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点下关注点下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2009年夏天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在教育圈炸开了锅:四川一位高考作文只得6分的考生,居然被985高校四川大学破格录取了!
这位叫黄蛉的少年,凭借着一手神乎其神的甲骨文,愣是在高考战场上杀出了一条血路。
然而谁能想到这个被誉为"甲骨文天才"的少年,最终会让德高望重的导师直呼"带不了"?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怪才"?
都说名师出高徒,但有时候就算是再厉害的老师,也会遇到让他们抓狂的学生。
2011年的一天四川大学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递交了一份让所有人意外的辞职信。
这位教授就是著有《甲骨文字歌》的何崝,他婉拒了学校的重金聘请,只说了一句让人震惊的话:"黄蛉这个学生,我实在带不了。"
要知道当初学校可是花了大价钱请来何崝教授,就是为了一对一指导这位"甲骨文天才"。
然而这位"天才"却总是给老师惹麻烦。
在一次采访中何崝教授正在侃侃而谈关于秦汉文学的话题,谁知黄蛉突然插嘴,炫耀自己读过《文心雕龙》。
结果闹了个大笑话,因为《文心雕龙》明明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这下可尴尬了。
黄蛉似乎并不在意这种尴尬,反而沉浸在自己的"名人"光环中。
在校园里他时而低调得不愿被认出,时而又在院系大会上洋洋得意地说:"现在,大部分人都应该认识我了吧。"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位"天才"居然打算在大学期间帮同学写情书赚外快,美其名曰"这件事情很有趣"。
在何崝教授看来,这个学生聪明是聪明,但实在太过浮躁。
整天想着怎么出名,却不肯沉下心来做学问。
虽然有着过人的天赋,却缺乏最基本的学术态度和研究精神。
对于一个以培养学者为目标的导师来说,这样的学生确实让人无从下手。
何崝教授的请辞,就像一记警钟敲醒了所有人:天赋再高,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终究会是一场空。
说起黄蛉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还得从他的成长经历说起。
1989年黄蛉出生在四川绵阳的一个普通家庭,命运似乎一开始就和他开了个玩笑。
父母为了生计早早就远赴他乡打工,把年幼的他交给了年迈的祖父祖母照顾。
每天放学后小小年纪的黄蛉就得赶紧回家给祖父祖母准备晚饭。
一家三口虽然生活在一起,但话却出奇的少,仿佛时光在这个家里静止了一般。
也许就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黄蛉内向孤僻的性格。
当其他小朋友在操场上追逐打闹时,他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看书。
有意思的是在那个武侠小说横行的年代,黄蛉却对着《论语》《道德经》这样的古籍着迷。
小小年纪啃这些"硬骨头",虽然很多内容都看不懂,但他就是百看不厌。
这种与众不同的兴趣爱好,让他在考入南山中学后如鱼得水。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在高中居然迷上了甲骨文这个冷门领域。
在别人看来这简直就是个"怪咖":课堂上抄写佛经,课间就坐在那儿冥想。
直到遇见了同样痴迷甲骨文的语文老师蒲体超,黄蛉仿佛找到了知音。
蒲老师经常邀请他到家里,两人可以为了一个甲骨文字的写法讨论大半天。
就这样这个独特的少年硬是在短时间内掌握了800多个甲骨文字。
令人惊叹的是他甚至还能自创甲骨文字,这种天赋连蒲老师都自叹不如。
不过这种超乎常人的专注,也让他在2008年的高考中铩羽而归。
高考失利后黄蛉选择了复读,这一年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某天一则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复旦大学的刘钊教授破格录取了一位38岁的三轮车夫做博士生。
更让他心动的是,这位三轮车夫蔡伟竟然也是个甲骨文爱好者。
从那天起黄蛉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如果自己也能用甲骨文来证明自己该有多好?
机会很快就来了,在一堂语文课上,当蒲老师讲到高考作文要在20秒内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时。
黄蛉眼前一亮:"要不,我就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
这个疯狂的想法吓坏了蒲老师:"你疯了吧?这不是胡闹吗!"
但倔强的黄蛉心意已决,他觉得与其拿个普普通通的二本分数,不如放手一搏。
2009年高考那天,当所有考生都在绞尽脑汁写作文时,黄蛉却胸有成竹地挥毫泼墨。
他不但用上了甲骨文,还混合了小篆、金文等多种古文字,堪称是一场视觉盛宴。
这份特立独行的作文像颗重磅炸弹,直接在教育界炸出了一朵蘑菇云。
阅卷老师都看傻眼了,这些神秘的符号到底写的是啥?
最后四川大学的古文字专家们被请来鉴定,虽然对他的功力赞叹不已。
但是没办法作文偏离主题太远,最终只能给了6分。
黄蛉的总分只有428分,连二本线都没过。
但是这份与众不同的试卷,却让他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关注。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向他抛来橄榄枝,承诺全额免除学费。
而四川大学在组织专家组二次考核后,居然决定破格录取这个"另类天才"。
更让人意外的是,两年后他还从天府学院直接转入了四川大学本部。
黄蛉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网红",各路媒体争相报道这个用甲骨文"翻盘"的传奇少年。
在进入川大之前,黄蛉其实还去拜访过复旦大学的刘钊教授,想试试能不能圆梦复旦。
刘钊教授虽然欣赏他的天赋,却一眼看穿了他的浮躁,只给了他几本书和一个邮箱地址。
如今回头看这位教授当时的犹豫,仿佛已经预见了黄蛉日后的发展轨迹。
有人说天赋是老天爷给的礼物,但如何使用这份礼物,却是个人的选择。
黄蛉就像一颗未经打磨的璞玉,有着令人惊叹的天赋,却缺少沉淀的耐心。
在大学四年里他更热衷于出风头,而不是潜心钻研学问。
媒体采访、自我炫耀,甚至帮人写情书,这些都成了他的"课外活动"。
他似乎忘记了自己是来学习的,而不是来当"网红"的。
何崝教授的请辞,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醒了所有被表象迷惑的人。
那些赞叹他是"天才"的声音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他浮躁心态的质疑。
最终这位曾经的"甲骨文天才",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从公众视野中淡出了。
他确实拿到了一张985高校的毕业证,但失去的却是真正成长为学者的机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光有天赋是不够的,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再大的才华也会被浪费。
就像古人说的:"才高未必难自傲,识浅方知路更长。"
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或许沉稳的步伐比天马行空的才华更重要。
毕竟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持之以恒的坚持与努力。
希望每一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都能在才华与态度之间找到平衡,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