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之大,大在“江河湖泊”,也大在高校园区,尤其是大学校园,在城区各个区域都能碰到,像在洪山区珞狮路上,就有一座武汉理工大学,分为马房山校区的西院和东院。西院靠近理工大鉴湖校区湖工大,东院接壤华中师大学,在东院里走一圈,明显感受到工科院校的独特之处,除了遍布高大的梧桐树外,里面老旧的教学楼也沉淀着岁月的印记。
前往理工大马房山校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在这个校区的周围,还分布有理工大其他校区,以至于使用导航软件搜索,会在马房山附近冒出一大堆的坐标出来,什么鉴湖校区、南湖校区、升升公寓、博士后工作站等,都以理工大名字做前缀,即便是同一个马房山校区,也要以珞狮路为界,分为西院和东院。面对如此庞大的校园,理工大的学生们只好标配单车,上课下课回宿舍,骑着车子四处走动,让人感叹不已。
相比西院,理工大马房山校区的东院,风格完全不同。从珞狮路上向北走,过珞桂路和马房山中学,就到了东院的范围,这边一南一北都是热门的商圈,尤其是北边的街道口群光广场商圈,人气不菲。而以珞狮路为界,在第一站,东院的西南门进,仍然会看到很多沿街的私房,似乎永远也拆不完改造不完一样。这边有黎明社区,由此向东进去,一条双向车道的大门,摆着“车位已满,禁止驶入,违者拖走”的牌子,里面有密集的梧桐树,早就像生长了几个世纪的厚重颜值。
进大门后,马路两边是东院校区的宿舍楼,年代久远,很多老旧的设施,如开水房实际上已经不确认是否还在正常使用,徒留斑驳的铁锈痕迹挂在铁栅栏的锁孔里。里面的水泥路破破烂烂,外面的沥青路焕然一新,往前走几步,又是内部的驾校训练场地和学生超市,对了,还有旅游社和工商银行,基本上配齐了生活里该有的设施。学生骑着车子走过,和一些人打招呼,再慢慢悠悠转过路口,一个加速,很快消失在林荫道路上。
距离路口最近的是新建的就业大楼,再就是与之毗邻的篮球场,而梧桐树则清一色列队左右。从树龄来看,主枝干已有数个水桶粗,20年以上无疑,由于树龄老,树冠也非常蓬松,遮天蔽日下,相互撑起一块块绿荫马路。天气晴好的时候,光线透过树杈射进来,投到沥青路上,显示出一块块斑驳的光影留白。即便是大雪或者大暑的时候,树荫下也没有明显的变化,一条条马路四向转折,树荫浑然一体,这是幽深的校园环境,也是最好的求学研究场所。
顺着林荫小道走到东院的图书馆和体育馆后,是机电和工程学校楼,整体面貌很苍老,尤其是苏式大楼,以水泥灰做主题色,深邃的面貌让人觉得十足神秘。即便是寒假里,也有部分还留校的学生在做课题,他们有序刷着学生卡进出大楼,戴着的粗框眼镜上已经起了一层薄雾。冬日的午后,风吹得清冷,梧桐树的影子很稀疏,光秃秃的枝桠上飘荡着几片叶子。近出的教学楼外墙上,空调柜机发出隆隆噪音,显得匆忙又急促,可能好多年里,这样的场景都会一直存在。
过桂竹园南路后,来到了东院的青年教师公寓,这里还有一座风味食堂。食堂看着很常见,但与食堂毗邻的一条不起眼的小路却非常知名,因为它连接到了两座高校,也就是东院和对面的华师大。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小路上的围墙下开了一扇门,理工大和华师的教职工都可以由此通过,学生也能相互“串门”,几乎是无缝对接着。但由于疫情原因,这扇门被关了,也就没有行人再走这条路,慢慢遭到遗忘。
在东院里走一圈,感觉校园面积和西院差不多,里面的建筑样式一脉相承,看着毫无违和感。如果非要说一点不同,那就是东院里的马路地势,反差会更大一些,对骑自行车的人而言,很有挑战。想到2012年的5月,小编曾和好朋友一起在东院的研究生公寓里生活过一段时间,那时候正值换工作的空窗期,几个人挤在一张地铺上,吹空调、吃盒饭,度过了武汉最热的夏天,现在想来,对于东院的记忆,真是“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