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朝代存在仅不到10年,却影响了中国1000年!

稷下学史来明志 2024-02-02 03:46:10

后周(951年-960年),中原五代鼎立时期之末,定都会城东京开封府,历经三帝,实有十载建制。

在950年,后周太祖郭威因不满后汉隐帝刘承祐,遂起兵反叛,次年即951年,成功篡夺皇位,建立后周。郭威治典励精图治,任用贤能,修筑河堤,设榷场以利通商,开创治世新风。

显德元年(954年),郭威因病去世,其养子柴荣继位,即后周世宗。柴荣在高平之战中成功击退北汉的入侵,稳固了政权。接着进行禁军改革,提高军队战斗力,革除五代弊政,振兴国家。自显德二年(955年)至显德五年(958年),柴荣三度南讨南唐,迫使南唐俯首称臣,割让江北之地。同时派出干将伐后蜀,得秦、凤、阶、成四州。显德六年(959年),柴荣亲率大军北伐辽国,收复渌口关、益津关、瓦桥关及莫、瀛、易三州地。然在边疆英勇卓绝之时,柴荣病患缠身,遂回师开封。同年,柴荣英年早逝,幼子柴宗训即位,即后周恭帝。显德七年(960年),禁军将领赵匡胤发起陈桥兵变,逼恭帝禅位,建立北宋,宣告后周覆灭。

后周全盛时期的版图囊括如今的中国河南、山东、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陕西中部、甘肃东部、湖北北部以及长江以北的江苏和安徽地区。

作为五代时期的最后一个朝代,后周世宗柴荣锐意改革,顺应时势,成为北宋终结五代十国分裂格局的基石。

郭威建国

郭威少时不爱务农,而喜习武,年仅十八即入伍从军。一次因意气用事杀人,被羁押狱中。潞州留守李继韬以为他勇猛过人,私放其逃走,事毕再招致麾下。郭威幼时颈部刺有一刺青,状如飞雀,故人称郭雀儿。李继韬死后,其部众划归从马直,受到石敬瑭的欣赏。郭威以他的智谋被安排掌理军籍。

刘知远任侍卫亲军都虞候期间,对郭威倍加信赖,后赴任河东节度使,仍将其带上,视为良将。刘知远登基称帝后,授其枢密副使之职,隐帝时期晋升为枢密使。郭威在多次作战中均立下赫赫战功,军中士兵因其公正无私、关心士兵而深感敬爱。

948年,刘知远逝世,其子刘承祐被拥立为后汉隐帝。此时,苏逢吉为宰相,杨邠主政务,史弘肇掌禁军,王章主财政。但这些大臣多独断专行,导致政治混乱。

郭威是少数在此环境中注重士人,赢取文人好感的武将。同年,李守贞联合赵思绾、王景崇举兵反抗朝廷,隐帝命郭威率军平叛。次年,郭威成功平定三镇叛乱,杀掉李守贞、赵思绾等人。郭威立下首功,却拒绝为己独占功劳,主动推让给同僚及普通士兵,终获遍赏朝野。

950年,辽军入侵河北,诸藩镇各行其是,互不支援。朝中决议任命郭威为天雄节度使,镇守魏州,仍兼枢密使,节制河北诸镇,且可自由调遣。不久,隐帝杀死杨邠等人,并派使者前往魏州擒拿郭威。郭威被迫起兵反抗。他命柴荣守卫魏州,亲自组建大军,七日后抵达开封城外。隐帝被军士哄散后杀死。皇帝驾崩后,郭威进入开封城,任军士大肆劫掠三日,后废黜汉隐帝,自立为帝,国号周,史称后周。

革除弊政

太祖登基以后,身体力行地倡导节俭,下诏中止各地上贡珍稀物品及山珍海味;同时,宫中的金银玉器、镂宝床几、饮食器具统统遭到废弃,以彰显其勤勉务实的态度。鉴于晋汉以来社会经济的衰颓状况,他又明令嘉奖耕种,招抚流民,平均赋税,振兴农业,推动经济发展,使得北方的社会经济在数年间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与提升。

此外,太祖对当时的文化疏忽及文士贬抑现象积极采取措施,力图转变当前的不良风气。诸如亲自赴曲阜祭孔,表达对儒家思想的尊崇;他也高度评价文士,注重科举选拔,展现出与五代其他皇帝不同的风度。

对于当时飞扬跋扈的骄兵悍将与败坏的官场作风,太祖从中央带头整顿。枢密使王峻专权跋扈,身居高位却傲慢无礼,排斥异己,甚至拒绝柴荣的入朝请求。王峻欲兼任青州节度使,并提出罢免宰相李谷与范质,选用其所推荐之人选,太祖婉拒,但王峻却出口无礼。太祖无法忍受,下令逮捕王峻,并贬谪处死。对于反抗朝廷的藩镇,太祖严厉打击,限制其对州县的权力,实行行政、军事分开管理。为了改良官场作风,太祖对贪污腐败的官员痛下杀手,惩处了一大批贪赃枉法、作恶多端的地方官吏,使当时的官场风气得到一定改善。

世宗改革

显德元年(954年)正月,享年四十二岁的太祖皇帝驾崩。其子们早在起兵邺都时,便在汴梁被后汉诛杀,因此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后周世宗。柴荣乃太祖柴守礼长子,童年长于太祖家中,与太祖夫妇关系甚好,遂被收养。

