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27日,美国广播公司、《华盛顿邮报》以及益普索集团联合进行的一项最新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特朗普的执政百日支持率仅为39% 。这一数字比2月下降了6个百分点,创下过去80年来美国历任总统的最低执政百日支持率。是什么让特朗普的支持率如此低迷?他又做了哪些令国内老百姓寒心的事呢?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迅速挥动关税大棒。他宣布因所谓外国不公平贸易政策对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对全球商品加征关税。其目的是保护本土产业、扭转贸易逆差,推动制造业回流。但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进入美国,丰富了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特朗普发动关税战后,中国商品进入美国成本大幅增加,这部分成本最终转嫁到美国消费者身上。美国普通家庭日常购物成本增加,生活压力陡然增大。
据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估测,美国实施“对等关税”后,如果其他国家采取报复措施,相当于给美国每个普通家庭每年造成额外3800美元的购物成本。美国底层民众本就存款不多,59%的美国人手头存款不足1000美元,工资到手就忙着还信用卡。关税战让他们在生活中捉襟见肘,度日如年。
美国的企业也未能幸免。美国企业从中国进口原材料、零部件成本上涨,利润空间被压缩。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得不考虑将生产线转移到其他国家,这反而加速了美国制造业外流。俄亥俄州农场主望着堆积如山卖不出去的大豆发愁,中国买家不再下单,仓库租金都快付不起;硅谷苹果公司CEO与供应链团队紧急磋商,中国生产的苹果组件占比高达67%,关税飙升使单机成本增加300美元。美国三大零售巨头联名上书,警告高关税将导致80万零售业岗位流失;军工企业因稀土断供,F - 35战斗机生产线面临停工。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就像一场混乱的拳击,没有打倒对手,反而把自己打得遍体鳞伤,美国民众看在眼里,自然对他的支持率大幅下降。
在国内事务上,特朗普一系列举措也引发众怒。他上任首日签署废除“出生公民权”行政令,这一做法被华盛顿州一名联邦法官裁定违宪,虽然后来联邦最高法院作出有利于特朗普政府的裁决,但也只是对遣送司法程序作出一定限制,依旧引发了大量争议。这一行政令伤害了很多移民群体及其支持者的心,让美国社会在移民问题上的撕裂更加严重。
特朗普还热衷于对政府机构和政策“开刀”。他上任当天就签署暂停向美国国际开发总署提供资金的行政命令;指示大砍“美国无家可归问题跨部门委员会”和“少数族裔商业发展署”经费;要求推动教育部关闭,将教育管理权归还各州;指示司法部在能源领域不执行州政府制定的气候变迁相关法律;签署至少40项行政命令根除“多元、公平及包容”理念。这些行为使得很多依赖政府资源的群体利益受损,从弱势群体到教育界、环保人士等,都对特朗普政府产生不满。
此外,特朗普让科技大亨马斯克主导“政府效率部”监督联邦服务部门运作。在马斯克主持下,大量解雇联邦雇员、取消合约,全面削减联邦政府对民众的服务。职业官僚们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政府内部关系因权力问题变得紧张,普通民众也感受到政府服务质量下降,对特朗普政府愈发失望。
在外交舞台上,特朗普也没能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他试图在俄乌冲突中扮演调停者角色,却以失败告终。特朗普团队错误判断形势,认为俄乌双方急于结束战争,提出的调停方案是让乌克兰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和乌东四州的控制,以换取美国解除对俄制裁。这种“以土地换和平”的交易,将乌克兰主权当作大国博弈的筹码,被俄罗斯斥为“新殖民主义”,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在社交媒体上怒怼。特朗普甚至在社交平台上威胁泽连斯基“再战三年,乌克兰将亡国”,彻底撕下美国“自由卫士”的伪装,让美国的国际形象受损。
他对盟友的态度也让美国的盟友们感到心寒。特朗普在国际事务中坚持“美国优先”,全然不顾盟友利益。在贸易问题上,对传统盟友也挥舞关税大棒,引发盟友们的强烈不满。在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方面,他延续之前的退群风格,让美国在国际舞台上越发孤立。曾经紧密的盟友关系出现裂痕,法国拒绝向乌克兰派遣地面部队,德国宣布提高国防预算,土耳其和匈牙利甚至绕过美国与俄罗斯谈判粮食出口协议 ,这些都表明美国的影响力在下降,而这一切都与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息息相关。
特朗普执政百日,一系列政策和行动让美国国内经济民生、社会关系出现问题,在国际上也陷入孤立。民众对他的不满与日俱增,支持率创下新低也就不足为奇。未来,特朗普能否扭转局面,还是会让美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