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主义,为什么推崇雅利安人种?他们又凭什么几乎遍布全球?

元素哒哒哒哒哒 2024-12-16 13:38:45

“雅利安人”,一个曾经代表着特定文化群体,后来却被纳粹德国扭曲成种族主义工具的词汇,其历史充满了曲折和迷雾。

从德国的种族优越论到伊朗的民族认同,再到印度的种姓制度,“雅利安人”的身份认同在不同地域和历史时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究竟谁才是真正的雅利安人?“雅利安人输精全球”的荒诞说法从何而来?

18世纪,欧洲学术界发生了一件足以震动世界的大事:印欧语系的发现,英国东方学家威廉·琼斯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梵语、波斯语、拉丁语、德语等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这本是一项伟大的学术发现,却也为后来的种族主义思潮埋下了祸根。

一些德国学者将印欧语系的发现与“雅利安人”的概念联系起来,并将其曲解为日耳曼民族优越性的证据,宣称德国人是“纯种雅利安人”的后裔,肩负着引领世界文明的使命。

这种种族主义的论调在19世纪愈演愈烈。法国作家戈比诺在其著作《论人类种族的不平等》中,将人类划分为不同等级的种族,并宣称“雅利安人”是最高贵的种族,而其他种族,尤其是“闪米特人”,则是劣等种族。

他进一步提出了“血统污染”的概念,认为种族混合会导致“雅利安人”血统的退化,进而导致文明的衰落,这种荒谬的理论为纳粹的种族主义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0世纪初,纳粹党利用雅利安主义的种族优越论,将其发展成一套系统化的意识形态,并将其作为发动战争和进行种族灭绝的借口,在纳粹的宣传机器中,“雅利安人”被描绘成金发碧眼、体格健壮的“超人”,而犹太人、斯拉夫人、罗姆人等则被视为“劣等种族”,必须被消灭或奴役。

纳粹的种族灭绝政策导致了数百万无辜生命的惨死,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二战的结束宣告了纳粹政权的覆灭,也标志着雅利安主义在德国的终结。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雅利安主义在德国走向衰落之时,在万里之外的伊朗,却焕发出了新的生机,20世纪初,巴列维王朝的建立者礼萨·汗将“雅利安人”的身份认同作为巩固政权和推动民族主义的重要工具。

他宣称伊朗人是“纯种雅利安人”的后裔,并对伊朗的历史进行了重新诠释,将古代波斯帝国的辉煌归功于雅利安人的“优越血统”。

为了进一步强化伊朗的雅利安人身份认同,礼萨·汗甚至将国家的官方名称从“波斯”改为“伊朗”,“伊朗”在波斯语中意为“雅利安人的土地”,他还大力推行波斯文化和语言,并对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的影响进行打压。

尽管伊朗人的体貌特征与纳粹宣传中的“雅利安人”形象相去甚远,但这并不妨碍伊朗与纳粹德国在雅利安主义上的合作,纳粹德国为了在中东地区获得盟友,对伊朗的雅利安人身份认同表示了支持,甚至将伊朗人列为“纯种雅利安人”。

这种合作关系建立在共同的政治利益之上,而非真正的种族认同。

巴列维王朝对雅利安主义的推崇在巴列维国王时期达到了顶峰,1971年,为了庆祝波斯帝国建立2500周年,巴列维国王在波斯波利斯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庆典,重现了古代波斯帝国的辉煌景象。

这场庆典不仅是对波斯历史的致敬,也是对雅利安人身份认同的再次强调,然而巴列维王朝的雅利安之梦最终被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所打破,伊斯兰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伊朗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也宣告了雅利安主义在伊朗的终结。

