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飞鸢——伊留申系列飞机(2):除了攻击机还有运输机

明鸿羽 2023-09-15 13:30:04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越来越成熟的飞机技术,使得天空成为了各国战机厮杀的战场,各国之所以如此看重制空权,是因为地面部队往往很难防御从天而降的打击。虽然战斗机也可以客串对地攻击的角色,但要取得最好的效果还得专业的机型上场,所以在战场上除了战斗机还可以看到各式攻击机、轰炸机的身影。对于前苏联来说,最具盛名的就是伊尔-2攻击机。

斯大林伊尔-2形容为 “如同红军的面包和空气般不可或缺”。就产量来看,斯大林所言非虚,整个二战期间伊尔-2的产量超过3.6万架,约占苏联全部战机产量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航空史上产量最大的军用飞机,就算是在卫国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伊尔-2的生产也是优先保证的,优先程度与T-34相当,足见伊尔-2对苏联红军的重要性。

伊尔-2在卫国战争中的优秀表现有目共睹,所以在战争后期为了获得性能更加优异的攻击机,伊留申设计局在伊尔-2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设计,重新设计后的机型被命名为伊尔-10。

伊尔-10强击机:

1943年,伊留申设计局在伊尔-2基础上改型研制了双座强击机伊尔-10,1944年4月18日首飞,8月投入批生产。伊尔-10仍保持了伊尔-2的气动外形和几何尺寸,但改为全金属结构,加强了装甲,换装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 提高了飞行速度。

从外形上看伊尔-10与伊尔-2没有明显的差别,由于外观上的相似所以伊尔-10经常被认为是伊尔-2的改进型号。实际上伊尔-10的性能相比伊尔-2有明显的提升,伊尔-2的尾部机身为木质结构,而伊尔-10则换为了全金属结构,并且进一步加强了装甲,使得其战场生存能力又获得了提高。伊尔-10采用单活塞式三叶螺旋桨驱动,下单翼布局,后三点收放式起落架,沿袭了伊尔2的纵列双座封闭式座舱,与伊尔2不同的是,该机有内置弹仓。

伊尔-10

同时伊尔-10还换装了动力更强的AM-42发动机,所以机头上部不再保留类似伊尔2机头上的滑油散热进气口,整体看起来十分的流畅,圆润,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飞行阻力。使得其最大飞行速度从伊尔-2的450千米/小时提升至550千米/小时。俯冲极限速度能达到600公里/小时,巡航速度320公里/小时。

伊尔-10结构

伊尔-10外形和伊尔-2类似,但是一种完全重新设计的飞机。各项性能有大幅度提高。虽然1945年才出现,但还是赶上参加卫国战争最后阶段的战斗,伊尔-10在二战结束过后还继续生产了一段时间,总产量达4966架。

1944年11月,第108近卫强击机团和第571强击机团(ShAP)率先接收伊尔-10,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对机组进行换装培训。1945年2月底,这两个团接到命令开赴前线。1945年4月15日,在柏林战役开始前夕,伊尔-10首次参加战斗,此时距离战争结束只有三周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第108团的伊尔-10共进行了450架次战斗任务,据飞行员称,他们击毁了6辆坦克、4门火炮、一列火车、60多辆汽车和100多辆马车。图为1945年4月23日拍摄的在前线机场的伊尔-10攻击机,注意垂尾前方的无线电罗盘环形天线。

伊尔-10

第108团的最后一次战斗是在波罗的海的库兰地区,德军正在沿海地区进行防御。洛佐沃中尉驾驶的伊尔-10被德军Fw.190战斗机击落,奥德诺博科夫中尉的座机同样遭到这架Fw.190的攻击。不过德军飞行员犯了一个错误,速度偏快超过了伊尔-10,奥德诺博科夫中尉眼疾手快击落了这架德国战斗机,从而取得了伊尔-10唯一的空战胜利,此时距德国投降还有几个小时。

