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解决百姓住房难题福利对象甚至包括《清明上河图》中的乞丐

盛唐魂 2021-03-19 10:09:47

宋朝手工业、商业发达,同时鼓励生育的政策使人口大幅增长,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密度大,房价高。租房是大部分城市居民的选择。而政府提供的“廉租房”,能够使中下收入的居民以便宜的价格,解决住房问题。

宋朝名副其实的“廉租房”

这种廉租房的租金,根据《宋会要辑稿》中记载的来计算,每天平均不过15文钱,而当时宋朝贩夫走卒类最低等的劳动力,每人每天的收入基本都会在100-300文之间,所以这个租金是相当的便宜。

廉租房由一个叫做“店宅务”的机构进行管理。“店宅务“不仅提供房屋的租赁,还负责房屋的管理与维修。

房租不涨只降

廉租房的租金不仅低廉,而且不可以随意涨价。在宋真宗年间,店宅务对宋真宗谏言,认为公租房收入过少,应该酌情提高租金,如果租户不同意,则予以劝离。宋真宗听到之后直接回复,怎么能这么苛刻呢? 多年来的祖宗规定岂能说改就改。他甚至颁布法令,明确说明,如果有随意提高价格的,罪在官员。

到了宋仁宗天圣年间,由于“店宅务积年亏少课利”,以致“失陷舍屋”,无力修葺,宋政府决定对“侵占官地、修盖屋舍、收掠房钱”的人增收房租,而对廉租房住户,则“虑其中有贫民供纳不易,宜特与免添长房钱”。意思还是不要涨价。

宣和七年(1125年),书画家皇帝宋徽宗曾下令京城的公房、私房一律减少十分之二的租金。

皇帝坚持对廉租房的租金常年只降不涨,对私人业主的租金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宋仁宗坐像

逢灾必减免房租

宋朝皇帝多数体恤百姓,尤其是宋真宗。有记载,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每逢灾情必减免房租。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因阴雨连绵,宋真宗下诏京城日租金15文钱以下的贫困住户,免租金三天;而次年即1012年正月,又因为太冷,再次免租金三天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二月,又下令:贫民住官舍者,只要遇到冬至、寒食,就要免租金三天。自此,不仅仅是雨雪风霜,每逢节日节气都会免租金三天,着实为百姓提供了大大的实惠。

人性化的规定

廉租房的租户还可以享受到宋政府提供的另一些优恤,包括从租赁关系确立之后的第六日才开始算租金,前五日免租金,给租客几天时间用于搬家、收拾物件、清洁打扫之类,非常人性化。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店宅务一批公屋发生了火灾,朝廷决定,凡房屋被烧、需要搬迁整修的人家,可以安排在政府公屋免费居住二十天。

若是公屋需要拆迁,租户还可以获得若干“搬家钱”,补偿标准是同批拆迁私屋业主的一半。

宋朝时,各个州郡几乎都建有公租房,设有店宅务,不过以京城的左右厢店宅务规模最大。据《宋会要辑稿》, 北宋天禧元年(1017),京师店宅务名下共有23300套公租房;天圣三年(1025),公屋数目增加到26100套;以京城常住人口20万户(100万人)、左右厢店宅务管理的公租房可以供应大约10%的京城人口居住。

宋朝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为广大民众创造了就业机会,而廉租房政策的施行,能让居民安居城市,稳定了城市劳动力市场,反过来又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公租房虽然针对百姓,但是也不排斥官员。实际上在宋朝很多官员也是租房居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官员因修建府邸可能产生的巧取豪夺,减少了民众与官僚在田产上的矛盾,对吏治,也有积极的作用。

宋朝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到最高峰时,占世界的百分之八十,这归功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更脱离不了宋朝政府的仁政给社会带来的稳定。

宋朝社会福利延续从未间断,甚至从未有过不利于百姓的修改方案,百姓生活幸福指数极高,所以才有我们流传于世的清明上河图中的繁荣景象。非常同意有人这样的描述:“瓦市勾栏,纵酒斗茶,雅集山水,吟诗抚琴……”这才是我们最真实的大宋。

宋朝300多年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国民生产总值占到全世界的50%-80%,  简直就是富甲天下, 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似乎比现在的美国还牛!然而这么富裕的国家,照样是有乞丐和流浪汉的。

