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越墨,能否在全球供应链再造一个中国?

科技不单仁行 2025-04-19 04:23:03

01

这波关税战,特朗普的一个核心目的就是想让制造业回流美国,更好的应对36万亿美元国债危机。

以我最近十几年研究手机产业链为例,美国一直在扶持印度、越南、墨西哥在全球供应链上成为另一个中国。

2018年,苹果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后启动全球供应链重构计划,首次将印度纳入战略转移目标。

截至2025年4月,印度生产的iPhone占全球总产量的20%(约5000万部/年),主要供应美国、印度本土及南亚市场,但是本土零部件配套率不足30%,核心元件比如A系列芯片、OLED屏依赖中国和韩国供应。

另一个地方是越南,2019年,苹果将AirPods、iPad等非核心产品线转移至越南,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中资供应商在越南北宁省建厂,越南主要负责AirPods(65%)、iPad(30%)、MacBook(70%)及部分Apple Watch的组装,但80%原材料要从中国进口。

苹果产能转移背后,是全球供应链重构的缩影,但7年时间过去,越南、墨西哥、印度在全球供应链替代中国的尝试,都没能取得预期成果,特别是核心零部件依然来自中国。

为什么在美国以及苹果公司全力扶持下都没能做成?

从投资角度,我一定要想明白这个问题,中国消费、家电、制造业到底有什么核心竞争力和护城河?它们是如何构筑的,要多长时间?

带着这些问题,我翻看了多篇研究报告及产业数据,经过一番深度研究和整理资料,得出两个结论:

1、中国长城不是一天建成的,通过产业链、制度环境、生产链、地缘博弈四个维度,人口教育、基础设施,国家政策三个核心能力,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系统集成能力。

2、特朗普通过制造业回流,振兴美国的思路是对的,但是方法多少有点幼稚和拔苗助长,库克和曹德旺都分享过这个逻辑。

搞不好,美国在特朗普手上会再现百年前股市暴跌90%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大萧条。

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曾分享:“美国上世纪70年代开始去工业化,到现在50年了,美国制造业什么都没有了,工厂老板、工人、管理干部都没有了,美国如果想恢复制造业,就要把所有政策、法律法规、甚至思想动员到去工业化之前的水平,但这是不可能的”。

苹果CEO库克也有相近的分享。

02

我从四个维度展开分析中国制造自上而下,难以复制的整体优势。

第一、产业链完整性。

我们以越南为例,越南的典型问题就是产业链深度不足。

1、越南是依附性增长模式,在电子产品出口额当中,72%要依赖进口零部件,中国就占到了54%。像苹果手机组装的显示屏、电池等核心部件仍由中国企业主导,这种"物理转移、股权留存"的供应链延伸模式,本质是中国制造体系的海外分支。

2、基础设施水平低下。

像胡志明港集装箱的处理效率,只有上海洋山港的60%,北方工业区夏季仍然会停电,2023年5-6月就因为停电损失14亿美元(占GDP的0.3%)。对比中国特高压电网的能源保障能力,越南可再生能源接入率仅15%。

3、人力资本断层。

越南STEM专业的毕业生不足9万,中国是200万,LG海防工厂自动化工程师本土化率仅18%,纺织业3D打印普及率是45%,精密模具要从广东进口。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制度环境的完善性。

印度就存在典型的制度黑洞。

在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排名中,印度位列第70名,中国是第36,印度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极低的效率曾经让台积电放弃195亿美元的半导体项目,三星手机工厂的投资转向越南。

在莫迪执政十年间,印度制造业GDP占比反降2.6个百分点至12.84%,服务业贡献度超50%,FDI流入量从2020年峰值4.79万亿卢比持续下滑。

虽然印度每年新增1400万就业人口,但制造业就业仅占12%,劳资矛盾导致工人培训成本比中国高40%。

第三个、生产要素禀赋性。

以墨西哥为例,我们来看下"近岸外包"的结构性矛盾。

墨西哥是美国企业选择的近岸外包地,但产业链本土化极低,像汽车零部件本土化率仅有22%,三星工厂85%的基础件依赖中日韩的进口供应,对比一下特斯拉,在中国的本土化率达到了90%以上。在美国对墨加征25%关税后,墨西哥工厂对中国零部件的隐性依赖反而加深,虽然辛鲍姆政府被迫接受美国的"去中国化"要求,但2024年从中国进口高达1298亿美元,短期替代难以实现。

