信访。

在深圳打工的小孙离婚后回到位于邛崃市某镇的老家时,发现本该属于自己的承包地和房屋份额被父亲和哥哥强占。

“你早就嫁出去了,地和房子没有你的份!”

“我没迁户口,也不是别的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凭什么不能拿回自己的份额?”

小孙索要未果,将二人告上法庭。

臧永在了解情况后组织了小孙和其父亲、哥哥、叔叔、伯伯开了一场“家庭会议”,从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等方面耐心地做思想工作。“刚开始她的父亲、哥哥不愿让出份额,但我把道理讲清楚,让亲戚们都过来评理,他们最终认同了法律的规定。”

通过走访村民和村支书,臧永发现,当地村民普遍认为女儿嫁出去了就不是自己家的人。于是,在开庭当日,臧永将法庭搬到了当地村委会的院坝里,当庭确定了小孙依法享有的承包地和房屋份额,并以案释法,驳斥了村规民约中的不良风俗,依法维护了出嫁女合法权益,提高了村民的知法守法的意识。

图为臧永(左二)巡回审理一起民事案件。

“臧法官一点架子都没有,说话特别和气。”“我爸爸的劳动纠纷上诉到成都,是他主持了公道和正义。人民的好法官,谢谢您。”……这些话语,都是老百姓最朴素的心声。

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二十九年来,臧永始终秉持司法为民的理念,以真正为群众解决问题为出发点,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司法的公正与温度。

牢记使命 前端治理、实质解纷的实践者

“和大家讨论案子的过程中,我会把民商事审判的理念、经验、方法和他们碰撞融合,契合到行政审判中,促进纠纷实质化解。”2022年至今,臧永担任行政审判庭庭长,在与新岗位的不断磨合中找到了破局之法。

他曾受理过一起离婚女士起诉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行政赔偿的案件,案件中,刘女士前夫恶意处分夫妻共有房屋并办理了不动产转移登记,刘女士对行政机关的转移登记行为提起诉讼。

臧永在案件审理中发现,行政机关的转移登记行为并无违法之处,问题的症结在于刘女士和前夫子女之间的财产分割纠纷,这也是解决纠纷的突破口。臧永耐心听取刘女士的诉求,细致地释法说理,并引导她依法维权。最终,刘女士的诉求在民事案件中全面解决,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

行政审判助推法治政府建设的着力点不应局限于诉讼阶段,还应关注行政执法、行政复议、行政应诉等全链条各环节。在成都中院党组的大力支持下,臧永主持起草的关于推动行政争议预防化解的初稿被成都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吸收观点后,形成《关于预防调处化解行政争议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实施意见》。2023年底,成都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多元联动 推动重大行政争议实质化解的规定》,“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法院助推、社会协同”的行政争议多元化解新格局逐步形成。

“行知讲学堂”是臧永主持建立的全市行政法律职业共同体同堂培训品牌,自2022年2月开办至今,已举办专业性培训12场,有效地提升了行政机关整体执法理念、能力、素养,从源头上规范行政人员的执法行为,预防行政纠纷的产生。

“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兼具理论高度和实践指导性,让我对当前土地管理新形势新任务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把握。”成都市某镇政府工作人员听完“行知讲学堂”关于土地征收及安置补偿专题授课后,颇有感触地说。

勇于创新 妇女儿童权益的守护者

时间回到2019年,臧永还是成都中院未成年人少年家事法庭庭长。那时他一直在思考未成年人和妇女权益保护的问题,“除了个案办理,法院还应该做什么?具体怎么做?”

他很快有了思路,并付诸行动。

“为了和市里各个部门建立联系,打开工作局面,我像一个推销员,到市里的政法委、教育部门、民政部门,一家一家、一个处室一个处室去敲门,介绍我自己,对接工作需求。”

图为臧永走进社区开展法治宣讲。

很快,臧永跑遍了全市13家职能部门。2019年9月,成都中院与成都市教育局等七部门召开联席会,确定在西部地区率先构建犯罪信息共享筛查机制;2019年9月11日,囊括全市法院近十年性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数据库正式上线运行,排查教育和医疗行业在职人员超过42万人次。数据库还与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共享,唱响了成渝两地法院协作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双城记”。

“‘保护令’虽然很有震慑力,但在实际生活和具体案件中的应用率不高,家暴现象并未得到全面遏制,法官们也迫切需要进一步细化实施办法。”提到2016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首次设立的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臧永与记者分享了当时落地实施的难处。为让“保护令”的实施更加规范高效,臧永带队调研论证、多方征求意见,2019年底至2020年4月,臧永主持制定了《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人身安全保护令适用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