现在让我们将目光投向更久远的过去,探寻雅利安人的起源和早期历史,公元前3000年左右,由于小冰期的影响,北欧草原逐渐退化,迫使雅利安人开始向南迁徙。

他们逐渐占据了中亚大草原,并分化成不同的部落,其中对世界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两个部落是波斯部落和因陀罗部落,也就是后来的伊朗雅利安人和印度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的原始宗教信仰以“原始三联神”为核心,即象征着“土”的战争之神密特拉(印度名为因陀罗)、象征着“水”的生殖女神阿娜希塔,以及象征着“火”的光明之神阿胡拉(印度名为阿耆尼),值得注意的是,战争之神密特拉在雅利安人的信仰体系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反映了雅利安人崇尚武力、热衷征服的文化特征。

从雅利安人的原始宗教中衍生出了“纯种崇拜”的观念,他们认为雅利安人的血统最为高贵,而其他种族都是劣等的,这种观念成为了雅利安人特有的种姓制度的基石。

无论是在古代波斯还是古代印度,种姓制度都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严格限制不同种姓之间的通婚,以维护雅利安人的“血统纯正”。种姓制度的最底层是“贱民”(达利特),他们被视为“不可接触者”,遭受着各种歧视和压迫。

公元前13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迁徙到了罗布泊地区,并与当时的中国殷商王朝发生了冲突,根据中国的史书记载,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率军抵抗雅利安人的入侵,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这场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妇好的英勇抗争,中国历史的走向或许会截然不同。

雅利安人入侵中国受挫后,逐渐淡出中国史书的记载,与此同时他们在西亚地区开始崭露头角。

波斯帝国的国教是琐罗亚斯德教,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一神教,虽然琐罗亚斯德教也存在种姓制度,但它对其他种族的态度相对宽容,不像印度的种姓制度那样等级森严。

居鲁士二世释放巴比伦之囚的举动,体现了波斯帝国的宗教宽容政策。

在波斯帝国时期,一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逐渐形成,波斯人从好战的征服者转型为精明的商人,他们控制着这条重要的商路,并向沿途各地进行移民。

粟特人就是一支从波斯帝国时期开始活跃于丝绸之路的雅利安人移民群体,他们建立了繁荣的商业网络,将东方的丝绸、瓷器等商品运往西方,并将西方的货物带到东方,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然而波斯帝国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公元7世纪,新兴的伊斯兰教迅速崛起,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席卷西亚,最终在公元651年灭亡了萨珊波斯王朝,波斯地区的雅利安人逐渐皈依伊斯兰教,“纯种崇拜”的观念也随之瓦解。

随着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兴起,“纯种崇拜”的观念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在中国宋朝的民族主义政策和汉化措施使得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逐渐融入汉族社会,失去了原有的文化认同。

雅利安人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群体,似乎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然而18世纪,法国东方学家亚伯拉罕·杜佩隆在翻译琐罗亚斯德教经典《阿维斯塔》时,重新发现了“雅利安人”这个词汇,随后印欧语系的发现使得“雅利安人”的概念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一些欧洲学者将印欧语系的使用群体都归类为“雅利安人”,并将“雅利安人”与古代的游牧民族、征服者形象联系起来。

这种对“雅利安人”概念的重新诠释,为日后种族主义的兴起埋下了伏笔,一些德国学者将“雅利安人”等同于日耳曼民族,并宣扬日耳曼民族的优越性,最终导致了纳粹德国的种族主义狂潮。

在20世纪,巴列维王朝统治下的伊朗,对“雅利安人”的身份认同进行了再一次的强调,巴列维国王将自己称为“雅利安人之光”,并将古代波斯帝国的辉煌作为伊朗民族主义的象征。

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凝聚民族认同,巩固自己的统治,然而巴列维王朝的“雅利安复兴”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伊朗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雅利安人”的身份认同再次被边缘化。

回顾“雅利安人”概念的历史演变,我们不难发现,它从最初的文化认同逐渐被扭曲成种族主义的工具,并最终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的悲剧,纳粹德国的种族灭绝政策就是这种扭曲的极端表现。

参考来源:

南方周末 “纯种雅利安人”理论的破产:欧洲人蓝眼+浅肤色+金发从何而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