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电池为何非要放在底盘之下?没有别的地方安放?

脯浮谈汽车 2025-02-18 08:32:45

新能源电车的电池都放在底盘下面,就算有护板也难以避免剐蹭损伤,一旦损伤就无法享受质保,这也是厂家有恃无恐提供电池终生质保的原因之一。

终身质保的诱人 “陷阱”

独家:湖北十堰: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工人装配新能源电池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电池终身质保” 的宣传语就像强力磁石,牢牢吸引着消费者的目光。不少车企都将这一政策作为卖点,仿佛给消费者吃下了一颗 “定心丸”,让大家觉得日后无需为电池问题担忧。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先给大家分享一个真实案例。长沙的郑先生,花费 20 多万元在长沙市河西宝诚 4S 店购买了一台宝马 I3 新能源轿车 。提车后不到 10 天,在驾驶过程中,底盘不小心刮到了石子,导致位于底盘部位的蓄电池外壳(保护壳)出现了超过 4 毫米的刮痕。郑先生立即将车送往 4S 店检查,4S 店告知他车辆没有问题,但却无法享受质保服务。这让郑先生十分崩溃,要知道,这台车的质保期原本是 8 年或者 16 万公里,可如今还没捂热乎,就因为底盘这么一刮,质保没了。

其实,像郑先生这样的遭遇并非个例。不少新能源车主都发现,所谓的电池终身质保,背后隐藏着诸多限制条件,而底盘剐蹭导致失去质保资格就是其中很常见的一条。大家想想,在日常驾驶中,路况复杂多变,底盘难免会遇到一些磕磕碰碰,哪怕有护板保护,也很难完全避免损伤。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可能像郑先生一样,被无情地剥夺了终身质保的权利。 车企看似大方地提供电池终身质保,实则有着自己的 “小算盘”。他们深知电池放置在底盘下容易受损,而消费者在实际用车过程中很难保证底盘不被剐蹭。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就可以依据质保条款,名正言顺地拒绝提供质保服务。

电池为何偏爱底盘?

既然电池放在底盘下有着这样的隐患,那为什么车企还如此执着地将电池安置在底盘呢?其实,这背后有着诸多考量,每一点都与车辆的性能和整体设计息息相关。

首先,从车辆的配重角度来看,汽车就如同一个精密的天平,前后配重的平衡对于车辆的行驶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纯电动汽车的电池组体积较大,重量也相当可观,一般都有两三百公斤重。将如此重的电池组放置在底盘中央,就像是在天平的两端精准地放上了砝码,能够有效地平衡汽车的前后配重。想象一下,如果把电池放在车顶,那车辆就会变得头重脚轻,行驶起来就像一个摇摇欲坠的不倒翁,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侧翻,安全风险极大。而底盘安置的方式,能让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保持稳定,无论是在高速行驶还是转弯时,都能让驾驶者更加安心。

其次,降低重心是提升车辆操控性的关键因素。大家都知道,不倒翁之所以很难被推倒,就是因为它的重心低。汽车也是如此,将电池安装在底盘上,能够显著降低车辆的重心。当车辆转弯时,较低的重心可以减少车身的侧倾,使车辆更加灵活地响应驾驶者的操作。比如,在一些紧急避让的情况下,低重心的车辆能够更快、更稳定地完成转向动作,避免碰撞事故的发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高性能的跑车和赛车,都在设计上想尽办法降低重心,而新能源汽车将电池放在底盘,恰好实现了这一优势。

再者,从车内空间利用和整车动力系统布局来看,底盘也是电池的理想安置点。把电池放在底盘上,能够最大化地利用车内空间,让车内的驾乘空间更加宽敞舒适。同时,这样的布局也有利于整车动力系统的合理布局。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总成相对简单,底盘上主要放置电池组、电动机和电控系统。将电池安置在底盘,能够使这些部件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凑,减少能量传输过程中的损耗,提高动力系统的整体效率。

此外,底盘区域相对较为宽敞,便于电池模块的安装和维护。而且,底盘的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电池免受外部冲击,提高电池的安全性。一般来说,车企都会在电池外面加装一层厚厚的防护钢板,并且在钢板后方设置缓冲层和散热系统,进一步降低电池受损的风险。

