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陵县柳河镇杨启峰:扎根基层38年守一方平安
本报融媒体记者 高会鹏

杨启峰(左一)在与同事们一起研究讨论调节矛盾纠纷的办法。记者高会鹏摄
“今天黄鲁庄的老贾来了,对10多年前划定的宅基地边界不认可,我做了好长时间思想工作也不行,明天咱们得一起去跑一趟,现在咱们商量一下应该怎么着手进行调解……”5月6日下午,在宁陵县柳河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网格员”杨启峰对屋内司法所、信访办及综治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开门见山地说道。
“当时老贾不是同意的吗?现在过去这么多年了怎么又不同意了?”
“我也听说了,当时老贾的哥和妹夫都是见证人。”
“那我们应该把当时的见证人都叫到现场,明天当面对质,争取把老贾的思想工作做通……”
接着杨启峰的话茬,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争相发言。最后,大家商议出统一意见后,又确定了一起去老贾家的人员和时间后,就各忙各的去了。
这,只是杨启峰任柳河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主任17年来处理纠纷的一个缩影。在柳河镇,杨启峰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镇里的“网格长”,全镇大大小小的纠纷只要到了他这里,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
今年57岁的杨启峰,已在柳河镇工作了38年。这38年来,他扎根基层,踏实工作,年均处理大小矛盾纠纷4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9%,受到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可。

立夏刚过,气温渐高。柳河镇热闹的街区中,一个熟悉的身影穿梭在商户之间,这个身影就是杨启峰,他边面带微笑地跟人们打着招呼,边如数家珍地给记者介绍:“我们镇分镇、村、组三级网格,我负责的镇区分东、西、北三个区域,里面有22个小组、1432户、5000多人,有本地居民、有常驻商户、有外来人员,是全镇最复杂的网格。”
每天,走进分包的柳河集村调解室,杨启峰与村干部、村民代表一起,会把从网格上收到的信息进行梳理,将诉求、意见、建议分别筛选分工对接,有针对性地及时化解,将矛盾纠纷在网格内消除。
“做调解工作急不得,农村的人情世故太复杂,有些纠纷也需要晾一晾,慢慢化解。”杨启峰介绍,前几年他处理赵尔庄的一个邻里纠纷,其实只因为邻居家的羊吃了一点他的庄稼,但是这位村民却不信不饶,一吵一闹又将多年来的耕地、宅基地边界矛盾都牵涉出来,最后 与司法所、派出所全出面也没有调解好。最后,还是等到这位村民家中有个在外地做生意的亲戚回来,才找到“突破点”终于化解了矛盾。
多年来,柳河镇将镇区、村委、村民小组划分为3大网格,将全镇党员干部、村干部、村民代表、公安、医生、志愿者等全部纳入网格,制定职责清单、工作制度,明确权责、规范流程,构建“一格多员、一员多能、一岗多责”的扁平化网格体系,着力解决基层治理“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难题,实现在一线发现问题、到一线调解问题、让矛盾化解在一线。
夫妻婚姻问题要“冷处理”、邻里有矛盾要“分头跑”、地界地边纠纷要“找证据证人”……38年的基层治理经验,让杨启峰总结了一套调解矛盾纠纷的“公式”,将基层治理触角网格化、治理模式信息化、治理过程透明化,实现了“小事不出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