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2 月,在韩国全罗南道务安郡的一处古城遗址里,有了重要的考古发现。一枚刻着 “贤山扈力印” 的青铜印章,和一件中国制的瓷器同时出土。这一发现对东亚历史研究来说意义重大。青铜印章上的汉字铭文,藏着一千多年前统一新罗时期的权力信息;来自中国的瓷器,则展现了东亚文明之间的交流情况。当考古刷轻轻扫过边长 3.5 厘米的青铜印面,拂去历史的尘埃,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不只是一座失落城市的记忆,更是东亚文明交融的鲜活例证。
11 月的一个清晨,在探方现场,青铜印章首先吸引了考古人员的目光。这枚用青铜浇铸的方印,边长 3.5 厘米,铸造工艺完整,表面微微泛绿的氧化层下,“贤山扈力印” 五个篆刻汉字清晰可见。在之后的系统清理中,同一个探方还出土了一百多件文物,有武器、生活器皿等,其中一件青釉四系罐格外引人注目。韩国国立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家通过对釉面进行显微分析,以及检测胎土成分,确定这件器物是中国南朝时期烧制的。
印章上的文字提供了重要线索。前面的 “贤山” 可能指某个行政区域,后面的 “扈力” 暗示了使用者的姓氏和权力情况。和同一时期出土的漆木简文对比后发现,“扈” 姓家族在八到九世纪的地方治理体系中有记载。这枚印章的出土,第一次从实物层面证明了文献里记载的地方官署是真实存在的。和它一起出土的中国瓷器,两者相互印证,既让我们了解了新罗王朝行政体系的运作,也勾勒出了南海贸易网的大致轮廓。
三、历史意义与文化联系统一新罗时期(668 - 935 年),朝鲜半岛正处在东亚文化激烈碰撞的阶段。青铜印章的发现,填补了这一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在实物方面的空白,和《三国史记》中记载的 “州郡用印” 制度相互印证。在务安郡遗址已经发现的中央铸币所遗迹旁边,这枚地方官印的出现,说明当时已经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汉字在中古东亚的重要文化价值在这次发现中充分体现出来。印章上的书法风格和唐代官印的规范很相似,而瓷器底部发现的南朝纪年款,展现了陆海两条丝绸之路交汇的热闹景象。韩国文化遗产厅特别指出,这组文物既保留了韩国本民族的历史特点,又记录了东亚世界的共同记忆。南朝青瓷通过海上贸易网到达半岛的过程,也改变了之前学界对中韩陶瓷贸易开始时间的看法。
四、网友反应与社会影响考古简报公布的第二天,“千年汉印” 这个话题就在韩国门户网站的热度榜上排到了首位。历史博主 “时光隧道” 发的长文帖子获得了百万点击量,他在文中提出的 “古驿道数字化复原计划” 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普通网友更关注文化认同方面的问题,在一则关于 “汉字使用权” 的辩论帖子下面,有人觉得应该珍惜共同的文化资产,也有人主张要巩固本土文化的独特性。
学术界也掀起了新一轮的解读热潮。首尔大学史学科教授金哲民在他的专栏里说:“这枚印章让我们对新罗地方治理有了新的认识,扈氏家族的权力可能不只是来自中央的授权,还和他们对地方经济网络的控制有关。”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注意到瓷器底部残留的墨书标记,猜测这可能和南朝时期外销瓷器的监造制度有关系。
五、申报文化遗产的计划韩国文化财厅已经启动了紧急保护预案,打算把这批文物整体申报为国家文化遗产。在专家论证会上,申报书特别提到了这批文物的三重价值:可以作为历史断代的标准器物,是东亚行政制度发展的见证,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证据。中央博物馆陶瓷部主任李俊昊认为:“保护这类跨文化的文物,不能只考虑国界,建议推动建立中日韩联合保护机制。”
国际学界对这件事非常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事务专员表示,这将为 “东亚文化之路” 跨国申遗项目提供关键的实证。正在编写的《东亚海上交流史》修订版已经预留了章节来记录这次发现,主编团队正在准备发布多语种的研究成果。
六、总结当来自中国南朝的青瓷和新罗官印一起摆在考古现场时,两种文明跨越千年的对话又开始了。这次发现不仅让我们对统一新罗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多了解,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东亚文明共同体形成的内在原因,比如汉字系统构成的文化基础、海上丝路搭建的物质交流网络,以及政治制度之间的相互融合。现在,对这批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已经不只是学术上的事情了,它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当代人的文明观念。在未来跨国合作的框架下,这些沉默的文物将继续讲述东方世界文明交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