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印军击溃巴铁,我军三路逼近中印边境,毛泽东:给印度72小时

陶陶读历史 2024-08-28 12:47:07

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在印军优势兵力的进攻下,巴基斯坦陆军一溃千里。特别是在战争的后半段,印军从侧翼包抄,直捣巴基斯坦的拉合尔,截断了巴军的后路。一旦巴军主力被歼,巴基斯坦不仅保不住克什米尔,甚至还会面临灭国之危。对于巴基斯坦的困境,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却权当没看见。就在这个危急的时刻,中国却向巴基斯坦伸出了援助之手……

一、两路攻印

曾经何时,中国和印度的关系是同志和兄弟的关系。中印两国曾有两千多年的交往史,几千年来几乎没有发生过什么战争。与此同时,两国几乎同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控制,均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一开始,中印两国关系十分良好。印度常常作为中国与西方的传话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可惜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的野心却急剧膨胀。他们发誓要继承英帝国主义对南亚大陆的“统治”,因此将势力伸向了更加弱小的国家,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等邻国,都饱受其害。更令人愤怒的是,印度更是将他们的脏手伸向了我国神圣的领土——西藏。

当时印度希望西藏军阀保持游离于中国中央政府的“半独立状态”,让西藏成为印度和中国之间的“缓冲”。因此印度极力干涉新中国和平解放西藏,企图组织解放军入藏。在昌都战役中,我军曾俘获过印军的顾问,缴获了大量来自印军的武器。

西藏解放后,印度随即改变了侵略政策,他们重拾英国的“战略边界计划”,企图以“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和“约翰逊线”作为中印新边界。

当时的新中国,正忙于经济建设和抗美援朝,根本没想到印军会大举入侵,因此边境处于“有边无防”的状态。随即印军于1951年侵占了西藏的达旺地区,1953年侵占了“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在中段,印度抢占了中国巨哇、 曲惹地区 , 布什奇山口以西地区 ,波林三多地区 乌热 、 然后 、 拉不底地区,共20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在西段,印度又向中国新疆的阿克赛钦地区提出领土要求。

中印边境四处着火,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决定着手解决中印之间的问题。1959年,西藏上层掀起叛乱,然后被我军很快镇压。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印度就是这次叛乱的幕后黑手。随后,我军大举开向边境,改变了之前“有边无防”的局面,让印军的推进遇到了铁板。

即便如此,我国依然不希望与印度彻底翻脸,仍希望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毕竟中印两大国有着悠久的友好传统,合则两利、斗则两伤。

然而可悲的是,印度却将自己当成了美苏一样的霸权国家。既然美苏在争夺全球霸权,那么印度就要争取在南亚地区建立霸权。于是,尼赫鲁祭出所谓“前进政策”,不断向北推进,蚕食我国的领土,制造了多起流血冲突。

或许由于文化不同,印度始终无法理解我国“忍让”的苦心,以为中国的克制是软弱可欺。而印度军方更是信心爆棚,认为自己是一支不败的军队。

在1947年,印度在克什米尔战争中挫败了巴基斯坦,取得了立国以来首战的胜利;1961年12月,印军海陆空军并进,又从葡萄牙手中夺回沦陷500多年的海港城市——果阿,这是印度人第一次在军事上彻底击败欧洲白人。从此以后,印度人信心爆棚,自以为天下无敌,尼赫鲁更是宣称:

“印度可以同时抵挡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的联合进攻。”

1962年10月12日,尼赫鲁公开宣称,他已经向印度武装部队发出命令,要将“中国入侵部队”从印度的领土上全部清除掉。1962年,印军在中印边境的东段、西段和中段同时开火,对我军展开了猛烈炮击。

对于尼赫鲁的进攻行为,毛泽东直到最后都感到费解:“我实在想不通尼赫鲁为什么要搞我们?”然而来而不往非礼也,既然印度要打,我们自然奉陪。他说:

“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境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

于是,毛泽东决定对印度展开大规模反击战,并在西线和东线同时进行。西线由丁盛指挥,东线由张国华指挥。

10月20日7点30分,天刚刚露出鱼肚白,东线的大规模反击开始了。我军数十门火炮同时轰鸣,将雨点般的炮弹砸在印度人头上。在敌人惊魂未定之时,解放军嘹亮的冲锋号声响起,我军官兵纷纷从掩体里杀出,打得敌人落花流水。随后,我军使用了我们所惯用的穿插、包围战术,四处堵击落荒而逃的敌军,获得了全胜,印军第七旅瞬间覆灭。对此,负责指挥的张国华说:“我从军数十年,从未打过如此轻松的仗。”

与此同时,我军西线部队从阿克赛钦地区发动进攻,几乎全歼印军11旅。残余的印军躲进森林,惴惴不安地等待着我军的俘虏。

在一个多月的自卫反击战中,我军歼灭了印军3个整旅和5个旅的大部队,俘虏了数千人,而我军的牺牲更是微乎其微,甚至连被俘的人也没有。从此之后,印度朝野震动,社会几乎出现土崩瓦解的态势。

