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春运是每年最大的迁徙潮。
每到年关,数以亿计的人风尘仆仆挤在火车站汽车站,只为回家团聚。而一张新华社记者周科拍到的照片却让人看到,回家的路并不只是热闹,还有无数人辛辛苦苦在外“讨生活”的艰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f322037efb349cb9a5e9a78632dc2c6.png)
2010年春运期间,周科在南昌火车站附近拍到了一张背负巨大行李、怀中抱着孩子的农村妇女母亲的照片。这张照片一经公开,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位不知名的母亲也被冠以“春运母亲”的称号。
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此时照片里母亲怀中抱着的孩子患有严重疾病。
时隔11年,当周科辗转找到这位母亲时,发现当年照片上的小婴儿已经离世,一切都已物是人非......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0df2c4da5c5514f85789c12143468bd.png)
2010年春节前夕,正值中国一年一度的春运高峰期,南昌火车站内外到处是行色匆匆的人群。火车站售票窗口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车站内的广播不停播放着列车即将进站和发车的通知,而在车站外的广场上也是一片乱哄哄的景象。
此时的摄影记者周科脖子里挂着摄像机,正漫无目的地在火车站旁边走来走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84e1f237febe8f16b5937a98505a9e1.png)
他是新华社的一名年轻记者,为了拍摄春运题材的照片,已经在车站苦苦蹲守了好几天,却始终没有找到能触动人心的画面。
可当他扭头看见巴木玉布木时,他立即感到,这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的瞬间。
那天,巴木玉布木一手在胸前抱着小女儿,一手拖着破旧的帆布包,身后则背着一个用麻布袋装满的行李。那个麻袋比她还高,看上去沉重无比,用绳子紧紧绑在她的背上。
这样的负重让她的身体微微弯曲,走起路来一摇一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73c791f055a6e91f760b1885b504eb7.png)
这一幕恰好被站在不远处的周科发现,巴木玉布木的形象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面容憔悴,双手抱着孩子,虽然步伐沉重但眼睛望着前方,仿佛无论多么艰难都要把孩子带回家。
当周科拍下这张照片时,他并不知道它会引起多大的反响。他只是觉得,这样一个普通母亲的形象,真实呈现了春运的艰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1a2f8d1ac68e51dfa1f9df12f751b67.png)
事实上,巴木玉布木当时也没有意识到有镜头对准了她。在她看来,赶车才是最重要的事,她现在只想赶紧带病重的小女儿回到老家,寻找更便宜的治疗方法。
此时,拍完照片的周科急急忙忙往编辑部赶,而巴木玉布木也着急找到自己的那班火车,两人就这么匆匆错过了。
回到编辑部后,周科赶紧带着照片找到主任,后者在看完照片后,将其刊登在了新华社最新一期的春运特别报道中。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70a9407a806eec49264768d23fc9c62.png)
但令周科没想到的是,他随手抓拍的这张照片此后竟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当照片刊登到报纸上后,迅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几天后,这张照片陆续登上了国内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很多人通过这张照片,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春运大潮中的辛酸,也感受到一位母亲为了家庭和孩子付出的不懈努力。
照片中的巴木玉布木非常普通,她的衣着、姿态透露着贫穷和疲惫,但正是这种真实和质朴让人们感同身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453d70edbec75d7bf3970c81c65310e.png)
每个看到照片的人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或者曾经在生活中为家庭辛苦付出的亲人,于是网友们纷纷称呼她为“春运母亲”。
失去小女儿后,生活苦尽甘来2011年,周科凭借着“春运母亲”照片获得了第21届中国新闻奖。对于一个刚入行不久的新人记者来说,这份荣誉给了他莫大的自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27e985b60967f9e2ca99b62fd75372a.png)
此后,凭借着这张照片打出的名气,周科开始在新华社崭露头角,他的才能逐渐被领导赏识,并一步步发展成了国内知名的新闻记者。
但有一件事始终令周科“耿耿于怀”——他既没有“春运母亲”的手机号,也不知道她是哪里人,甚至连名字当时都忘了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245cf97976c8f098669a847852b6908.png)
于是在随后的日子里,周科每到一个新地方采访,他都会拿出“春运母亲”的照片询问当地领导是否认识。
周科曾半开玩笑的说:“我要是找到她,我想把当年靠照片得的那笔奖金捐给她。”北京、天津、湖北、河南、山西......他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逢人就问,但始终一无所获。
在春运照片走红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巴木玉布木对此都毫不知情。对她来说,生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aaf508332182142403ddc5a80d72c83.png)