苏军的伊尔-10机队

伊尔-2型本意是设计成战斗轰炸机伊尔-1,但发动机功率不足,只好改为攻击机,后来大战末期重新设计成较小型的全金属制机型,配合了新的大功率发动机,试图发展成为类似美国的P-47的战斗轰炸机。但发觉本机功率虽大,可是构型阻力较大和翼也过厚,所以速度只比伊尔-2快不多,所以只好保持攻击机的用途。

伊尔-10

1951年,捷克斯洛伐克公司Avia获得了制造伊尔-10的许可证,名称为B-33。第一架飞机于1951年12月26日飞行。最初,他们的发动机是苏联建造的。从1952年起,发动机也在捷克斯洛伐克生产,M-42。除了作战方式,捷克斯洛伐克的训练员也以CB-33的形式进入了服役。到一九五六年,共有1,200架B-33建成。

伊尔-10

波兰空军接收了约120架伊尔-10型飞机(大概96架伊尔-10和24型伊尔-10U),并于1949年2月至1959年使用。另外至少有281架B-33型飞机在1954年至1956年间交付, 1961年由于质量差波兰B-33飞机被修改为携带额外的燃料。

罗马尼亚空军在1950年和1952年期间共收到了14架老式的伊尔-10s。在1953年到1960年,共有140架B-33型和16架CB-33型训练机投入使用。

1946年10月,朝鲜派出规模为三百人左右的留学苏联学习航空和飞行相关科目并且在1947年8月20日组建了北韩的第一支航空部队。从1949年开始,苏联大批量的向北韩军提供作战飞机,总数达到了两百架的规模,令北韩空军瞬间从一无所有变成了在半岛上即使是美军也不能完全将其忽略不计的空中力量。

朝鲜第57联队伊尔-10

朝鲜的伊尔-10

苏联方面大量向北韩空军提供伊尔10型攻击机,1949年提供了67架伊尔10,这其中有13架为教练机。1950年上半年战争爆发之前又提供了额外的40架。该型机是二战中伊尔2型攻击机的直接改进型号,装备四门前射的23毫米航炮,还可以挂载最多六百公斤的炸弹、火箭弹。在1950年战争爆发之前,北韩军一共拥有79架可用的雅克9型,主要装备在第56联队,93架可用的伊尔10型,主要装备第57联队。不过,由于美军仁川登陆,以及巨大的空军优势,朝鲜空军的伊尔-10很快损失殆尽。

被朝鲜遗弃的伊尔-10

被美军俘虏的伊尔-10

50年代的中国航空工业刚刚起步,在国土防空以及半岛战场压力下,空军几乎是一夜之间冒出来。在边打边建过程,大量引进装备苏式战机,这其中就包括当时还很时尚的伊尔-10强击机。1950年,中国首次从苏联进口伊尔-10强击机,同年10月13日,派驻上海协助防空苏联空军向中国空军第4混成旅移交25架伊尔-10,截止1952年我国先后进口总计274架。虽然伊尔-10可以选配37毫米口径大威力火炮,不过我国进口型号标配还是2门23毫米口径火炮,以及2挺7.62毫米口径机枪(后射12.7毫米机枪不变)。伊尔-10成为我国装备的第一型攻击机。

中国装备的伊尔-10

参加突袭大陈岛的伊尔-10及机组

这些战机在空军早期被称之为“冲击机”或者“8号机”,1951年10月1日,36架伊尔-10首次亮相国庆大阅兵。1954年起参加解放浙江沿海岛屿作战任务,成就了我军第一次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主要用于压制地面防空火力(为图-2轰炸机扫清障碍),摧毁地面火力点以支援步兵登陆作战。按战史记载,伊尔-10强击机在低空高速呼啸而过时能发出巨大轰鸣声,这种类似于二战斯图卡俯冲轰炸带来的视听震撼,往往令地面敌军率先精神崩溃。

伊尔-10U教练机

伊尔-10U教练机

和所有战机一样,常规作战型号之外肯定要配套教练机,伊尔-10教练型称之为伊尔-10U。伊尔-10U来自伊尔-2教练机以及伊尔-10结合体,由伊留申设计局于1949年将其投入量产,1950年成为中国首批引进机型(国内代号“9号机”)。伊尔-10U教练机主要分三次进口或从苏军移交,1950年首次进口获得9架,同年10月13日从驻上海协助防空苏军处获得3架(配套上面提到的25架伊尔-10),1952年大批量进口伊尔-10时另外配套一部分。后方炮手的驾驶舱被更长的导师的驾驶舱替换为双重控制。其性能和施工方式与战斗方式相似,除了装备外,还有两把炮,两枚火箭和一枚标准的炸弹。

