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小女儿李讷,晚年时享受什么待遇?1986年是个转折点

念桃说历史 2025-04-30 02:25:21

对于毛主席来说,人们现如今每当谈起他的第一印象还是新中国伟大的奠基人,作为一名在风云变幻莫测的乱世之中带领着新中国走向建立复兴的伟人,人们总是认为毛主席是无所不能的,可恰恰却忘了,毛主席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汉子。

回首毛主席的一生,除了他本人一生经历坎坷外,他身边的亲人家属也遭遇着不同程度的变故。

兄弟和妻子的离世,儿子在朝鲜战场的英勇捐躯,全家共六口人为革命建设献出了生命,而在建国之后,因为前期的不稳定和后期的社会运动,毛主席的女儿也没过上几天好日子。

小女儿李讷一度遭受了不公正待遇,毛主席对此更是心怀愧疚之心,晚年多次谈起总是唉声叹气。

那么在李讷身上究竟都发生过哪些故事,晚年之际的李讷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和主席在世之时又有什么不同,中央和政府对她又有何特殊的关照呢?

李讷出生

1940年,李讷出生在陕北延安一带,她是主席和江青唯一的孩子,在此之前,李讷还有六个哥哥,一个姐姐。

但是到1954年后,仍活在世间的只有毛岸青和李敏一个哥哥三个姐姐,其他人都在革命的道路上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甚至这其中有些孩子和主席根本没见过几次面。

对于李讷来说,她的童年生活还是比较完整的,之所以没有延用父亲的姓氏,是因为当时主席在延安地区有一个“李德胜”的别名。

为了不搞特殊,也让自己的子女没那么多生活压力和特别关注,主席这才特意为孩子改了姓。

李讷和姐姐李敏的名字一样,都是父亲从《论语》中为她们取得名,“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主席对她们两个姑娘还是寄予了不少希望和关心的。

虽然毛主席的工作事务非常忙,李讷小的时候都没怎么和父亲有过长时间的相处,但是毕竟出生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

她出生那年,毛主席已经47岁的年纪,或许是出于对前几任孩子的愧疚,老年得女的他也更加珍惜,很多时候,毛主席忙得废寝忘食,李银桥就会把李讷抱进来。

主席一看到孩子就能休息片刻,缓解下紧张的工作,据许多工作人员回忆,延安地区到处存留着主席和李讷散步的身影和回忆。

新中国成立之时,李讷也到了该上学的年纪,为了不造成舆论影响和其他不必要的干扰,毛主席特意让李讷在家庭情况和家长信息那一栏中写上了身边工作人员的名字。

在临上学之际,主席更是叫过孩子对她说:“去学校要和同学们相处好,我们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兵,凡事要靠自己,一定不能搞特权。”

毛主席拿出自己的经费给李讷买了一辆自行车,同时吩咐身边人绝对不能开车去接孩子上下学。

上学期间,李讷最喜欢的就是历史文学,往往回到家就要和父亲探讨一番古往今来的故事,每次都说的主席喜笑颜开。

但她的母亲倒是不希望她学习文科,一直想让她投身到船舶制造行业,好在最后李讷还是坚持着自己的爱好,如愿考到了北大历史系。

北大历史系毕业之后,李讷应聘到了一家报社作为编辑作家,现如今的她仿佛更加习惯了自己一个人努力一个人打拼,在报社中她对自己的身世闭口不谈,甚至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默默隐忍,把她放在一堆记者和编辑之中,你都看不出她有何特殊之处。

李讷和丈夫的感情

30岁的时候,李讷因为长久的工作压力,精神上受到的打击非常大,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吃不下饭,神经衰弱后因实在承担不了日常工作,组织把她调到江西干校进行休养。

在此期间李讷的身体状况得到了好转,同时他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到了很多知识,而且在这里,李讷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伴侣。

两人一起工作一起劳动,渐生情愫的二人更想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家里人,可当对方得知她是主席的女儿后心里不由得打了退堂鼓,母亲江青的极力反对也让李讷很是难过。

