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首著名的七律唐诗,首首名垂青史

云端逐梦不 2025-01-03 19:58:44

#我在岛屿读书#《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写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人开篇就营造出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疾风呼啸,高猿哀啼,水清沙白的江渚上鸟儿盘旋,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入手,勾勒出一幅具有强烈动感且透着悲凉气息的秋日江边图景,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壮的基调。

颔联深化意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对仗极为工整,意境雄浑壮阔又饱含悲凉。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落,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东流,一“落木”一“长江”,将自然的永恒与个体生命的短暂形成鲜明对比,在宏大的时空背景下,更凸显出诗人内心的感慨与哀愁,也展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颈联抒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由写景转入抒情,“万里”点明漂泊之远,“悲秋”渲染出悲凉的季节氛围,“常作客”则道出了长期羁旅他乡的愁苦。“百年”指代一生,“多病”体现身体的衰弱,“独登台”更是将孤独寂寞之感推向极致,多重悲苦交织,情感真挚深沉,令人动容。

尾联收束全诗:“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回顾一生艰难困苦,忧愁愤恨使得两鬓斑白,如今穷困潦倒,本想借酒消愁,却又因身体多病不得不停止饮酒,进一步强化了那种无奈、悲苦的心境,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感慨。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首联起笔不凡:“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以传说起笔,仙人乘黄鹤离去,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略带惆怅的氛围,引发读者对黄鹤楼历史和往昔故事的遐想,也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埋下伏笔。

颔联拓展意境:“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唯有白云千百年来在空中悠然飘荡,通过时间的久远和黄鹤的一去不返,强化了那种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空悠悠”三个字更是将那种怅惘、空寂的感觉渲染得淋漓尽致,让黄鹤楼笼罩在一种空灵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之中。

颈联转换视角写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从对传说和历史的感慨中跳出来,转而描绘眼前所见的明媚景象,阳光照耀下,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繁茂,一明丽一葱郁,与前文的空灵惆怅形成对比,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同时也为下文的思乡之情做铺垫。

尾联点明主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傍晚时分,望着江上的烟波浩渺,诗人不禁涌起浓浓的思乡之情,“愁”字是全诗情感的落脚点,在前面种种铺垫之后,这种愁绪显得自然而深沉,触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弦,也让这首诗成为千古思乡的名篇。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首联起兴设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人以锦瑟起兴,埋怨锦瑟为何要有五十弦,每一根弦、每一根柱都勾起对美好年华的思念。“无端”一词赋予锦瑟一种神秘色彩,也暗示了诗人内心那种无端的愁绪和对逝去时光的怅惘,开篇就营造出一种迷离、感伤的氛围。

颔联运用典故抒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引用庄生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前者体现了人生如梦、虚幻迷离的感觉,后者则传达出一种哀怨、执着的情感,借这两个典故,诗人将自己对往昔美好却又虚幻的情感、对理想追求而不得的无奈等复杂心境融入其中,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深邃,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颈联营造意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描绘出两幅奇幻而美丽的画面,在明月照耀下的沧海之上,鲛人泣泪成珠;蓝田的美玉在阳光的映照下仿佛升腾起袅袅烟雾。这两句营造出一种朦胧、空灵、凄美又略带神秘的意境,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情境之中,却又难以捉摸其确切的意味,进一步烘托出诗人那种深沉、绵缈的情思。

尾联直抒胸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人感慨这份情感并非等到如今追忆时才有,在当时经历的时候就已经是惘然若失了,将那种对逝去情感的遗憾、对人生经历的迷茫等复杂情绪直接表达出来,给全诗画上了一个饱含深情又余味无穷的句号,让读者也沉浸在这无尽的怅惘之中。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首联怀古起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诗人从凤凰台的传说入手,相传曾有凤凰在此停留,如今凤凰已飞走,只剩下空荡荡的台阁,而长江依旧滚滚东流,通过凤凰台的今昔对比,以及永恒的江水与变化的人事对照,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淡淡的惆怅氛围,奠定了全诗怀古伤今的基调。

颔联承上深化历史感慨:“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进一步具体描写金陵的历史变迁,昔日吴王的宫殿,如今花草已将幽深的小径掩埋,晋代那些达官贵人也都化作了古墓荒丘,以吴宫、晋代的兴衰为例,展现出历史的无情和繁华的转瞬即逝,流露出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叹息。

颈联转换视角写景:“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笔锋一转,从对历史的缅怀中跳出来,描写眼前金陵的壮丽山水景色,三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半落在青天之外,长江被白鹭洲一分为二,水流潺潺,这两句勾勒出一幅开阔、宏大且富有层次感的画面,使诗歌的意境在怀古的深沉之外增添了几分壮丽与灵动,也与前文的历史感慨形成一种虚实相生的效果。

尾联借景抒情点明主旨:“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人以浮云蔽日比喻奸佞小人蒙蔽君主,使得自己难以见到长安,无法实现理想抱负,“愁”字点明了全诗的情感核心,既包含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也流露出个人仕途失意的惆怅,借眼前之景抒发了内心深处的忧国忧君之情,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首联点明地点氛围:“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以设问的方式开篇,引出寻找武侯祠的过程,“柏森森”描绘出武侯祠周围柏树茂密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也暗示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和人们对他的敬重,为下文对诸葛亮的缅怀和赞颂做铺垫。

颔联写景抒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人描写祠堂内的景色,台阶上的碧草自顾自地呈现出一片春色,树叶间的黄鹂鸟徒然地鸣叫着好听的声音,“自”“空”二字用得精妙,碧草、黄鹂虽美,但它们不懂人事,无人欣赏,更衬托出祠堂的荒凉冷落,也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的追思和对英雄已逝的感慨。

