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签约、11月奠基、2025年1月封顶——小米武汉智能家电工厂用不到半年时间完成结构性施工,这份速度记录在制造业领域几乎刷新认知。一期工厂明确锁定空调品类,覆盖家用分体机到中央空调全产品线,2024年下半年首批量产机型将正式下线。 与北京亦庄的手机工厂、亦庄的汽车工厂形成三角布局,这座工厂的落成标志着小米在“人车家”战略中补齐了最后一块拼图,自研自产的闭环链条正式贯通。

雷军的三板斧这次砍向白色家电。从手机跨界造车,再到重资产布局空调制造,小米每一步都在挑战传统行业认知。与手机代工模式不同,武汉工厂直接采用全自动化产线,物料流转、组装测试、包装仓储环节均由机器人完成。高管卢伟冰在内部会议透露,2024年空调业务要维持50%以上增速,ASP(平均售价)必须持续上探,高端产品占比计划提升至30%。这组数据直接暴露野心:既要规模增速,也要利润空间,双线作战的策略在空调这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堪称险棋。

行业第三的位置现在成了公开靶标。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3年小米空调线上销量刚挤进前五,线下渠道覆盖率不足头部品牌的1/3。但武汉工厂规划中六大分厂的产能储备,暗示其目标远不止“搅局者”角色。内部文件显示,小米计划用五年时间冲击空调市场前三,这个时间表比造车项目更激进。 值得玩味的是,工厂选址武汉光谷,与格力、美的等巨头的生产基地直线距离不超过200公里,贴身肉搏的意图毫不掩饰。

自建工厂背后藏着三重算计。首先摆脱代工模式下的品控被动,2023年小米空调因第三方代工厂工艺问题导致的退换货率高于行业均值2.3个百分点;其次掌握定价主动权,2024年推出的新风尊享版空调比同参数竞品低15%的定价策略已引发连锁反应;最重要的是构建技术壁垒,小米生态链企业智米科技此前积累的压缩机控制算法、风道设计专利将全部迁移至新工厂。知情人士透露,武汉基地预留了热泵技术研发中心,这是为未来布局欧洲市场埋下的伏笔。

撕掉性价比标签的代价可能比想象中更大。 小米空调目前70%销量仍来自2000元以下价位段,要冲击高端必然面临品牌认知重构。更现实的挑战在于线下渠道——头部品牌超过40%的销量依赖自有专卖店体系,而小米之家目前空调展陈面积不足10%。当自动化生产线解决制造问题后,如何让高端产品真正触达目标客群,才是这场空调战争的下一个赛点。(完)
观点: 小米的工厂狂飙暴露了硬件生态的致命短板——当手机增长见顶、汽车投入周期漫长时,空调成了为数不多能快速变现的现金流业务。但这种用制造业重资产对冲互联网业务风险的策略,很可能陷入“规模陷阱”:既要维持高增速抢占份额,又要提升毛利安抚资本市场,在空调这个存量市场里,这两目标本质上是矛盾的。雷军赌的不是技术颠覆,而是用互联网打法拖垮传统厂商的现金流,这场消耗战的代价或许比造车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