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乡村记忆:农历四月二十八,招远毕郭镇的大王山庙会

胶东的小故事 2024-06-05 04:33:30

▶编者按:今天为农历四月二十八,传统上是招远市毕郭镇大王山赶庙会的日子。本文就是一篇与大王山庙会有关的回忆文章,讲述者是来自杨格庄的李松山老先生。接下来就通过李松山先生的视角,感受一下当年大王山庙会的盛况。

以下是正文——

铛、铛、铛……农历四月二十八的清晨,熟悉的钟声从大王山上响起。清脆的声音由远及近,唤醒了周边的村庄——一年一度的庙会时间又到了。

我循着钟声赶到大王山上,站在山顶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和绿意盎然的玉米高粱随之映入眼帘。这些广袤的庄稼,在暖风的吹动下,呈现出一层层波浪,令人心旷神怡、充满希望。

走下山去,一路上,鸟儿在柳树枝头不停歌唱,为庙会增添了欢快的气氛。相比之下,山后边的“皇湾”则显得有些宁静。不过,此刻的宁静显然是为接下来“热闹”做酝酿。

(▲大王山其实并不“大”,这张老地图上并没有专门划出山头,只是标注了一个大王山扬水站)

只见山脚下的东西两侧,早已搭起了两个大戏台子,东边是河南村的,西边是我们杨格庄村的。旁边垒灶卖肴的小摊上,此时也炊烟袅袅。

再向四周望去,通往八方的羊肠小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正纷纷赶来——有挑担子、推小车的,有挽篮子、骑毛驴的,有的来做买卖,有的来逛热闹,孩子们搭在骡马背上的驼篓里,也跟着来玩耍。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近处四个县的乡亲不约而同,一齐来赶大王山庙会。

不一会儿,东西两边的戏台子上就响起了开场的锣鼓声。他们既有自己编排的传统曲目,也会请城里和外地有名的戏班子来助兴。说起自己编排的曲目,附近十里八乡流传着这样几句口头语:招远南乡三台戏,杨格庄的“华容道”,泊子演的是“铡美案”,河南唱一出“空城计”。

一边看着,一边走着,我也挤到了人群当中,正式加入了赶庙会的队伍。

庙会上自然少不了各式各样的摊位,在山的东边,有挑着担子卖火烧的,有挽着篮子卖包子的,有扛着杆子卖山里糕的,蔬菜水果、特色糕点、美味小吃,琳琅满目。山的西边,有卖生产农具的,有卖新鲜猪、驴、羊肉的,各式各样的物品也是让人应接不暇。吆喝声、谈笑声和讨价还价声连成一片,热闹非凡。

在众多摊位当中,卖糖的尤其受到大人孩子们的追捧。当时庙会上的糖都是现熬现做的,有彩色的糖块、糖瓜、糖人和棒棒糖。孩子们买到之后,拿在手上,含在嘴里,个个兴高采烈。

耍艺逗乐的摊位也有不少。只见山前的一块空地上,老艺人用白布铺桌,手里拿着一根筷子一个碗,三颗红色的彩球在他的手中玩得是形如流水,让观众目瞪口呆,孩子们口中的糖水也顾不得下咽,不时地流出哈喇子。

紧挨着变戏法的是搭棚演皮影戏(以前叫撮头戏),表演者敲着锣鼓点,嘴里唱着喊着,手里挥着舞着,演绎着经典曲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逗得男女老少连声叫好。挤在最前边的有几位年轻姑娘,她们上穿蓝底花袄,下着紫红长裤,脚蹬绣花鞋,再用红头绳扎起大长辫子,一边嚼着酸甜可口的红樱桃,一边时不时发出轻快的笑声,也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其他空地上还有打靶卖艺的,他们给观众展示的有硬气功、钢枪刺喉、胸口碎大石、九节鞭和武术套路等,也不时博得了观众的热情喝彩。

山下的人们忙着看戏、购物,山上庙里烧香的人也不少。大家各自忙碌着,不知不觉已到了中午时分,该吃点东西填饱肚子了。山西边卖美食的摊位上,很快就坐满了大人小孩。有的桌上放着热气腾腾打卤面,也有的摆着一碗香喷喷的回火烧。

记得那次赶庙会,我叫上一碗面条正在吃着,对面忽然走来两位中年男子。他俩身穿捆腰长袍,肩膀上搭着钱袋子,在我眼前坐下。其中一位,先是从腰上摸下长杆大烟袋按上烟,歪着头,火镰蹭着火石,“叭叭”两声点着了烟,然后美滋滋地吸了几口。这哥俩叫了两个菜、一壶酒,边吃边喝着边聊,酒足饭饱之后,两人又合计着买头小毛驴准备麦后种玉米。于是,他们就走到了山的西北角、河南岸的小树林,那里拴着许多膘肥体壮的骡马和毛色不一的小毛驴。

这哥俩相中了一头大黑驴,找了个经纪人去跟卖驴的老者沟通。经纪人不停地在买家和卖家宽大的袖口中捏着手指头,用这种古老的方式相互交流。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买卖终于达成了。老者把自己的缰绳解下来,换上买主的。那哥俩牵着牲口刚走了几步,驴儿回过头来向主人流下了不舍得眼泪,老爷子转过身去,应该也是一阵心酸。这一幕,我记忆犹新。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随着夕阳西斜,庙会上人越来越少,做买卖的收摊的收摊,远处的乡亲早已离去,只剩下一些老戏迷还围在戏台前坚守。夜幕降临之后,我们村的压轴大戏一曲终了,喧闹了一天的乡野逐渐恢复了宁静,农历四月二十八的大王山庙会就此精彩收场。乡亲们,让我们一起期待来年吧!(本文作者:李松山)

0 阅读:0

胶东的小故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