宋朝城市化的发展,造成庞大的人口流动,会产出一时不能安定为生的流民和贫民,还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和个人因素,包括一旦发生天灾,各地的灾民也会纷纷涌入安定富裕的地区求生。

历史上的宋朝《清明上河图》上的城市民宅

总之,不管你遭遇什么困境变成贫民或乞丐,宋朝政府都不会坐视不管。这个朝代不仅比起历史上任何朝代都富裕,也更为重视慈善救助事业,并将其视为仁政的标志。

让流浪乞丐温暖过冬

宋朝政府对流浪乞丐的救济主要由两个系统组成,一是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颁发的“惠养乞丐法”。简单的说,就是政府给贫民(包括乞丐)发放米钱。

每年十月入冬之后,各州县必须“差官检视内外老病贫乏不能自存者(包括流浪乞丐)”,将他们一一登记在册,每人一日“给米豆一升,小儿半之”,每三天发放一次,从本年十一月初一开始发放,至来年三月的最后一天停止 。宋室南渡之后,也继续采用“惠养乞丐法”。

另一项政策是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颁行的“居养法”。就是国家福利机构收留无处栖身的贫民(包括乞丐)。

根据居养法,遇有冬寒雨雪天气,允许流浪乞丐进入居养院生活。居养院通常从黄历十一月初开始收留流浪乞丐,至来年二月底遣散。

北宋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所画的是清明时节的东京街头的景象,可以看到图中有几名乞丐。而如果正值寒冬季节,那么居养院就有义务收留这些流浪乞丐,以免他们饥寒交迫,横死街头。

遭遇灾害 政府救济

除一般情况下政府对流浪乞丐的救助系统,遇到雨雪和灾荒,宋朝的皇帝还会下令政府,收养那些老弱和无家可归的人。如神宗熙宁六年(1071年)十一月,“大雪,诏京畿收养老弱冻馁者。”

每遇水灾,地震,政府派官员到遇难者的家中给米帛慰问,根据百姓房屋被压塌、损坏的情况,给予补贴。

而如果有某个地方遭遇天灾而产生大量难民时, 宋朝政府会到当地征兵,直接把这些难民变成有军饷的雇佣军,而宋朝的雇佣军是可以带家眷的。退伍军人生活不能自养的,由原来的军营安置收养,

皇帝对老百姓的态度给主流社会做了一个良好的示范,宋朝的官员和富人,乐善好施,蔚然成风。

《清明上河图》中的乞丐

据明《万历通州志》,宋代明道二年(1033年),江淮一带遇大旱、蝗灾。通州知州吴遵路趁百姓还未挨饿的时候,便从富人那里募集了几万贯钱,买米回来,以备大荒。还修建了一百间茅屋,逃荒到此地的流民。他拿出自己的俸禄,买草垫子、席子、食盐、蔬菜分发下去。有病的,给药治疗;愿意回去的,备好食品,送他们回到本土。

《西湖老人繁盛录》记载,夏天富人发放解暑药、冰水、散饭的帖子满天飞。冬天富人派人沿街发放棉衣被子,把银子铰碎夜间塞到穷人家的门缝里。应该可以说,大宋的皇帝们基本上把儒家经典《中庸》中,对君王道德的要求“爱民如子“很好地实践了出来。

有趣的是,宋朝享国300余年,爆发的农民起义并不少,但一般并不是因为百姓吃不饱饭了,再不造反就只能饿死的情况下爆发的,而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类型的,与整个国家政治的全面腐败有关,与大灾大难关系不大。

而且宋朝主要对农民起义用招安的办法解决,也是相当的仁慈,就是给挑头的一个官做,对其他人相应的安抚就完事了,大家皆大欢喜。

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的灭亡,主要都是因为外族的入侵。

君王的爱民如子,也换来百姓对朝廷的忠诚,整个宋朝涌现出了中国历史乃是世界历史上最多的可歌可泣的忠臣,如岳飞、文天祥等。南宋最后一战在崖山海战失利,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九岁的小皇帝投海,当百姓得知这个消息后,都纷纷追随着他们的君王而去,沿海地区“士民蹈海而死者数十万”,蒙古丞相脱脱记录:“越七日,尸浮海上者十万余人。”可谓空前绝后。

1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