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战期间美苏双方的武器竞赛,其实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但是某些和核有关的装备,即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依然是让人感到有些匪夷所思,就拿这种前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开发的图一119“燕子”核动力轰炸机来说,妥妥的就是黑科技一般的存在。

图一119核动力轰炸机整个机身全长46.17米,机翼的翼展为50.04米,飞机的高度则是12.5米,机组人员九人。动力系统采用四台NK-14A型核动力涡桨发动机,飞机后部安装有39吨的BBP核反应堆,理论上最大飞行速度800千米每小时,有人曾经说过这架飞机可以连续绕地球飞行80圈而不带落地的。

这架核动力轰炸机的起源来自于赫鲁晓夫授意的第1561—868号中关于小型核反应堆飞行器的决议,具体负责的机构为165和265这两个原子能研究团体。然而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迫于美方同样研究带来压力,核动力轰炸机的研究工作落在了图波列夫设计局的身上,几经试验最终成功地将B B P一小型核反应堆安装在了图一95M战略轰炸机机舱中。

这架核动力原型机最初的时候被命名为图一95A,同时为了做好保密工作,这个整个研究计划被命名为“119”工程,而原型机则被称为图一119“燕子”。到了1961年5月的时候,图一119“燕子”进行了首次升空,其飞行时仍使用常规动力,经过多次测试,同年8月份正式使用弹仓内的反应堆提供的核动力驱动飞机机翼两侧的发动机进行飞行。

图一119核动力轰炸机前前后后一共进行了34次试飞,虽然各项指标都符合要求,核反应堆提供的动力输出也比较稳定,不过依然出现了反应堆冷却不理想等问题。然而最重要的,参加实验的机组成员由于暴露在核辐射的环境下,或多或少的都出现了各类症状,其安全性得到了来自很多方面的质疑。

后来,设计者又在这架核动力轰炸机的驾驶舱与核动力舱间连续加装了两道由铅、橡胶等复合材料构成密闭隔离门,飞机的前部、中部和后部安装有辐射传感器,以便于机组成员和地面监控人员及时掌握机舱内的辐射状态来保障机组成员的人身安全。但是由于世界局势的转变,远程导弹的列装等诸多原因,这种黑科技轰炸机最终没能量产并装备部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