底盘之殇:剐蹭与质保困境

尽管将电池放置在底盘有着诸多好处,但这也给新能源汽车带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 底盘剐蹭对电池的威胁。在我们日常驾驶中,路况复杂多样,路面上可能存在各种凸起、凹陷、石块等障碍物。哪怕是驾驶技术再娴熟的老司机,也很难保证底盘永远不会受到剐蹭。

当底盘遭遇剐蹭时,首当其冲的就是位于底盘下方的电池。即使电池有护板保护,但在一些较为严重的碰撞中,护板也可能无法完全抵挡冲击力,导致电池外壳受损。一旦电池外壳出现破损,就如同打开了 “潘多拉魔盒”,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电池内部的电芯可能会受到挤压、变形,进而引发短路、电解液泄漏等严重故障。这些故障不仅会影响电池的性能和使用寿命,还可能导致车辆无法正常行驶,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而更让消费者头疼的是,一旦底盘剐蹭导致电池受损,车企往往会以这一理由拒绝提供质保服务。在车企的质保条款中,通常会明确规定,因外力碰撞、刮擦等导致的电池损坏不在质保范围内。这就意味着,消费者需要自行承担高昂的电池维修或更换费用。 以一辆售价 11 万元左右的新能源汽车为例,电池的价格大约在 4 万元左右,如果电池受损需要更换,这笔费用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且,由于电池与底盘紧密结合,其结构设计使得即使部分损坏也可能需要整体更换。特别是对于搭载了 CTP 电池(无模组电池技术)的车辆而言,一旦电池箱体损坏,整个电池包都需要更换 ,这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经济压力。

这样的质保政策无疑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往往是冲着车企宣传的电池终身质保去的,认为这样可以在未来的使用中免去电池方面的后顾之忧。但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底盘剐蹭,就可能让这份质保承诺化为泡影。这不仅让消费者感到被欺骗,也对新能源汽车的信任度产生了负面影响。

除了底盘,还有何处可安 “电”?

既然底盘放置电池存在剐蹭风险与质保争议,那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除了底盘,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放置电池呢?其实,汽车工程师们并非没有考虑过其他位置,也有一些车型做出了不同的尝试。

一种是将电池放置在后备箱下方。比如部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就采用了这种布局。这种设计的好处显而易见,它不会过多地侵占车内的乘坐空间,对于那些对车内空间有较高要求的消费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然而,它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方面,电池放置在后备箱下方,会使车辆的重心相对升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车辆的操控稳定性。当车辆高速行驶或者进行激烈驾驶时,较高的重心可能会导致车辆出现侧倾等不稳定现象。另一方面,后备箱的储物空间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对于一些经常需要装载大量物品的用户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不太友好的设计 。

还有一种是将电池安装在后排座椅下方。这种布局的优势在于可以使车辆的重心分布更加适中,不会像后备箱下方放置电池那样导致重心过高。同时,也不会占用额外的车内空间,对于车内空间的利用较为合理。不过,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后排座椅下方的空间相对较为狭窄,这就对电池的尺寸和形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这个位置的散热条件相对较差,电池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散热,会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寿命。此外,一旦电池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或更换,操作难度也相对较大,因为后排座椅下方的空间有限,维修人员的操作空间受到很大限制。

也有部分车型尝试将电池放在后排座椅后方。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对后备箱空间的直接侵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衡车辆的重心。但同样,它也会影响后排乘客的腿部空间和头部空间,降低了后排乘客的乘坐舒适性。而且,在发生追尾事故时,电池位于后排座椅后方,受到撞击的风险相对增加,可能会对车内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

综上所述,虽然除了底盘之外,新能源汽车电池还有其他一些放置位置可供选择,但这些位置都存在着各自的可行性与局限性。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将电池放置在底盘下方,仍然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的最优选择。不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相信未来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出现,既能解决电池的安置问题,又能避免底盘剐蹭带来的风险和质保困境 。

车企与消费者的博弈

在新能源汽车电池质保这件事上,车企与消费者之间仿佛在进行一场复杂的博弈。车企为了控制成本、降低风险,在质保政策上设置了诸多限制条件。除了前面提到的底盘剐蹭导致失去质保资格外,还有诸如车辆用途变更(如从家用变为营运)、未按时在指定 4S 店保养、年行驶里程超过规定范围等情况,都可能成为车企拒绝提供质保的理由 。

