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11日,我国财政部宣布将对美国输华商品的关税从84%提高至125%,这是对特朗普政府提高对华关税至125%的直接回应。
我国在声明中明确指出,"即使美国继续加征更高关税,也将失去经济意义,成为世界经济史上的笑话。"
从公告发布到正式实施,只给美国留了8个小时的考虑时间,这种紧迫感传递出我国已经不愿再陪美方玩“数字游戏”。

当关税超过60%时,绝大多数贸易已经失去利润空间,在125%的税率下,美国输华商品实际上已经被排除在中国市场之外。
这不再是简单的数字博弈,而是一场公开的战略宣示,表明我国不会在经济压力下屈服,并已做好了与美国经贸关系"断链"的准备。

与以往不同,此次我国反制具有三大特点:
第一是明确表态这是"最后一次对美加税",表明在这轮关税战中,中方将不再继续跟随美方升级。
第二是反制逻辑从简单"对等"转向展示战略定力,避免陷入无意义的报复循环。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中方已为潜在的"硬脱钩"做足准备。

特朗普政府显然低估了我国的决心,在宣布对华加征关税后仅数小时,中国就迅速以125%的关税强力反击,打乱了美方的战略节奏。
白宫财政部长贝森特曾自信地宣称"美方已迫使中国犯错",但实际情况却是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正在承受巨大成本压力。

麦肯锡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特朗普筑起的关税壁垒估计接近1万亿美元,这将对美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从供应链到各州经济,再到每个消费者的生活,这些关税都将带来严重后果。 普通美国家庭的年支出预计增加至少1600美元,而美国企业因供应链成本激增陷入困境。

美国国内经济压力持续增加,通胀率飙升,多个行业出现供应问题。高盛预测,未来一年美国经济衰退的概率已升至45%,而多位前财长均批评关税政策"让美国丧失全球信誉"。
其中最明显的是金融市场的动荡,4月10日标普500指数一度接近熔断,30年期美债收益率暴涨60基点,反映了市场对贸易战升级的恐慌情绪。

我国的反制并非临时起意,而是一套精心规划的系统工程,除了关税反制外,我国还调整了海关结算时效、限制美国农产品进口,并准备了一系列配套措施,表明中国已为中美贸易可能的全面中断做好准备。
包括对部分稀土实施出口管制,涉及钐、钆、铽、镝、镥、钪和钇等战略矿物,同时中国海关对来自美国的高粱及家禽和骨粉进口实施暂停措施。
这些举措针对美国关键产业,表明中国不仅有反制意愿,更有精准打击的能力。

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国潜在的"金融反制"能力,中国持有约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中包含大量美国国债。
如果中国决定减持或抛售这些美债,可能导致美债收益率上升,进而增加美国的融资成本。 虽然这种"核选项"会对中国自身造成损失,但在极端情况下,它仍是悬在美方头顶的一把利剑。

随着美国关税壁垒高筑,我国还可能会加强与欧洲、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的贸易往来。
如欧盟商会主席埃斯克伦德指出,许多企业已经调整供应链以减少对美中贸易紧张局势的敞口。 这种全球贸易格局的重塑,正在逐步减弱美国关税的影响力。

这场中美贸易战已远超双边范畴,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特朗普虽暂停对75个国家和地区的关税加征,给予90天谈判期,但对华立场未变。
这导致全球供应链重组,许多曾经从中国转移产能的国家,如印度、墨西哥、越南和马来西亚,现在也面临24%至46%的美国关税。 这种情况下,将生产从中国转移出去的成本优势显著减弱。

制造业和矿业是受关税影响最严重的行业,根据2025年第一季度CFO调查,50%以上的制造业CFO报告正在积极计划多元化其供应链,近40%加速了关税前的采购。 这种供应链重组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降低了全球经济效率。
金融市场的反应更为剧烈,全球股市震荡,债券市场剧烈波动。美国国债市场的动荡引发投资者担忧,因为很多国家可能将"抛售美国国债"作为报复工具。
这种担忧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进一步推高了全球融资成本。

在这场没有赢家的贸易战中,最大的输家可能是全球消费者和中小企业,价格上涨、供应链中断和经济不确定性将成为他们面临的共同挑战。
然而从长远来看,这场冲突也可能促使全球贸易秩序重建,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增强经济韧性。

中美贸易战已从简单的经济博弈升级为战略意志较量。当关税超过125%,比拼的不再是税率高低,而是经济韧性与战略耐力。我国的"最后一次"加税,既是亮明底线,也是打破美方"关税万能论"的宣言。
美国若继续将关税武器化,最终只会损害全球贸易体系,也将侵蚀维系其霸权的经济根基。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 商务部:美方畸高关税已沦为数字游戏,如继续,中方将不予理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