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优秀的歌唱家之一。
与郭兰英齐名,并称“二郭”,影响声乐界的标杆性人物,也是国内音乐界的泰斗。
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声乐教研室主任,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宋祖英、郑绪岚都是她的学生。
然而,最让她骄傲的,并不是取得了多少荣誉,也不是培养了多少人才,而是有一个携手相伴数十载的“小丈夫”......
01.师从名门的大家闺秀上世纪初,华夏大地烽火狼烟,身处乱世中的无辜百姓跟着遭了殃。
1927年,天津的富户郭家,迎来了一个小生命的诞生,郭父为其取名淑珍。
社会动荡的年代,普通人家的孩子能吃饱穿暖便是万幸,而郭淑珍完全没有这些烦恼,她甚至可以安心上学堂读书。
小时候,郭淑珍就表现出了很强的艺术天赋,经常参加歌咏比赛,为她以后的发展铺好了路。
学艺术不能光靠努力,还要有名师指点。二十岁那年,郭淑珍进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天赋被成功挖掘。
两年后,学校被中央音乐学院兼并,郭淑珍幸运地拜在有着“中国的卡鲁索”之称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沈湘门下。
单提沈湘这个名字,可能觉得陌生,但他的学生可都是家喻户晓,譬如:金铁霖、关牧村、殷秀梅......
师从名门后,郭淑珍的专业能力如雨后春笋一般,在沈湘的倾囊相授下,她对声乐有了更深的领悟。
除了专业的音乐知识外,沈湘老师对郭淑珍最大的影响,就是他热爱音乐的纯粹。这种精神影响了她的一生。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迎来了一批新的学员,这些小学员来自于南京国立音乐学员常州班,年龄偏小。
为了表示欢迎,学校安排部门优秀学生到操场迎接,23岁的郭淑珍也在其中。
没想到,一场临时活动,竟让郭淑珍收获了意外之喜。
02.“我很想你”迎接新学员的当天,郭淑珍打扮的很普通,但却成功引起了一个少年的注意。
这个少年名叫朱工七,当时只是个14岁的孩子。但不知怎地,看到郭淑珍的一瞬间,朱工七就羞的红了脸颊,心跳也开始加速。
彼时的他年纪太小,尚不知爱为何物,只知道看见郭淑珍就会害羞。
说来也巧,朱工七的大哥朱工一刚好是郭淑珍闺蜜的丈夫,因为这层关系,两人有了交集。
那时候,朱工七最盼望的就是周末。因为只有到了周末,郭淑珍才会和嫂子一起到哥哥家里打牙祭。
旧社会思想保守,男女之间交流并不多,除了吃饭的间隙能说上几句话,平时两人几乎是各忙各的。
回忆起那段时光,郭淑珍说:“我就觉得他很文静,总是安安静静的练琴,十分乖巧”。
短暂的分别,往往会让爱意更加汹涌。相处没多久,郭淑珍就被学校的访问团选中,前往云南参加演出、创作以及各种宣传活动。
许久不见“淑珍姐”的朱工七,内心不由地焦虑起来,练琴也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好在当时郭淑珍偶尔会回校探望,哪怕时间很短暂,朱工七也不至于那么难过。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才让朱工七体会了“相思”这两个字的含义。
1953年,本科毕业后,郭淑珍留校任教。
当时中央音乐学院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特地选了一批年轻教师远赴苏联留学,郭淑珍幸运的拿到了一个名额。
在莫斯科留学期间,郭淑珍师从苏联人民艺术家卡杜卡尔斯卡亚,她的歌唱水平和能力再次得到升华。
疯狂吮吸音乐专业知识的同时,她还主演了两场世界级别的歌剧,一个是《叶夫根尼·奥涅金》,另一个是《绣花女》。
凭着这两场歌剧的精湛表现,郭淑珍成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
在接下来参加的两次世界青年与大学生联欢节古典歌曲比赛中,郭淑珍再次出圈,分别荣获三等奖和一等奖。
荣誉加身后,不少艺术团队都对郭淑珍有了兴趣。尤其是获得“歌剧和音乐会优秀歌唱家”之后,各家团队给她开出的条件和待遇高到离谱。
面对种种诱惑,郭淑珍没有一丝动摇,她始终记得留学的初衷,更不会忘记自己的信仰。
毕业时,郭淑珍有幸成为唯一一个被刻在莫斯科音乐学院金榜上的中国音乐家。获得无上荣耀的同时,她还收到了一封来自祖国的“特殊”来信。
这封信是朱工七寄来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都是他苦苦的相思,信的末尾还有特别醒目的四个字:“我很想你”。
03.“久别后的重逢”读完信的一瞬间,郭淑珍内心百感交集,眼角的泪水不自觉的滑落。感动的同时,她还有些愧疚。
来到莫斯科音乐学院后,郭淑珍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音乐上,根本没有时间回忆那个乖巧的少年朱工七。
郭淑珍也没有想到,这个比自己小的八岁的男孩,会一直记挂着自己,更没有想到他会大胆地表达心意。
“我很想你”,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让郭淑珍久久不能忘怀,她对这个乖巧的男孩有了好感。
回国前,两人虽然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但都未曾逾矩,谈论的大多也都和音乐有关。
期间,朱工七因肺结核复发,被迫休学回家养病。得知实情后的郭淑珍,内心忐忑不已,盼望着能尽快回国。
离开中央音乐学院后,朱工七也没闲着,短暂的修养之后便来到一个乐团,成了一名小提琴乐手。
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郭淑珍和朱工七之间的距离也被拉近了不少,他们都在迫切地期望着重逢。
因为种种不可控因素的干扰,直到1959年,郭淑珍才回到北京。趁着时间充裕,郭淑珍去朱工七工作的乐队看了看。
多年未见,朱工七早已褪去了青涩,郭淑珍也终于觉得他不再是个孩子,站在一起也没那么别扭了。
后来,郭淑珍恢复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正常工作,同时兼任中央歌剧院主要演员。
可以说,当时的郭淑珍在国内音乐界已经声名显赫,而朱工七只是个无名小卒。
他们俩的关系稍微走的近了点,就会被有心之人无限放大,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非议。
某天,郭淑珍邀请朱工七陪自己逛街选布料时,被同学撞了个正着。没过多久,大家就在疯传他们已经恋爱,就连郭家父母也知道了这个消息。
得知女儿和一个比自己小八岁的人在一起,家里人的态度十分强硬,直接下了死命令:“赶紧分开,你们不会幸福!”