《规则》发布不久,长期遭受家庭暴力的赵女士专程赶来向臧永求助。她手臂上被刀砍过的累累伤疤,让人触目惊心。臧永立刻引导她向所在地基层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并帮助对接成都市妇女联合会及心理咨询机构。几个月后,顺利离婚的赵女士逐渐从家暴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恢复了正常生活。据统计,《规则》制定后一年内,成都法院共发放65份人身安全保护令,数量接近2016年至2019年四年总和。

“反家庭暴力工作不是哪一家单位的事,而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各部门形成合力的综合治理工程。”在臧永的推动下,成都中院与成都市妇联、市公安局等部门会签了“一站式”反家暴实施意见,在成都法院“蓉易诉”电子诉讼平台上开通“一站式”反家暴受理专栏,还将申请链接嵌入公安、妇联工作平台,落地代为申请制度,畅通申请人绿色通道。

“现在有了‘一站式’反家暴工作机制和法院的‘蓉易诉’平台,我们可以教受害人在平台上操作申请保护令,后续有相关部门进行跟踪办理,避免人身再受到侵害。”当地民警冯黎向记者介绍。

善带队伍 年轻法官的领路人

“我们办案要有司法态度和温度,机械办案、就案办案不可取。”平时工作中,臧永十分关注对年轻法官的“传帮带”,手把手把审判经验和办案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来自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的“90后”法官马瑞跃告诉记者,自己还是成都中院的法官助理时,臧庭长曾指导她办理一起四兄弟之间的继承纠纷案件。

“争议焦点是四弟是否有继承权。四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父母‘送养’,户口也转走了,长大成人才与原生家庭取得联系。当时我很纠结四弟是否已经与寄养家庭形成事实收养关系,如果已经形成,他就不享有继承权,可我内心觉得四弟和原生家庭的感情始终未断,书证又只有户口登记表。”一筹莫展之际,她向臧永求助。

“小马,你要多了解那个年代的背景。”臧永讲到当时实行粮票制,一家多了一张嘴吃饭,把户口迁过来很正常,不能仅以户口登记表判断是否形成收养关系,还要考虑历史背景、亲情血脉和人性善恶。“三个哥哥在母亲在世时与四弟签了协议,约定四弟拥有继承权,母亲去世后就打官司,这是不诚信、不道义的。如果我们认定四弟当年已被收养,那四兄弟今后的关系恐怕难以弥合了。”在臧永的指导下,案件实现案结事了。

“我这个案子办不完了怎么办”“这个案件太难了”“材料还是摸不到头脑”……听到年轻人的焦虑,臧永总是鼓励宽慰:“工作都是一步步推动的,迈出一小步都是胜利”“这个事儿不用急,还有我这一关,我来挡”。

作为庭室负责人,除了办案、带团队,臧永还要承担大量的综合工作,每天都忙忙碌碌。很多曾经向臧永请教、受他指点的人都感叹:臧法官好像不知疲倦,只要组织和群众需要,他就会全力以赴。工作之余的臧永是一个马拉松爱好者,还喜欢喝手冲咖啡,常邀团队的小伙伴们一同品鉴。在他看来,没有生活的人生就失去了一半价值,而工作恰恰体现了人生价值的另一半。

图为臧永担任成都大运会火炬手。

“臧庭长如今有很多荣誉,但似乎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影响。”成都中院法官助理张楠告诉记者。灯光褪去,臧永还是那个奔波在审判一线,千千万万普通法官中的一员,法槌落下,重若千钧,承载着国家的信任和重托,承载着人民的信仰和期待,犹如当空皓月,柔和地照亮夜行的人。

采访手记

明明如月 温润人心

“全国模范法官”该如何写?采访前夕,我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个问题。翻阅以往的宣传资料,我在一篇臧庭长的微信推文下找到如下留言:“优秀的法官让诉讼参与人感受到法治的光芒。”

翻看臧永的判决,走近他身边的人、回访他经历的事,我试图去了解一个“全国模范法官”更立体的形象。荣誉加身,平淡如常。近三十年的办案时光,让法官的责任和担当融入骨血,成为日常,化作坚定不移的法治信仰、司法为民的赤诚之心和日拱一卒的脚踏实地,折射出柔和如月的光芒。

“我自己说自己,太不好意思了。”说话语气温和,采访中偶尔“面露难色”,和臧永相处,让人感到特别亲切。他说是因为法官当久了,气场变了。采访结束,我走出法院大门,夜幕之下,望着明月皎洁,柔辉漫洒,心中无限神往。

他有那么多荣誉,却又离我们很近。

来源:人民法院报·2版

记者:张子纯 丨通讯员:蒋娜娜

见习编辑: 闫钰|联系电话:(010)67550743|电子邮箱:pinglun@rmfyb.cn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