同时,墨西哥本土环境堪忧,2023年谋杀案2.97万起,平均每天81起,企业安保支出占到运营成本15%,进一步侵蚀企业利润。

第四,我们来看一下在地缘政治下,全球供应链重构的深层规律。

中国在RCEP框架下形成"苏州设计-东莞模具-越南组装-欧盟销售"新模式,中国在半导体设备对越出口增长45%中获取更高附加值。

在技术标准主导权争夺中,中国主导的新能源标准获得多国采纳,企业技术迭代速度远超越南、墨西哥、印度的本土企业。

同时,传统产业转移逻辑正在失效,数字平台正在消解地理边界,中国企业在本土的参数修改,可以实时驱动河内生产线的调整。

03

我们从产业链完整性、制度环境、生产要素、地缘博弈四个维度对比分析了越南、印度、墨西哥存在的缺陷。

更深一层思考,中国产业链不可替代的底层逻辑是怎么来的?

我从人口教育、基础设施,国家政策三个核心能力,做了进一步研究分析。

第一、人口教育。

越南在2025年启动15年免费教育计划,但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人才缺口严重不足,像三星芯片研发中心虽然在越南,但半导体工程师本土化率不足30%,核心研发都是韩国团队。

职业教育报名激增45%的背后,是制造业41%工人都是初中以下学历的现实,与2040年培养200万AI工程师的目标形成矛盾。

印度的基础教育辍学率高达43%(8年级前),工科学生占比仅24%,远低于中国的56%。

同时因为种姓制度,低种姓学生大学录取率不足5%,像IT行业里,高种姓员工占比78%。

墨西哥在基础教育投入长期不足,2023年STEM专业毕业生仅占高等教育总人数的18%,仅汽车产业的工程师缺口就达到12万,即便是本土技术人员也只能完成装配线调试,劳动力素质偏低,更严重的是,长期居高不下的犯罪率导致人才流失,2023年近3万起谋杀案中,12%受害者是技术工人。

对比中国的人口教育,中国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达97%,每年培养500万以上理工科人才,职业教育体系每年输送500万技工,为制造业提供基础。

在自下而上的教育普及路径下,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99.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9.6%(2024年),形成了金字塔型人才结构。

在2025年,中国培养的理工科博士将超过7.7万名,美国大约在4万名,如果扣除国际学生,中国本土的理工科博士数量是美国的3倍。

第二、基础设施的代差优势。

不管是印度、越南还是墨西哥,都存在严重的基建问题。

像莫迪执政十年间,承诺建设的10万公里高速公路仅完成53%,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印度物流成本占GDP比重达14%,中国是10.5%。

墨西哥原计划2024年建成的1500公里铁路仅完成37%,美墨边境的铁路货运价格每吨一公里0.15美元,是中国铁路运输的2.3倍。

在电力上,短板更为突出,印度德里工业区夏季限电频率每周3次,塔塔钢铁被迫从中国进口特高压变压器,墨西哥蒙特雷工业区2023年遭遇23次大规模停电,特斯拉超级工厂被迫停工11天。

对比中国,特高压电网覆盖全国,宁波舟山港吞吐量相当于越南全国2.5倍,高铁里程4.8万公里,占全球70%,5G基站占全球65%,工业机器人密度322台/万人,是越南的16倍。

04

第三、国家政策和制度成本的叠加效应。

越南独创的"教育券"制度虽然让贫困家庭升学率提升23%,但人才断档现象难以在短期挽回,目前"物理转移、股权留存"的供应链依附体系仍然会长期存在。

印度的官僚低效、种姓桎梏和本土保护主义困境,也同样制约着制造业的发展,导致外商不敢重金投资。

对比中国,在制度和法规上都更加开放务实,具体大家可以看一下文中的表格。

中国制造的长城,不是一天建成的,越南、印度、墨西哥存在的“教育-产业协同断、基建-供应链割裂、政策-地缘博弈失衡都导致三个国家难以替代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地位。

中国制造的底层逻辑,是通过“教育普及的人力资本+ 基建代差的硬件优势+ 政策定力的制度红利”形成的系统集成,导致了“物理可转移、价值难替代”的全球供应链中枢地位。

未来,全球制造业可能会呈现"双螺旋结构":

劳动密集型环节会区域性分散,而技术密集型环节会向中国加速集聚。

印度、墨西哥、越南等国家的替代窗口期,可能随着中国持续推动的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而永久关闭。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0 阅读:0

科技不单仁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