然而由于大雪封山在即,我军补给不畅,因此见好就收。从12月1日起开始主动后撤到1959年11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20公里以内。不仅如此,我军还将所有缴获的武器还给了印度。这场战役,给中印边境带来了数十年的和平,却也让中印边界争端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难以解决。

印度深恨中国军队给他们带来的耻辱,因此改变了所谓“不结盟”的政策,开始向美国和苏联靠拢。而这一举动,不仅让中国分外警惕,而且也让巴基斯坦感到了极大的威胁。

二、中巴关系陡变

如今的巴基斯坦,已经被中国人亲切地称为“巴铁”。巴基斯坦,是对中国最为友好的国家之一。然而在中印战争之前,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却相当冷淡。

新中国建国之初,与巴基斯坦完全是两个阵营的国家。自印巴分治以来,巴基斯坦无论在人口还是国力上,都远远落后于印度。更重要的是,巴基斯坦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印度横亘于其中。面对如此险境,巴基斯坦外长乔德里坦言:“巴是个小国,它需要外力帮助。”

因此巴基斯坦自建国之初就彻底倒向美国,加入了美国主导的两个军事同盟条约——《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

在事关中国利益的问题上,巴基斯坦从来都站在美国一边。朝鲜战争爆发后,巴基斯坦曾谴责中国“侵略”。从1953年到1960年,巴基斯坦连续八年跟随美国反对中国入联。

与此同时,中国和印度曾经的“热络”关系,也让巴基斯坦十分不适应。因此,我国舆论经常谴责巴基斯坦:“更加亲美和更加投靠美国的政策,已进一步走上了引狼入室的危险道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巴基斯坦却发现:“美国人靠得住,猪都会上树。”中印交恶后,美国认为在牵制中国方面,相对强大的印度更有价值。因此自艾森豪威尔总统开始,美国开始对印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经济援助。相比之下,巴基斯坦所得到的援助就少了很多。

从1961年开始,巴基斯坦就密集地发布文章,谴责美国“重印轻巴”的政策。肯尼迪虽然许诺会给巴基斯坦以一定的援助,然而这种承诺根本就是口惠而实不至。

美国倒向了印度,而苏联原本就是印度的靠山。而印度,俨然成了美国和苏联之间的香饽饽,得以左右逢源。巴基斯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亚细亚孤儿”。印度咄咄逼人的态势,让巴基斯坦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于是巴基斯坦便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强大的中国。

从1961年3月以来,巴基斯坦就再未刊发关于抨击中国的认知。12月16日,联大表决恢复中国合法权利的苏联提案时,巴基斯坦破天荒地投了赞成票。

中印战争爆发后,巴基斯坦清楚地看到了中国军队的强大以及印军的外强中干。但是他们同样也注意到,美国和苏联在援助印度方面,变得更加卖力。中印战争结束后不久,美国就高调宣布,要向印度转交12架“C-130”运输机。此后,美国宣布给予印度2150万美元的贷款。1962年,英国宣布将援助印度4500万英镑的支援。

对于美国的行为,巴基斯坦政府恐慌至极,他们的外事秘书长阿齐兹说:

“印度获得美援进行武装,名义上反对中国,实际上是反对巴;中国有能力照顾自己,但巴处境不同,越来越不安全。”

1963年时,巴基斯坦最终下定决心,必须要和中国搞好关系。1963年3月2日,巴基斯坦外长布托高调现身北京,与我国签署了边界协议,同时签订了贸易协定。巴基斯坦这时候才真正意识到:

“只有中国主持正义,力量日益强大,国际威望日高,对巴真诚友好,也只有发展中巴关系才能反抗美,对付反对派并取得人民的支持。”

1964年~1965年,虽然美国横加阻挠,但是中巴关系仍然得到了实质性的改变。1964年2月,巴基斯坦盛情邀请周恩来和陈毅访问。在与巴基斯坦元首阿尤布的密谈中,周恩来表示:

“中巴关系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出于我们两国的需要。当一方遭到外来侵略和威胁时,这种考验是经得起考验的。”

1964年8月31日,刘亚楼上将访巴,中国正式对巴基斯坦展开大规模军援,并为巴基斯坦提供米格21战斗机。

1965年中巴合作变得更加具体。阿尤布访华时,刘少奇向他许诺:

“如果印度侵略巴基斯坦,中国将支持巴方,支持的方式可以听巴方意见。如果发生世界大战,印度打巴基斯坦,中国可以抄印度的后路去新德里。”

由此,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变得更加具体,虽然没有签订盟约,却已经胜似盟约,而这也是“巴铁”的由来。到了1965年,中巴关系面临了一场重大考验——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了。

三、毛泽东:给印度72小时

1965年9月6日,印度对巴基斯坦发动了蓄谋已久的进攻。巴基斯坦对于“印度对巴进攻规模如此之大并搞得如此突然估计不足,巴方仓促应战,并寻求外部援助。”

