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年,宋军以少胜多,辽军阵亡2万,15位将领被俘虏。契丹不服,继续增兵,又被魏能击败,宋军缴获器甲18万副。辽史中,却是宋军战败,也是有意思。
遂城之战,如同谜一样,双方都说自己赢了。那么,究竟宋军获胜,还是被辽军打败呢?宋史、辽史记载不一样,感觉宋史有点夸大战绩。
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宋、辽长期交战,也涌现出许多抗辽名将。魏能,早年投入军武,擅长骑射,武力值了得,在遂城击败了辽军主力,萧太后都打不赢他。
1001年,辽军大举南下,进攻遂城。宋军兵力不足,将士们都很害怕,但魏能却信心十足,他决定在城西迎战辽军,打一场埋伏战。
魏能设下伏兵,然后亲率骑兵去诱敌,挑战辽军。连连获胜下,辽军十分轻视宋军,二话不说就杀了过来,压着宋军打,魏能且战且退。
宋军退到丛林附近,辽军还没意识到危险,结果遭到埋伏。宋军骑兵从两侧冲杀而来,先攻击辽军运输队,然后掩杀主力。魏能也回头交战,乘势包围辽军。
丛林遭遇埋伏,宋军万箭齐射,骑兵、步兵协同作战,利用神臂弓大量射杀辽军马匹,使其失去了机动性。一番厮杀下来,出少量辽军突围逃走,2万多精兵阵亡。
辽军大将铁林不服输,被魏能的埋伏激怒了,他决定亲自来战斗。魏能凭借城池防御,利用弓弩射死铁林,辽军阵脚大乱。宋军乘势出击,辽军不敌,15位将领被俘虏。
史载:“斩首二万级。契丹统军铁林相公来薄阵,能发矢殪之,并其将十五人。”
2万大军阵亡,主将被射杀,还有15位将领成为俘虏,辽军损失惨重。萧太后得知前方战败,亲自带兵出击,号称20万大军,杀向遂城,发誓要拿下城池。
萧太后亲自领兵,辽军士气旺盛,双方在城西外展开决战。宋军、辽军打了几十个回合,双方多次重整队形,又发起冲锋,从中午打到黄昏,胜负未分。
辽军、宋军都越打越勇猛,谁都不愿意退出战场。魏能捕捉到战机,发现辽军后路比较薄弱,于是派儿子魏正绕路袭击,从辽军侧后发动进攻。
上阵父子兵,魏能、魏正父子一起上阵,宋军斗志旺盛。魏能勇猛善战,年近六十还亲自上阵搏斗,独自击杀十几人,极大鼓舞了宋军。
这次,辽军更惨,不但伤亡惨重,还因逃跑太快,丢弃了器甲18万副,当了宋军的“后勤运输队”。宋军缴获18万副器甲,士兵装备更精良。
史载:“战数十合,退薄西山下,破走之,获器甲十八万。”
萧太后战败,还不服输,打算袭击遂城。魏能提前准备,半路设下埋伏,直接斩首辽军大将,辽军的偷袭部队全军覆没,“生擒酋帅,殄灭殆尽”。
宋史中,遂城之战,宋军可谓大获全胜,辽军阵亡2万多人,主将被射杀,15位将领成为俘虏,还“送给”宋军18万副器甲。凭借此战,魏能名震中原,成为一代名将。
辽史的记录,与宋史出入很大,对遂城之战笔墨不多。宋军出城袭击,被辽军打败,然后辽军攻击遂城。此时,正好是冬季,宋军往城墙上泼水结冰,辽军无法攻城,然后撤兵。
史载:“甲寅,辽军与宋兵战于遂城,败之。”
辽史、宋史,都是元朝丞相脱脱编写,所依据的也是各自的官方记录。遂城之战的情况,宋史笔墨很多,大书特书,辽史则简单提到,说自己取得胜利。
那么,究竟谁输,谁赢呢?从宋辽交战来看,宋史显然注水太多。遂城在只不过是一座小城,很难摆开阵型进行大规模会战,无法同时投入众多兵马,辽军阵亡2万,又怎么可能呢?
阵亡2万是什么概念呢?幽州之战,宋太宗亲自指挥战斗,宋军阵亡一万人,宋太宗就只能乘坐驴车逃走了。阵亡一万,就算是惨败,皇帝都要逃走。
遂城之战,从规模上看与幽州之战不是一个档次,且交战时间也不长,辽军阵亡2万人又从何而来?再则,18万副器甲被宋军缴获,意味着辽军兵力在二十万以上,是主力全部出击。
一个魏能就能吊打萧太后率领的20万辽军,还缴获18万副器甲,3年后辽军就直接杀到澶渊,吓得宋真宗想迁都,这又如何解释呢?澶渊之战,宋真宗让魏能去袭击幽州,破坏辽军运输线,魏能却不敢。
基于宋辽战争实际,以及战局发展,遂城之战宋军显然注水。遂城之战,应该是城池防御战。辽军袭击,宋军战败,退守城池。辽军攻城,正好是冬季,天降大雪,不能攻坚,然后撤退,宋军防守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