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为啥被称为“欧洲淫窟”?带你去瞧瞧这个可悲的中欧小国

面包飞满天啊 2025-03-12 06:06:54
如果不是立陶宛反华,想必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这个东欧弹丸小国。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个东欧小国,还有着一个不太好听的外号——“欧洲淫窟”。

曾经雄霸一方的欧洲强国,怎么就和这种词挂上钩了?

近年来,也不知道谁给立陶宛的勇气,到处秀存在感,特别喜欢挑战大国。

对俄罗斯冷嘲热讽,对我们中国更是不断搞小动作。

还无缘无故驱逐了中国外交官员,甚至拉上欧盟一起把中国告上了WTO,一副“我就是不怕事”的样子!

一个国家,为何会被贴上“欧洲淫窟”这样的标签?

难道它真的堕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了吗?

昔日东欧强者,今朝 “欧洲淫窟”

立陶宛,这个在国际舞台上存在感一直不算强的小国,内心一直十分的躁动。

当初在苏联解体前夕,它早已按捺不住,迫不及待地想挣脱过去的束缚。

1990年,它第一个宣布独立,领先所有苏联加盟共和国,甩开膀子就冲向了未知的未来。

当时的立陶宛可能还挺得意,觉得自己勇敢果断,站在了时代浪潮的最前端,美好的生活似乎已经在招手。

可惜,现实狠狠给它上了一课。

刚独立的兴奋劲儿还没过多久,经济就开始一路下滑,产业萎缩,失业率飙升,人民的日子过得比想象中还要艰难。

原以为独立就能迎来光明前途,结果发现脱离苏联的经济体系后,竟然变得无所适从,顿时陷入迷茫之中。

过去对未来的期待太过美好,以至于现实的落差让立陶宛有点摸不着头脑。

如果要搞清楚立陶宛为什么对安全问题特别敏感,那就得从它的历史说起。

这可不是一段轻松的回忆,反而充满了血泪与屈辱。

十六、十七世纪时,立陶宛和波兰联手,组成了曾经辉煌一时的波兰-立陶宛联邦,一度是欧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风光无限,谁也不敢小瞧。

但好景不长,随着沙皇俄国的崛起,立陶宛的噩梦也就开始了。

它被沙俄三次瓜分,最终彻底沦为别人的领地。

到了二战,立陶宛的处境更是凄惨。

它在苏联和纳粹德国之间来回被折腾,就像一颗任人摆布的棋子,谁强谁说了算,完全没有自主权。

今天是苏联接管,明天德国来了就换主人,等到战争结束,立陶宛又被苏联重新纳入版图,彻底失去了自由。

这种被反复蹂躏的经历,让立陶宛对外部威胁格外敏感,也塑造了它今天高度戒备的心态。

等到1991年苏联解体,立陶宛终于等来了梦寐以求的自由,迫不及待地奔向西方,以为只要脱离苏联,就能迎来富裕生活。

但现实很快泼来一盆冷水,没了苏联的经济输血,立陶宛经济迅速恶化,工厂倒闭,失业率飙升,民众的日子变得比想象中还要难熬。

原本幻想着独立后能过上欧洲发达国家的生活,结果发现连基本温饱都成了问题。

眼看经济崩盘,立陶宛急需找到一条出路,而他们最终选择了一条备受争议的道路,大力发展博彩业。

加入欧盟后,立陶宛的情色产业迎来了“春天”,从传统服务业到影视制作,再到网络直播,行业迅速扩张,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为了规范管理,干脆将性教育合法化,还设立红灯区,要求性工作者进行登记和健康检查,试图通过“正规化”来降低社会风险。

随着行业的兴起,立陶宛在欧洲情色产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某些领域的佼佼者。

虽然这条发展道路充满争议,但不可否认,它确实为立陶宛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收益。

立陶宛靠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低廉的物价,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旅游业的繁荣确实给当地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提升,政府的税收也因此水涨船高。

不过,在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的背后,色情产业也悄然壮大,甚至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更让人咋舌的是,政府在某种程度上不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默许这一行业的扩展,导致不少负面现象随之而来。

很多人可能以为立陶宛会走到这一步,完全是因为经济困难,实则不然。

经济压力只是表面原因,真正的深层问题更复杂。

立陶宛先天资源匮乏,缺乏核心技术,想要发展高端制造业难度极大。

旅游业本可以成为一条可行的出路,但问题是,欧洲有的是风景更秀美、文化底蕴更深厚的国家,立陶宛很难与这些竞争对手较量。

再加上西方长期的文化渗透,立陶宛社会的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一些曾经难以接受的东西,如今似乎变得“理所当然”。

除此之外,立陶宛的人口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推波助澜。

该国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男少女多,导致部分女性在经济压力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下,不得不选择进入色情行业谋生。

对于一些年轻女性来说,这似乎是一条“来钱快”的捷径,而社会对这一行业的宽容态度,也让她们的顾虑少了许多。

但色情产业看似兴盛,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社会代价。

随着行业的扩张,立陶宛社会的自豪感逐渐被侵蚀,很多人开始对国家的未来感到迷茫。

同时,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比如拐卖妇女案件激增,性病感染率始终居高不下,社会治安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立陶宛的色情行业发展得太快,反而抢走了大量本国的人力资源,导致其他行业难以壮大,形成了一种畸形的产业格局。

许多年轻人看到这一行来钱快,干脆不去学技术、不去投身传统行业,甚至连大学都懒得念,直接选择进入这个利润丰厚的领域。

久而久之,立陶宛陷入了恶性循环。

经济靠这个行业支撑,其他产业却因缺少劳动力而难以发展。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立陶宛的经济未来恐怕要走向死胡同。

不仅在经济方面问题重重,在国际交往上,立陶宛的表现也是一言难尽。

曾几何时,立陶宛凭借地理优势,成为中国商品进入北欧的重要中转站,靠着中欧贸易赚得盆满钵满。

但2021年,立陶宛却为了讨好美国,竟然允许台湾设立所谓的“代表处”,赤裸裸挑战中国的“一个中国”原则。

结果可想而知,中国选择与立陶宛降级外交关系,并且撤销了大批贸易合作。

立陶宛一夜之间丢掉了中国市场,直接把原本稳赚不赔的生意拱手让人,成了国际政治中的反面教材。

到了2024年,立陶宛换了新政府,新总理本想修补和中国的关系,毕竟失去中国市场的日子确实不好过。

但问题是,他又不想得罪美国,还想继续从台湾那里捞好处,一副“脚踏两条船”的态度,结果可想而知。

咱们并不买账,谈判无果。

眼见“讨好中国”行不通,立陶宛干脆又换了套路,开始在欧洲各种场合攻击中国,甚至变本加厉地驱逐中国外交官,借此向美国表忠心,顺便从台湾那里骗点投资。

看得出来,立陶宛的政客并没有什么高明的手腕,以为站队美国就能分一杯羹,但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立陶宛,这个历史上命运多舛的小国,如今处境艰难。

想要摘掉“欧洲淫窟”的帽子,找到一条可以持续发展的道路,想必不容易。

参考信源

澎湃新闻:《赵立坚:立陶宛人权劣迹斑斑》

澎湃新闻:《波罗的海传奇︱一世而终的立陶宛王国》

澎湃新闻:《这个东欧小国,为何成为反华急先锋?》

环球网

0 阅读:0

面包飞满天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