和巴基斯坦料想的一样,美国在调停战争方面根本无所作为,采取了中立态度。而这种中立态度,根本就是偏向印度。至于苏联,则是印度铁杆的支持者。

除了美国之外,巴基斯坦还想获取拥有同样信仰的伊朗、土耳其、印尼等国的帮助。然而伊朗、印尼国小力弱,只能提供一些资金支持。而土耳其呢?则远水解不了近渴。巴基斯坦所能接受的外援,只有中国。

在战争之初,巴基斯坦曾占据上风。然而到了战争后半段,印度强大的战争潜力最终压倒了巴基斯坦。此时印度空军已经开始轰炸伊斯兰堡、卡拉奇等重要城市。同时,印军以优势兵力包抄巴基斯坦的拉合尔,深入巴国的腹地,截断了巴军主力的退路。

9月10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查温达地区展开装甲部队的决战。此战中,巴军中了印军的埋伏,损失包括65辆M47/48在内的97辆坦克,一名师长及一名旅长战死,六名团级主官战死或被俘。而印军所付出的代价不过是损失12辆坦克。

如果巴基斯坦丢失了拉合尔和查温达,巴基斯坦就将面临灭国之危。于是阿尤布总统不断写信向中国求援,希望中国军队能缓解巴军的压力。

到了9月16日,中国最终出手了。首先,中国外交部紧急召见印度驻华使馆临时代办,向印度政府递交了一份强硬照会:

“印度必须在三日之内拆除中国锡金边界的一切侵略活动,送回被劫走的中国边民,归还被抢走的牲畜,保证今后不再越境骚扰。否则,由此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必须由印度政府承担全部责任。”

这份照会,被世界舆论广泛称为“最后通牒”。

在社论中,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揭露和批判印度反动分子的扩张行径以及美帝、苏修对印度的背后支持。

中国政府还发表声明,指责印度行动是赤裸裸的入侵,它不但是对国际关系准备的粗鲁破坏,而且对亚洲地区的和平构成了威胁,中国政府将对巴基斯坦反侵略的正义斗争予以坚决支持,中国正在密切注视印度侵略行动的发展,并在加强中国边防的警戒。

周恩来总理在朝鲜驻华使馆举行的国庆招待会中,强硬地指出:

“无论是克什米尔的局部冲突,或是印巴的全面冲突,印度都是侵略者,印度的侵略行为,威胁亚洲和平,中国不能袖手旁观、坐视不管,如果没有美帝国主义和苏联修正主义者的支持,印度不可能进行这样的军事冒险。”

印度见我国的措辞越来越严厉,确实有些害怕了。在西巴基斯坦方面,印军只有2个师的兵力,其他绝大多数兵力都投入到进攻巴基斯坦的战场中。一旦中国介入,印度就将面临两面作战的局面。

因此印度在接到“最后通牒”后,对中国政府表示,如果发现这种工事,不反对将其拆毁。至于劫走的两个中国边民,如果他们想回国,可以放行。

对于印度的回应,中方并不满意,随即又发出第二个“最后通牒”。19日,中国政府要求印度必须在19日午夜以前拆毁中锡边境中国一侧所有的侵略工事。

对此毛泽东却认为有点紧迫:

“只限一天,太仓促了,事实上印度也不能办到,也难得各国和印度人民的同情,还是改为限定3天吧!3天之内必须拆毁所有侵略工事。”

于是“最后通牒”的时间又被改为“72小时内”,对于印军来说,时间是相当紧迫的,中国随时可能动手。

在两发“最后通牒”的同时,从9月15日开始,解放军就在边境进行了大规模调动。我军兵分三路,向中印边境中段、西段、东段同时进发。

其中在西段,中国军队开进到拉达克的贝格·奥尔迪地区,距离印军阵地不到500米的距离。中国警告,如果印度胆敢进攻东巴基斯坦,中国绝不会袖手旁观。要知道在东巴基斯坦,巴军只保留了1个师的兵。一旦印军发动攻击,东巴将不堪一击。

印度明白,中国的警告绝不是虚张声势。他们在1962年就领教过中国的厉害,如果再不让步,中国必然发动攻击。因此印度赶忙拆除了上述地段的56个工事。

听闻中国军队可能要在中印边境动手,不仅吓坏了印度,同时也吓倒了美国。在中国发出“最后通牒”后,美国担心中国一旦卷入印巴冲突,可能造成连锁反应,进而爆发全面的世界大战,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存在可能一无所有。因此美国一改印巴战争爆发前的消极态度,积极介入印巴之间的调停中。美国向印度威胁,如果中国介入战争,美国将不会保护印度。因此印度只好接受联合国决议,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宣布停火。

中国不战而屈人之兵,最终迫使印度放弃了侵略战争。与此同时,我国和巴基斯坦也由此建立起了战友一般的关系。从1956年到1979年,中国向巴国提供了62亿美元的经济援助。中巴两国从此互为犄角,抵制了印度霸权主义的行动,从而实现了中国边境的安宁。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