柴荣

柴荣登基后,首要之事便是抗击北汉的侵略。彼时,北汉皇帝刘旻趁郭威新丧和柴荣新立之机,联合辽朝攻打后周的潞州、泽州二州,妄图一举歼灭后周。然而,朝中反对出兵的声音高涨,唯有宰相王溥支持柴荣。柴荣顶住压力,仍决定亲率禁军迎战。双方交战于泽州高平县南,北汉见周军兵力薄弱,抢先发起攻击。禁军将领樊爱能和何徽带领的右军失败,不仅烧杀劫掠百姓,还散布谣言称官军大败,余众已投降。面对这样的险境,柴荣依然坚定,率亲兵冒着敌军的火力督战。张永德等将军带领赵匡胤奋勇向前,力挽狂澜,至黄昏,北汉军被迫撤退,一万多人被逼至山涧边,死伤惨重,尸体堆积如山,而刘旻仅率数百亲兵逃走。此役被称为高平之战,自此,北汉再不敢轻易入侵后周。

尽管在高平之战中,柴荣取得了胜利,但也暴露了部分将士的傲慢和难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柴荣决定改变五代诸朝对骄兵悍将的纵容政策。他召集诸将,当众公布樊爱能等七十多名将领的罪状,并立即处斩。此举让骄兵悍将有所忌惮,军纪被初步整顿。柴荣深知,单凭处决几人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想要改善五代军队的恶习,提升战斗力,须从整顿禁军着手。回到汴梁后,柴荣任命年轻将领,裁减禁军中的老弱病残,广招天下英豪,挑选精锐加入禁军。柴荣甚至亲自试验武艺,选拔人才。经过整顿,旧史记载道:“诸军士伍无不精当,至今兵甲之盛,堪称一流,且节省了大量的开支。”有了这支精锐的军队,并不能说已经完全具备了统一天下的条件。

紧接着,柴荣在平均赋税,发展生产,治理吏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鼓励开垦荒地,处理逃户庄田,保障边民的生计;减轻租税,均定田租;兴修水利,恢复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打击寺院经济势力。他在政治、军事层面,同样进行了一系列变革,涵盖法律、兵制、科举、吏治、税制等多个领域。例如,他注重选拔地主阶级的人才,提拔魏仁浦为相;整顿科举,重启制科搜罗人才;整肃吏治,严惩贪官污吏。在刑法上,他坚决执行“狱讼无冤,刑戮不滥”的原则,亲自裁决政事,掌控赏罚大权,并要求自己不以情绪处刑罚,不以高兴行赏赐。显德五年(957年),他命大臣按照唐律进行删减整理,汇编为《大周刑统》。

周世宗继续太祖在经济上的改革,奠定了开始统一事业和抗击契丹的物质基础;在政治上的改革特别是整编禁军,使政治渐上轨道,并加强了封建中央的军事力量。所有这些工作,都为重新统一和抵抗契丹进扰创造了有利条件。

讨伐唐蜀

显德二年(955年),周世宗遣凤翔节度使王景、宣徽南院使向训(参见词条向拱)为将,率军伐后蜀。 仅动用偏师,小试锋芒,便收复了秦(今甘肃秦安北)、凤(今陕西凤县东北)、阶(今甘肃武都东南)、成(今甘肃成县)四州之地,然后答应后蜀的求和请求,罢兵归朝。 此战并不在于灭亡后蜀,而是夺取战略要地,将后蜀封锁在两川的范围内,使其不敢骚扰后周的西部边境。

接着,周世宗又策划了征伐南唐的战争,目的在于夺取淮南富庶之地。从显德二年(955年)冬开始,至显德五年(958年),周世宗前后三次亲征,终于击败南唐。南唐元宗李璟遣使求和,进献贡品,被迫献上四州之地,画江为界,每年进献贡物十万,以求罢兵。至此,淮南之战结束。周世宗悉平江北的淮南之地,得州十四、县六十,得以饮马长江;李璟去帝号,只称“江南国主”。此战巩固了后周的南部边境,扩大了疆土,达到了削弱南唐,使其俯首称臣,不敢轻易向北用兵的目的。

经过这一系列战争,后周形势更加稳固,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北伐。

明君早逝

显德六年(959年)正月,周世宗正式对占据燕云之地的辽朝用兵,他亲率大军自汴梁出发,直抵沧州,然后统步骑数万直入契丹境内,大军一路顺利,契丹军非逃即降,后周军势如破竹,兵不血刃,连下莫州、瀛州、易州及淤口关、益津关、瓦桥关等三关之地。随后,周世宗准备向幽州进军,但遭到诸将反对,他执意进军,却由于身染重病,只得班师回朝。这年六月三十日,周世宗病逝于汴梁,终年三十九岁。

短命而终

周世宗辞世后继位的柴宗训年仅七岁,即周恭帝。此时,赵匡胤尊职殿前都点检(禁军邑位)并担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二日,镇州和定州报告北汉及辽朝联军南进,攻打后周,局势紧张,恳请援兵。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等当政大臣急命澶州节度使慕容延钊出击,同时下令赵匡胤率军北伐,授予他众多金银、武器以及鞍马、铠甲等。翌日,赵匡胤率领大军离开汴梁爱景门,黄昏时分抵达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在其弟赵光义、赵普、石守信、王审琦等策划下,引发兵变,众士兵将黄袍披于他身上,拥立为帝。随后,赵匡胤率军返回开封,约束下属,严禁烧杀抢掠,“宋太祖陈桥之变,与众誓约不得惊动都民;入城之时,市不改肆”。回师途中,京城巡检使韩通试图抵抗,却被王彦升杀害。范质责问赵匡胤,殿前司散指挥都虞侯罗彦瓌拔剑警示:“三军无主,诸将共议立检点为天子,再有异言者斩。”范质无奈,谢罪下拜,赵匡胤亲自扶起,给予厚待。

显德七年正月初四日,恭帝禅让,赵匡胤正式登基,建立北宋,宣告后周的终结。

0 阅读:19

稷下学史来明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