伊尔-10挂载火箭巢

林彪的儿子林立果,当时作为空军副司令,曾秘密计划动用伊尔10强击机对毛的专列实施火力突袭,后因为飞行员拒绝执行并检举,而使得这个阴谋未能得逞。否则以伊尔10的强大火力,对没有装甲防护的专列进行扫射和攻击的话,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伊尔-10飞机在我国服役了相当长时间,1972年7月,空军向总参谋部报告。由于发动机寿命到期,关键零部件无法得到补充,建议将现有128架伊尔-10及乌伊尔-10进行油封保存或报废处理。在得到批准之后,所有伊尔-10从空28师以及第1、13航空学校退役,一代名机就此落幕。

绰号:

空重:468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6535千克

机长:11.12米

机高:4.14米

翼展:13.40米

机翼面积:30平方米

发动机:一台MikulinAM-42活塞发动机,功率 2000马力

最大速度:每小时550公里;巡航速度:每小时320公里

作战航程:最大航程:540公里;续航时间:1.43小时

作战半径:活动半径:360公里;

升限:7500米

武器:早期型固定武装在两翼各内藏有两门固定式20毫米机炮和两门7.62毫米机枪,后座舱一挺12.7毫米可回转机枪;后期型固定武装机翼各为两门23毫米机炮,后座一门20毫米机炮。两翼下载弹250公斤,弹仓可载400公斤火箭发射架或小型航弹集装箱(子母弹)。

载弹量:最大载弹量650千克,亦可载火箭发射架和小型航弹集装箱(子母弹)

乘员:两名,驾驶员及后座机枪手

产量:4966架;BB-33的编号生产了1200架

伊尔-10

伊尔-10

伊尔-10

伊尔-10

伊尔-10

伊尔-12运输机:

1943年底,正在进行卫国战争的苏联空军已完全取得了制空权,航空工业部门开始着手研制比里-2飞机(苏联按许可证生产的 DC-3)飞得更快、更远的运输机和旅客机。

里-2飞机

伊留申设计局当时正在研制装柴油发动机的双发旅客机伊尔-12,1944年确定换装汽油发动机。伊尔-12采用全金属下单翼结构,起落架为前三点式,发动机功率较大并装有二级增压设备,还安装了仪表飞行、高空飞行、跳伞及防火防冰设备。客机内安装了暖气及隔声、通风设备。

1945年8月15日,伊尔-12首飞,1946年通过验收试飞,作为里-2后继机投入批生产,1947年开始在苏联国内民航航线上使用。伊尔-12在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前期是高空飞行性能较好的运输机,作军用运输机时可空运或投送兵员、轻型装备。伊尔-12到1949年停产,各型累计生产了663架。

伊尔-12

该机采用与里-2类似的全金属结构下单翼和常规垂尾布局,唯一不同的是伊尔-12采用前三点式起落架和可增压的客舱,设计载客29名,伊尔-12原型机采用M88B发动机,能以400千米的时速飞行5000千米。在研发过程中,伊留申设计局使用功率更大的AH31发动机,替代M88B发动机,放弃了增加客舱,并将载客数减少到27名。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迫切要求加强空投能力,但当时能使用的高空运输机仅有9架C-46,空投能力远不能满足部队需要,空军向中央建议订购苏联运输机,经毛泽东批准,周恩来于1950年9月16日致电苏联,提出订购42架伊尔-12飞机,其中训练用飞机12架。训练用的12架飞机于11月中旬运到,而剩余的30架飞机和备份器材则在12月底到达中国,1951年1月双方完成了交接手续,而这批飞机均没有带高空氧气设备。