颈联高度评价诸葛亮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主要功绩,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其谋划天下大计,辅佐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疆拓土,济世安民,尽显其忠诚与智慧,诗人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敬与赞誉之情,使诸葛亮的形象更加高大光辉。

尾联抒发情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最后出师北伐未能成功便溘然长逝,这一遗憾的结局让后世无数英雄豪杰为之落泪,诗人在这里不仅是感慨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更是借古伤今,联想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国家动荡,贤能之士难以施展抱负,从而引发了强烈的共鸣,使这两句诗成为千古名句,饱含着深沉的历史沧桑感和壮志难酬的悲哀。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首联直抒离别之苦:“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诗人开篇就点明相见的艰难和离别的痛苦,两个“难”字叠加,强调了聚散之不易,而“东风无力百花残”则以暮春时节百花凋零的景象,烘托出离别的哀伤氛围,将无形的愁绪具象化,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那种无奈、惆怅的心情。

颔联巧用比喻表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运用了巧妙的比喻,以春蚕吐丝到死才停止,蜡烛燃烧殆尽蜡泪才干,来比喻自己对爱情的执着和奉献,至死不渝,情感真挚深沉,将那种刻骨铭心、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成为了歌颂爱情坚贞的千古名句,展现出李商隐诗歌深情绵缈的风格特点。

颈联设想对方情境:“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从自身的思念之情出发,转而设想对方晨起梳妆照镜时,会忧愁容颜老去,夜晚吟诗时应该也能感受到月光的清冷,通过对对方的细腻想象,进一步深化了两人之间的相思之苦,体现出彼此牵挂、心心相印的深情,也使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细腻。

尾联寄托美好愿望:“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象征着难以企及的远方,诗人在此处表示希望青鸟能作为信使,殷勤地去为自己探看思念之人,借青鸟的典故,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期待,尽管现实中相见困难,但仍怀着一丝希望,给全诗增添了一抹浪漫而又略带忧伤的色彩。

《阁夜》——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和环境氛围:“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岁末时节,白昼越来越短,黑夜渐长,诗人身处天涯,霜雪过后的寒夜格外清冷,“催”字形象地表现出时光的紧迫和无情,“霁寒宵”则营造出一种寒冷、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诗悲凉、萧索的基调,也暗示了诗人漂泊异乡、岁暮途穷的处境。

颔联写景壮怀:“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在五更时分,军中的鼓角声传来,显得格外悲壮,而三峡之上,星河的倒影在江水中摇曳不定,这两句将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通过鼓角声的悲壮和星河影的动摇,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又透着苍凉悲壮的意境,既展现了战争的紧张氛围,又体现出天地间的浩渺与人生的渺小,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动荡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颈联描述社会现实:“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千家万户因为战乱而痛哭流涕,多处传来渔夫樵夫唱的少数民族歌谣,一悲一歌,鲜明对比,生动地描绘出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和社会的动荡不安,体现了杜甫诗歌关注民生、反映现实的特点,也进一步强化了全诗的悲剧色彩。

尾联借古抒怀:“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诗人感慨像诸葛亮(卧龙)、公孙述(跃马)这样的英雄人物最终都化为黄土,那么自己如今人事不顺、音书断绝的寂寥处境也就随它去吧,在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流露出一种无奈和超脱,既有对人生无常的叹息,又有在困境中试图自我安慰、豁达看待的心态,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复杂。

《客至》——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首联描写居住环境:“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诗人描绘了自己居所周围的景色,房前屋后都是春水环绕,每天只能看到一群鸥鸟飞来飞去,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生活的平淡和孤寂,为下文友人来访的喜悦做铺垫。

颔联体现待客的欣喜:“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写平时因少有人来,长满花草的小径都不曾为客人清扫过,而今天为了迎接这位友人,简陋的柴门第一次打开了,通过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友人到来的欣喜和重视,将那种质朴的热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体现了杜甫诗歌善于捕捉生活细节的特点。

颈联自谦待客之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诗人诚恳地说因为住处离集市远,所以盘中菜肴很简单,家里贫穷,也只有自家酿的陈酒来招待客人,话语中虽有自谦之意,但更凸显出这份待客之情的真挚和淳朴,让人感受到杜甫与友人之间那种不拘小节、真挚深厚的情谊。

尾联表现欢乐氛围的延伸:“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诗人询问友人是否愿意与邻家的老翁一起饮酒,然后隔着篱笆招呼邻翁过来一起把剩下的酒喝完,这一结尾将欢乐的氛围进一步拓展,从主客二人延伸到与邻翁共饮,体现出一种淳朴的乡村生活情趣和邻里之间的融洽和谐,使全诗洋溢着温暖、欢快的气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首联写闻喜讯的激动:“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诗人在剑外(四川一带)突然听到官军收复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的消息,这一喜讯来得突然,诗人激动得泪水立刻洒满了衣裳,“忽传”体现消息的意外,“涕泪满衣裳”则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压抑已久的情感在这一刻的爆发,对国家收复失地的极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颔联刻画家人的反应及自身状态:“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诗人回头看妻子儿女,往日的忧愁早已不见踪影,自己则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通过对家人和自己动作、神态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情,一家人共同沉浸在这巨大的喜悦之中,画面感极强,也展现出杜甫诗歌写实、生动的特点。

颈联畅想还乡情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想象着在白天放声高歌,尽情饮酒,趁着美好的春光,结伴返回故乡,“放歌”“纵酒”体现出内心的畅快,“青春作伴”则给还乡之旅增添了一份生机与希望,将喜悦之情融入到对未来还乡的情境。

5 阅读: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