不过主席倒是对女儿的婚事很看的开:“你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别辜负了自己也别辜负了人家。”

这次结婚并没有成为李讷心中所期望的模样,因为生活方式不同,两个人经常吵架,没过多久就选择了分开,这成为了李讷一直不愿回首的往事。

除了在感情上遭受挫折外,李讷也接连在家庭情感上遭受了打击。

随着1976年文化运动的结束,敬爱的父亲在这一年因病去世,而母亲也被撤销职务,被有关部门调查。

一时间李讷仿佛失去了所有可以依靠的人,在她身边只有一个需要依靠自己的儿子,而李讷却再没有人可以吐露心中的苦楚。

因为外部环境和身体原因,李讷没能再去北京上班,有限的薪水让她连给孩子买点营养品都不舍得,更不用说给自己买新衣服了。

过了一段时间,毛主席的警卫员李银桥多方打探找到了她,李讷消瘦的身形让他惊讶的不知所措。

两人互相说起彼此的近况,李银桥说:“你自己一个人带着孩子,始终不是个办法,我倒认识个合适的人,你不妨和他相处看看。”

李银桥口中所说的这个男人叫王景清,他比李讷大了有10来岁,一开始李讷不太同意,她觉得两个人年纪差距过大容易有代沟,可在慢慢相处的过程中,李讷被对方的细心和贴心所感动。

尤其对方对自己的孩子简直视若己出,两人有着不少的共同话语,一来二去的接触下,李讷也认同了这份感情,两人最终在1984年结了婚,后来的事实同样证明,李银桥的这段牵线拉桥也彻底改变了李讷后半生的命运。

晚年时的境遇

考虑到李讷身体不是太好的因素,王景清主动承担了家里的家务,每次李讷身体不舒服他都要坚持陪着对方前往医院,李讷总是劝他不用这么累,自己也可以分担。

王景清却笑着说:“天生我就是个劳碌命,你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就好好听我的吧。”

这种体贴入微让李讷学着为他分担一些日常事务,不管是学习从没有接触过的针线活,还是买票两个人一起去看话剧,李讷在和王景清的相处中也逐渐改变着自己的的性格,从原先的自闭小心变得越来越开朗活泼。

1986年,李讷被调往中央办公厅处理图书馆等一系列相关工作,虽然没有实职,但是享受着正处级的待遇,日常在做好组织上交派的工作后,李讷和王景清的感情生活也越来越好,两人一起外出同样形影不离。

儿子王效芝从中学毕业后,李讷问她想做什么工作,王效芝坦言自己非常热爱旅游,想报考北京旅游学院。

李讷想起了多年前的自己,耐心的对孩子说:“有一个爱好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你一个接受教育的学生出来以后去做服务业,肯定有很多人对你指指点点,如果你要坚持做就不能半途而废,我们是毛家的后代,更应该以实际行动做出表率。”

王效芝看着母亲严肃的目光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

在校期间,王效芝不但学习刻苦,更是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还获得“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

虽然算不上什么顶尖的大学和专业,但这些也都让李讷为孩子赶到骄傲自豪,后来在王景清的建议下,王效芝前往北京华侨大学继续深造,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晚年的李讷还十分热衷于公益事业,1990年我国举办亚运会时,李讷捐了300元,安徽地震时李讷又拿出200元的积蓄。

而如此慷慨的李讷在个人生活上却十分简朴和单一,别说自己买衣服,就是老朋友送她新衣服都被拒绝,很多身边的人一谈起她也都是由衷的竖起大拇指:“见到她也就好像看到了主席那般的身姿。”

结语:

时至今日,李讷仍然在很多事业上为国家和社会作着力所能及的贡献,晚年之时,她不止一次的回到湖南老家追寻年轻时父亲的故事和过往。

在她的嘴边也经常挂着毛主席常说的那句话“为人民服务”,作为毛家为数不多的后代,她们也在用身体力行的行动和能力作着父亲未竟的事业,同时用这份精神感染着身边的人们为共产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史料来源:[1]边辑:毛泽东给女儿李讷的信[J].党史文汇,2014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