面对这些无中生有的流言,郭淑珍和朱工七也很无奈,他们原本就不是恋人,更没有越界行为,又何来恋爱之说?
04.“相爱就能在一起”或许是好胜心太强,又或许是外界的质疑和反对给他们提供了思路,这对互生好感的年轻人,在面对这些言辞激烈的批评时,竟然出奇的勇敢。
流言蜚语带给他们的不是分开,而是更坚定地走在一起,不顾世俗的眼光恋爱了。
对于朱工七而言,能把喜欢了这么多年的女神追到手,是他莫大的荣幸,他自然把郭淑珍放在心尖上。爱迎万难,也可赢万难。
在那个恋爱观相对保守的年代,他们的恋情注定坎坷,想要走到最后很难。
但性格倔强的郭淑珍偏偏不信这个邪,她觉得只要足够相爱,一切都不是问题。
郭淑珍很清楚,朱工七虽然年龄小,却是个责任感很强的人,足可以让自己托付一生。
恋爱的过程中,朱工七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尽可能地打消父母的疑虑。可惜,老一辈人的思想太顽固,他们只认为男人比女人大,才能过的幸福。
1959年12月,郭淑珍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成了朱工七的妻子。
婚礼的当天,除了新郎新娘,其余人都冷着脸,就连祝福都是冷冰冰的官方用语。
更让郭淑珍遗憾的是,她最好的闺蜜也因为看不好这段恋情而没有到场。和正常的夫妻相比,他们心里难免有些失落。
好在这些不悦和遗憾并没有影响他们夫妻的感情,刚结婚那会,两个人恨不得24小时待在一起。
不过,成年人的世界里总是有太多无奈,新婚没多久,郭淑珍就要出国演出一年,小夫妻被迫分居两地。
05.我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就是46岁高龄为小丈夫生女儿
聚少离多的日子,最考验夫妻之间的感情,但凡有一方不够坚定,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加上当时的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很多时候,朱工七都不知道郭淑珍去了哪里,两人也无法取得联系。
那时候,郭淑珍的名气已经非常大,辗转在包括北京、天津、香港、前苏联里沃夫市等多个海内外著名城市举办了独唱音乐会。
郭淑珍在外演出期间,朱工七想尽了一切办法打听她的具体位置,然后托人给她捎信、寄东西。
演出结束后,看到丈夫满满的爱后,郭淑珍都觉得自己嫁给了世界上最好的男人,即使再累都值得。
几十年的时间里,朱工七一直在郭淑珍的身后默默付出着,让她能够安心为热爱的事业奋斗。
后来,郭淑珍“唱不动”了,才慢慢把重心转移到教育上,夫妻两人也终于不再需要忍受聚少离多的痛苦,有更多的时间依偎在彼此身边。
自打嫁给朱工七,郭淑珍就没有碰过家务,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她被丈夫宠的无法无天,因此,46岁高龄时为小丈夫生了一个宝贝女儿。
无论她多晚回家,朱工七都会在客厅等着迎接,然后为她做上一份热气腾腾的饭菜。
也正是因为如此,她才可以心无旁骛地研究音乐,专心搞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
其中,不乏有很多家喻户晓的歌唱家,譬如:春晚的记忆《难忘今宵》的演唱者李谷一、宋祖英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解放军总政歌舞团的王秀芬将军,也是郭淑珍老师的得意门生。
对于郭淑珍而言,踏上教育岗位的那一天起,她就要对得起这份职业,对得起母校对自己的信任。
执教数十载,她始终如一日的用心,观察每一个学生的特长之处,帮助她们找到最适合的路。
哪怕已经年过九十,她也依然没有停下脚步,继续活跃在自己热爱的音乐讲堂上,不断书写人生的传奇。
06.“最骄傲的事就是嫁给朱工七”和熠熠生辉的音乐事业相比,最让郭淑珍骄傲的,是有一个风雨相伴六十多载的“小丈夫”。
每次提起婚姻,郭淑珍都会很自豪的说:“我这一生,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嫁给了朱工七”。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如今,已经95岁的郭淑珍依旧被朱工七捧在手心里,哪怕时间褪去了年轻时的激情,他们依旧浪漫。
爱情就是这样,它无关乎年龄,无关乎地位,只要双向奔赴,就一定能够圆满。
就像郭淑珍和朱工七一样,他们迎着非议结婚,本不被大家看好,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相濡以沫共白首”。
拥有无上荣耀和光环的同时,还拥有一位不离不弃的知心爱人,郭淑珍堪称人生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