从车企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担忧也并非毫无道理。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最核心且昂贵的部件,其质保成本确实不容小觑。一旦质保范围过于宽泛,可能会导致大量的电池更换需求,这无疑会给车企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以某新势力车企为例,其早期推出的车型由于电池技术不够成熟,在质保期内出现了较多的电池故障问题,高昂的电池更换费用让企业的利润大幅缩水,甚至影响到了企业的后续发展 。因此,车企通过设置严格的质保条件,来筛选出真正因质量问题而需要质保的情况,以确保自身的可持续运营。

然而,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他们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往往是基于对车企质保承诺的信任。当这些看似苛刻的质保条件出现时,消费者会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权益受到了损害。毕竟,在日常使用中,一些被排除在质保范围外的情况是很难完全避免的。比如,车辆用途变更可能只是因为车主偶尔兼职跑网约车;未按时保养可能是因为车主身处偏远地区,附近没有指定的 4S 店 。消费者希望在支付了高昂的购车费用后,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而不是在遇到问题时被各种条款拒之门外。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电池质保政策缺乏统一规范,各个车企自行其是,这就导致了市场的混乱和消费者的困惑。如果能有一个权威的、统一的标准,明确规定电池质保的范围、条件、检测方法以及更换标准等,那么消费者在购车时就能有更清晰的预期,车企也能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下竞争。同时,加强对车企质保政策的监管力度也必不可少。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车企的监督检查,确保车企严格按照质保承诺提供服务,对于那些故意设置障碍、拒绝履行质保义务的车企,要给予严厉的处罚 。

此外,车企也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来优化质保服务。比如,一些车企推出了电池租赁服务,消费者只需租赁电池,而无需担心电池的质保和更换问题。在电池出现故障时,由租赁公司负责维修或更换,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消费者的顾虑。同时,车企还可以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推出针对电池的保险产品,让消费者通过购买保险来进一步降低电池使用风险。

破局之路:技术与政策的双轮驱动

面对新能源电车电池放置和质保的难题,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而是需要积极探索破局之路。从技术创新和政策完善两个方面双管齐下,或许能为我们带来新的希望。

在技术创新方面,研发更坚固、更安全的电池是关键。目前,已经有一些科研团队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例如,美国科学家制造出了一款全新坚不可摧的锂离子电池,它的核心在于电解液,由锂盐和不易燃烧或爆炸的柔软塑料型材料的混合物而成。在针对这款电池的测试过程中,研究团队尝试过将样本浸入盐水中、用剪刀剪开、使用空气炮模拟弹道冲击,最后还用火点燃,在每轮测试中,电池都一直保持着正常放电 。虽然这款电池目前还存在一些技术障碍,如充电周期问题,但它无疑为电池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如果未来能成功解决这些问题,并将这种技术应用到新能源汽车电池中,那么电池因底盘剐蹭而受损的风险将大大降低。

除了研发更坚固的电池,优化电池管理系统(BMS)也至关重要。BMS 就像是电池的 “智能管家”,它能够实时监测电池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关键参数,确保电池安全稳定运行。通过提高电池状态监测精度,减少误差,更准确地反映电池实际状态,BMS 可以提前发现电池的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修复。例如,当 BMS 检测到电池温度过高时,它可以自动启动散热系统,防止电池因过热而损坏。同时,应用先进控制算法,如模型预测控制、模糊控制等,BMS 可以优化能量管理策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

在政策完善方面,政府部门应发挥积极的引导和监管作用。一方面,制定更合理的质保法规,明确规定电池质保的范围、条件和标准,避免车企在质保政策上的模糊和不合理条款,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比如,规定在一定程度的底盘轻微剐蹭情况下,只要不影响电池的核心性能,车企仍需提供质保服务。另一方面,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技术攻关。例如,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对电池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动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 。

此外,行业协会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加强对车企的监督和约束,促使车企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同时,行业协会还可以组织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攻克电池技术难题,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0 阅读:34

脯浮谈汽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