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律曾在年轻时给朋友讲过一个故事:小时候,他的父亲总是喜欢趴在窗台上用毛笔写字。
他问父亲写的是什么,父亲总说是“文学”,可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个莫名其妙的词汇。
今天,街上的人们正在谈论俞律这位刚刚去世的文学家。
他的一生就像一幅长卷,一次次细腻而坚定的用笔,成就了令人称叹的文学传奇。
俞律的文学之路,从江苏扬州的小巷中启程。
他父亲是上海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家庭的文学氛围成为他人生第一扇窗。
九岁时,全家移居上海,他开始接触到父亲朋友们的文学作品,这种熏陶从未停止。
18岁那年,俞律已经能够为《半月戏剧》撰写戏曲评论。
他常说,文学是生活的镜子,而他的生活不是别人教出来的,而是自己一步步走来的。
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南京,在那座城市,他的文学生命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南京这座城市没有辜负他。
在这里,他写出了为人称道的《苏州河的逝波》,并因此获得首届金陵文学奖。
还有《湖边集》,也在南京诞生,他不讳言地认为,南京的旧街巷和宁静流水给了他创作的灵感。
而这些,都是他亲身体验,用心感受后凝结而成的。
创作的激情与生命的终章俞律老先生一生最大的特点,便是他对文学和生活有着极大的热情。
他总是说,创作是他最大的乐趣,而非负担。
90多岁时,他依旧在创作,甚至乐在其中。
记者们常常好奇地问:“您累吗?
他答道:“累,但享受。”
前几年,俞老的身体状况开始恶化,但他依然坚持阅读和写作。
直到卧床两年,他也不愿扔下手中的笔。
他的女儿在父亲去世后说:“父亲在世时,并没有遗憾。
他只是在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直到”
俞律一生获奖颇多,也许对于他而言,奖项的光环远逊于创作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他笔下那些至真至情的文字。
他用自己的作品,给读者和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慰藉。
俞律有一次在饭桌上半开玩笑地说,自己虽然酷爱文学,但跟随他一生的却是京剧。
他对京剧的热爱并非偶然,这种热爱将他带到了他的爱人身旁。
遇见李玉琴时,俞律形容自己的心情就像掉进了“戏文”里。
李玉琴是国画大师李可染的长女,一个生于“豪门”的女子,却跟这位文学青年一拍即合。
俞律觉得,自己的追求和生活就如唱戏,一点也不虚情假意。
他们在京剧的唱段中相识并相伴一生。
即使唇齿间唱不出词,心也通了灵。
他们的爱情故事没有跌宕起伏,却也是一种别样的平和和深情。
这样的感情,不是文学笔触上的儿女情长,而是生活中日积月累的默契与支持。
不凡的文学贡献与沉静的离别俞律曾说,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应该用自己的文字为社会服务。
他把文学视作启发和引导人心的重要工具,而不是个人名利的工具。
在他85岁的时候,他被授予荣誉证书,以表彰他为文学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这对俞律来说,是一个珍贵的肯定。
俞律的作品不仅在数量上出类拔萃,他那超过800首旧体诗等作品更是传承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
然他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是一种扎根生活的真实和对人的情感的描绘,这些已远远超过了奖项或年代本身。
如今,俞律已沉静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留给读者的思索从未中断。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作家的成长,还有他的执着与热爱。
面对生命的终点,他或许只是提笔一挥,留下了一句诗:“行将西去,文字未了,此生无悔。
俞律走了,走得安详且宁静。
他留下的文学传奇,也许正是因为他一生对生活和文学的真挚追求而更显动人。
他证明了一个简单却耐人寻味的道理:一个人用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做自己所热爱的事,才是真正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