唯一的变化是回到老家凉山州越西县后,因为贫穷和当地落后的医疗条件,小女儿医治无效去世了,这件事给她和家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失去小女儿后,悲痛欲绝的巴木玉布木着实沉寂了许久,但生活的重压不得不让她被迫调整好心情,继续外出打工赚钱。
时间来到2018年,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覆盖到了凉山州,其中就包括巴木玉布木所在的村子。这一年,她的家庭被列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成为了扶贫工作的重点帮扶对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15ed75437bf3b93dbe0e629a4c1b843.png)
当扶贫干部第一次来到巴木玉布木家时,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只见她的家是用树枝和草捆搭建而成的草房,十分简陋,房顶几乎没有防水能力,一到下雨天屋内就会渗水。家具更是少得可怜,家里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电。
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政府为包括巴木玉布木一家在内的村民修建了新的砖瓦房。这些房子不仅宽敞明亮,还装有简单的供水和电力系统。2018年底,巴木玉布木一家搬进了新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5bdd3b312e671c5c0271c95cd1a61c4.png)
在搬进新居之后,扶贫干部根据村庄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建议村民们尝试种植烟叶。这是一种经济作物,如果管理得当,可以为家庭带来较高的收入。
巴木玉布木也在干部的指导下开始试验种植烟叶。
然而,初期的种植并不顺利。由于缺乏种植经验,加上对种植技术的不熟悉,她第一年的收成并不好。种下的烟苗长势不佳,部分甚至枯死,最终的收益与预期相去甚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64bf8e1f3d5e532590b39c8fad31b11.png)
但她没有放弃,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巴木玉布木参加了多次技术培训,她逐渐掌握了烟叶种植的技巧,第二年的种植情况有了显著改善。
到了第三年,她已经可以熟练地管理自己的烟叶田,并逐步扩大种植规模。从最初的几亩田地到后来的二十余亩,她的烟叶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
到2020年,巴木玉布木的家庭年收入已经超过了两万元,远远高于过去几年全家的总收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fb668c3b79d48c7d5c4082a1322d983.png)
虽然种植烟叶的收入有所提升,但对于一个人口较多的家庭来说,这些钱仍然不足以应付日常开销和孩子的教育费用。
为此,巴木玉布木和丈夫巫其石决定继续外出打工,利用农闲的时节增加家庭收入。他们先后去了福建、江苏、湖南等地,由于不识字,干的都是搬砖、做钢筋工等最辛苦的体力活。
在福建的台江码头,他们找到了一份养海参的工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f45caf95dcb2716c725c15dce596d6d.png)
这份工作相对稳定,每月收入在六七千元左右。但工作并不是长期的,每年只有从12月到次年4月是养海参的季节,之后他们还需要另寻生计。
在外打工期间,夫妻俩为了节省路费和生活开销,尽量减少回家的次数。有时,一年只能在彝族新年或者实在没工可打的时候回家一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0faeb74c2bf36eee45077498ae011f7.png)
巴木玉布木的大女儿已经到了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中等;其他几个孩子也正在小学读书。在教育方面,夫妻俩毫不含糊,无论家里的经济状况多么拮据,他们都坚持供孩子读书。
在他们看来,虽然自己和丈夫都不识字,但孩子不应该走他们的老路。
为了保证孩子的学业,夫妻俩每月都会寄钱回家,支付学费和生活费。虽然寄钱后剩下的并不多,但他们觉得再怎么辛苦都值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14dc2d026722ce147df37c93966af18.png)
2021年,周科托新华社的同事帮忙搜寻,历经辗转终于见到了巴木玉布木。而此时巴木玉布木一家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巴木玉布木夫妻俩也时常提到,虽然目前还不富裕,但与过去相比生活已经好了很多。温饱问题早已解决,现在的目标是为孩子攒下更多的积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3a1dc3bde3942067345530eff4a6329.png)
对于未来,夫妻俩并没有明确的计划,但他们相信只要继续努力,就一定能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条件。
参考资料:
新华社《世纪光影 人物故事|感动全网的“春运母亲”》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2e7fce014c515d23e0a471091f4b402.png)
光明网《14年了,“春运母亲”现在过得怎么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adbad93ad5f043d640346752db18795.png)
百度百科《巴木玉布木——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db75ff7d327b2f9f6e80db8cead2a6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