195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指示空军开辟内地至西藏拉萨的空中航线。空军受领任务后,开始组织试航工作。经过高空性能试飞,最终确定3架伊尔-12和1架C-46飞机由西宁经黄河沿、玉树向拉萨试航。

1956年3月21日,航空兵某师副师长韩琳驾驶这架编号为“5116”的伊尔-12飞机进驻西宁机场,开始试航拉萨任务。同年5月26日,韩琳机组驾驶该机从玉树机场起飞,在当雄机场降落,成功完成了首次试航拉萨航线任务。拉萨航线的试航成功,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巩固国防具有重大意义。

5116号伊尔-12

1959年3月20日为执行平息西藏叛乱作战任务,空军决定由空军十一厂,改装两架可供目视侦察与照相侦察的伊尔-12飞机,该机在机身中段下部加装了照相机,将通信领航舱的平胶玻璃改装成便于目视的球面突出玻璃窗,并安装了高空飞行的必要设备。试航成功后,自1956年9月至1958年6月安全飞行近两年,后改用伊尔-14飞该航线,1959年1月12飞机被用于西藏平叛。伊尔-12还作为航测机装备航测大队,1975年7月10日至10月28日间,空十三师伊尔-12飞机执行了东海航空磁测任务,1986年,全部伊尔-12飞机退役。

解放军雷达部队自1951年4月和6月,首次发现敌电波干扰和锡箔片干扰之后,即开始研究反干扰方法,进行反干扰训练。空军派出1架伊尔-12飞机改装为电子干扰飞机,于1954年2月和11月,在华北和华东地区,对雷达部队进行了试验性干扰训练,收到了较好效果。

伊尔-12电子干扰机

为对付美蒋空军U-2高空侦察机“13号系统”对我国装备的苏制С -75地空导弹的回答式干扰,1964年,空军高炮指挥部提出利用敌回答式干扰机的脉冲工作“死区”,用“松九”雷达探测脉冲掩护制导雷达探测脉冲的原理,根据敌“13号系统”的战术技术性能,调整修改26号抗干扰电路,研制一种新的反干扰电路。1965年3月研制成功后,装在伊尔-12飞机上,先后在地空导弹2营、1营、3营进行反干扰试验,均获得成功,为后来击落U-2飞机奠定了技术基础。1975年空军为了伊尔-12电子干扰飞机配备了第一种自卫用有源干扰设备-963杂波干扰机,可对地空导弹制导雷达、火炮瞄准雷达,引导测高雷达和其他无线电设备,实施噪声调频干扰。

1964年10月16日,我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为了取得核试验的完整数据,必须在从不同地点取得核爆炸后的物质样品,高空核烟云取样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说是核试验的关键一个步骤,地面核爆炸的蘑菇云稳定后,云高一般都在数千米至数十千米左右,早期必须由人驾驶飞机进入高空蘑菇云内部。承担这次高空核烟云取样任务的就是一架伊尔-12运输机。机组由郭洪礼等5人组成。

绰号:马车

空重:111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7250千克

机长:12.31米

机高:7.8米

翼展:31.7米

机翼面积:103平方米

发动机:两台ASH-83FN双排气冷星型十四缸活塞发动机,配AV九外九一型四叶自动变距螺旋桨,起飞功率1230千瓦。

最大速度:407千米/小时(高度2060米),巡航速度340千米/小时

作战航程:2200千米(六个油箱),3300千米(十个油箱)

作战半径:

升限:8951米

武器:

载弹量:

乘员:5人

产量:663架

伊尔-12

伊尔-12

伊尔-14运输机:

苏联伊留申设计局在完成研制伊尔-12之后,又开始研制用于中短程民航航线的旅客机,为此而全新设计了伊尔-14。伊尔-14虽外形尺寸与伊尔-12相同, 但在机体结构上仅有着陆装置与伊尔-12相同,其他都是新设计的。还换装了加大功率的发动机,安装了当时最新的无线电航行和仪表着陆设备。具有较快的飞行速度,可在昼夜间复杂气象条件下飞行。

1950年7月1 5日,伊尔- 1 4的第一架原型机首飞。1 9 5 3年在塔什干的奇卡洛夫飞机制造厂投入批量生产。在50年代中期,伊尔-14是苏联客运、货运、空投和公务飞行方面的主要飞机。

