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曾几何时,美国凭借美元的全球霸权和美债的“无风险”光环,稳坐世界经济王座,挥舞制裁大棒让各国俯首。
然而,随着特朗普大搞所谓的“关税大棒”,这就导致美债出现被全球抛售的“雪崩”,而美元的霸主地位更是受到严重波折。
与此同时,人民币却悄然崛起,跃升为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
美债抛售潮
特朗普上台后推行的“对等关税”政策,原本意在“让美国再次伟大”,从而推动制造业回流。
但没成想,这一举措却对美国自己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伤害。
其很快就引发全球恐慌,股市应声下跌,油价暴跌7%后又再跌2%,美元对日元、欧元等主要货币走弱。
更致命的是,投资者对美债的信心崩塌,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飙升至4.5%,30年期突破5%,创20年新高,反映出美债价格暴跌和大规模抛售的现实。
这不仅推高了美国企业的融资成本,还让普通消费者感受到通胀的刺骨寒风。
与此同时,美国的债务危机如火上浇油,到2025年年中,大约9万亿美元的债务将到期,占总债务的25.4%,而联邦赤字已达1.8万亿美元,利息支出高达1万亿美元/年。
若美债收益率维持高位,利息支出可能吞噬联邦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迫使政府“借新还旧”陷入恶性循环。
更令人担忧的是,市场对美国信用评级的信任正在瓦解。
如果2025年8月或9月债务上限谈判再次破裂,美国可能面临史无前例的违约风险。
这场美债抛售潮,不仅是市场对特朗普政策的“用脚投票”,更是全球对美国经济模式信任的崩塌。
若关税战继续进行下去,那么不仅美国的霸主地位家纪念馆受到严重冲击,这对世界金融市场而言,也是极为严重的冲击。
但也就是在这场危机中,人民币却悄然崛起!
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
关税战开始后,人民币却在全球贸易融资中的份额稳步攀升至4.33%,超越日元,稳居世界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
这一成就,离不开中国经济实力的坚实支撑。
作为连续20年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中国2024年出口总额中,人民币结算占比显著提升,尤其是在与俄罗斯的能源贸易中,近50%使用人民币结算。
东盟国家跨境人民币支付同比增长37%,185个国家通过中国的跨境支付系统(CIPS)完成高效、低成本的交易。
特别是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其跨境交易系统效率比传统美元渠道高出400%,吸引了87%的国家接入数字人民币网络,跨境交易量突破1.2万亿美元。
2025年初,外资净买入中国债券创历史新高,人民币资产成为全球资本的“避险港湾”。
而在美元汇率剧烈波动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东南亚企业甚至开始用人民币对冲美元风险。
中东国家首次接受人民币结算的原油期货合约,标志着人民币在能源贸易领域的突破。
与此同时,中国的黄金储备持续增加,为人民币的国际信用提供了“硬通货”背书。
从东盟到中东,从“一带一路”沿线到BRICS国家,人民币的影响力正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开花结果的趋势。
而这一趋势,与特朗普政策的失误和美国经济的困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特朗普政府的困境
面对美债抛售和美元地位的动摇,特朗普政府却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关税政策引发的市场动荡,迫使特朗普在2025年4月不得不紧急“踩刹车”,他宣布暂停部分关税政策,豁免70多个国家的关税90天,试图缓解市场恐慌。
然而,这一“权宜之计”并未触及美国债务危机和美元信用下滑的根本问题,美债收益率居高不下,企业融资成本飙升,美国小企业因关税导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而纷纷倒闭。
普通美国民众的生活成本也在高通胀下节节攀升,民怨沸腾。
此外,特朗普的政策反复,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2025年初,他高调承诺通过关税收入偿还债务,但高关税却导致全球供应链混乱,推高了国内物价。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政治分裂加剧,共和党内部对特朗普的债务管理策略分歧明显,债务上限谈判的前景蒙上阴影。
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压力,让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口号显得苍白无力。
可以说,全球经济秩序的重构,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展开。
传统的美元主导体系已难以适应多极化世界的需求,新兴经济体对公平、开放的金融体系的诉求日益强烈,而人民币的国际化,恰好为这一诉求提供了现实路径。
未来,若美国继续深陷债务泥潭,全球经济或将迎来更深层次的动荡,而中国则有望在多极化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对等关税”阴影下,美债遭遇历史性抛售》2025年4月9日
新浪财经:《评论丨美债抛售潮背后是美元信用危机》2025年4月16日
央广网:《人民币成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2025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