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深夜,以色列阿什杜德港灯火通明。数十辆卡车穿梭于夜幕下,运送1600余枚美国提供的MK-84重型炸弹。
同一时间,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的专机正准备飞往沙特阿拉伯,他将与俄罗斯展开“结束俄乌战争”的高层会谈。这两起看似孤立的事件,勾勒出了美国的战略底色。
当鲁比奥宣称“和平进程已启动”时,以色列空军基地的炸弹轰鸣声,却揭示了美国战略的深层逻辑。在美国的棋盘上,没有单纯的和平,只有利益与威慑的精准平衡。
美国当前一边以“调解者”的姿态介入俄乌冲突,一边向以色列输送“战争筹码”。从表面来看,不停歇的战争,意味着美国军火商始终有订单,这可能是特朗普政府向军工复合体送上的“礼物”。
需要指出的是,以色列此次接收的MK-84炸弹单枚重达2000磅,可搭载卫星制导组件实现“点穴式打击”,其威力足以摧毁地下掩体和钢筋混凝土工事。
《耶路撒冷邮报》援引军方消息称,MK-84将优先部署于以军精锐机队,目标直指伊朗在中东的军事设施及黎巴嫩真主党据点。
可以说,鲁比奥此次访问沙特的主要目标,很可能就是帮以色列应对、谋划未来的中东局势。以色列年内有可能会对哈马斯、真主党、伊朗等势力再次发动攻势。
特朗普政府比拜登政府更加无条件支持以色列,其甚至已经默许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实施“先发制人打击”。此次军火交付,既是对伊朗的威慑,也是对沙特等阿拉伯国家的警示。
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美国援助以色列的相关举动,也能对俄罗斯形成威慑。俄军在叙利亚的军事基地,有概率成为以军的恐吓对象。
至于调停俄乌冲突,可能只是鲁比奥此行的一个“次要任务”。毕竟,美俄双方当前还没有就停火达成什么像样的共识。特朗普在展开谈判之前,惯于先向对手发起“极限施压”,但其对俄罗斯的“极限施压”至今都还没有到来。
总的来看,鲁比奥此次来中东,有至少三笔交易要做。第一是通过推动俄乌停火,改善特朗普政府的国际形象,转移各方对美国大规模改革的注意力;
第二是拉拢沙特,特朗普政府有意通过军售和能源合作,巩固“石油美元”体系,增强对沙特的影响力,甚至联合沙特等国家增产石油压低油价,对严重依赖石油出口的俄罗斯进行最大程度的施压;
第三是威慑伊朗等势力,鲁比奥可能借着以色列加强军备的动作,传递“美国仍掌控中东安全架构”的信号。
鲁比奥的沙特之行与以色列的军火入库,共同勾勒出美国中东战略的冷酷逻辑:和平是手段,威慑是底色,利益才是美国的终极目的。
当沙特的谈判桌铺开时,以色列的炸弹,或许已在瞄准下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