伊尔-14适合用于农村与较差质量机场。它的最大载客量为42人,最大航程为2,000公里。它的驾驶舱挡风玻璃可以电加温,不会产生积霜而影响飞行员视线。伊尔-14飞机的仪表板上还装有航向下滑仪,配合地面的航向下滑仪,可以保证在云层高30米的复杂天气条件下安全着陆。

伊尔-14

1954年开始投入航线使用的最初型号是18座的伊尔-14П客机,后续交付的伊尔-14П客机将座位数增加到24个。1956年,伊留申设计局研制出机身延长型伊尔-14M,该机载客数为36名。同时货运型伊尔-14T也交付苏联空军和民航部门。伊尔-14的总产量为1276架,包括民主德国VEB飞机工厂生产的80架伊尔-14P和捷克斯洛伐克Avia工厂生产的203架Avia 14系列。

与伊尔12型飞机相比,伊尔一14型飞机提高了飞机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为此,它采用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降低了飞机阻力并改善了座舱设备。伊尔一14型飞机可以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为机翼前缘加温,防止积冰。它的驾驶舱风挡玻璃有电加温设备,不会因积霜而影响飞行员的视线。此外,机上的仪表着陆设备,可以保证在云底高30米的条件下,按仪表进行着陆。

伊尔-14运输机在苏联及其盟友国家广泛使用,包括中国、埃及、古巴、捷克斯洛伐克、东德等。它也被用于军事用途,如运输、电子战、航空摄影等。它总共生产了1,348架,其中大部分由苏联制造,少部分由东德和捷克斯洛伐克许可制造。它被安-24和雅克-40取代。

1957年8月2日,苏联将苏联飞机制造厂新生产出来的两架性能良好、附有专机设备的伊尔14型飞机,一架送给越南,一架送给我国,从此,新中国有了第一架自己的专机。当时国际形势复杂,民航对专机机号轮流换用678和600两个编号。现在陈列于天津周邓纪念馆的678号专机,就是当年苏联送给周总理的原机,现为国家二级文物。

伊尔-14总理专机

1956年,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处飞行大队执飞伊尔-14型632和626号两架飞机,执行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副总理访问越南、柬埔寨和缅甸的专机任务。这是中国民航首次执行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的专机任务。在1957年3月19日到1958年9月10日,毛主席乘坐过23次这架伊尔14专机,是他一生乘坐最多次数的飞机。中国航空博物馆展现的伊尔-14型4202号飞机,是国家一级文物。中国民航的伊尔-14在1985年开始退役, 到1994年最后一架伊尔-14在山西退役。

伊尔-14 4202号专机

伊尔-14 4202号专机

伊尔-14运输机是一种优秀的苏制飞机,它在中国使用了长达40多年,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它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历史见证。它见证了中国从封闭到开放,从落后到进步的历程。它也是中苏友好合作关系的象征之一。虽然伊尔-14运输机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

绰号:条篓

空重:11650-12500千克(伊尔-14П);12500-12900千克(伊尔-14M)

最大起飞重量:16500千克-17500千克

机长:21.31米(伊尔-14П)或22.31米(伊尔-14M)

机高:7.88米

翼展:31.7米

机翼面积:100平方米

发动机:2台发动机、活塞式发动机AⅢ-82T(2*13KB/2*1900HP),带有四桨叶变距顺螺旋桨AB-50,直径3.8米。发动机功率 2×1850马力

最大速度:(高度2400米)431千米/小时(伊尔-14П)、高度2000米,416千米/小时(伊尔-14M);巡航速度350千米/小时

作战航程:实用航程(带最大商务载荷2100荷)600千米(伊尔-14П、伊尔-14Д)或500千米(伊尔-14M),带商务载荷2000-2100千克时,1500千米(伊尔-14П)或1600千米(伊尔-14M)

作战半径:

升限:7300米

武器:

载弹量:

乘员:5人

产量:1276架

伊尔-14

伊尔-14

伊尔-14

1 阅读:25

明鸿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