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许世友将军一生嗜酒,但他从未因酒色事宜而折损过自己的原则。一次在青岛参加重要会议期间,许世友被邀请参观当地的啤酒工厂。访问结束,正当他准备离开时,发现车辆中不知何时多了两箱啤酒。他立即追问这两箱酒的来历。
得知是工厂送礼许世友当场显得颇为不悦,他严肃命令:“这酒不能要,马上拿下去退回去。”工作人员见状,赶快将酒卸下,许将军这才稍稍缓和了脸色。尽管许世友享有供应茅台的特权,但这些酒的数量远不足以满足他的需要,何况还要应对访客。每当茅台喝完,许世友便将普通白酒倒入空瓶中以备不时之需。
他的老友们虽能辨别出真假,但都默契地未曾揭穿。毕竟从战火中一同生还已是难得之事,何况何酒可饮。进入晚年,许世友的健康开始恶化,尽管护士多次提醒他减少饮酒,他却依旧我行我素。1985年,他被诊断出肝癌,坚决不肯住院治疗,他坚称:“宁愿死在家中。
1985年春节期间,许世友突然感到腹部剧痛,他忍痛给自己倒了一杯温水,心里盘算着可能是自己之前的饮食不当引起的。他本以为这只是暂时的不适,很快就会自行消退。
但是,这次的腹痛持续时间异常长久,连许世友的家人都开始担忧,察觉到他的不同寻常。在家人的劝说下许世友才同意前往医院进行检查。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和问诊,医生告诉他,他的肝脏出现了严重问题。
经过多次深入的医疗检查,最终确认许世友患有原发性肝癌。南京军区的高层请聂凤智将军来劝说许世友去北京解放军总医院进一步确诊,以排除任何误诊的可能。
过去已有多次家人和战友们劝他前往北京进行身体检查,但许世友一直坚决拒绝,他总是说自己感觉身体没什么大碍。尽管得到了严重的诊断,许世友还是拒绝了住院治疗的建议,坚持以自己的方式继续生活。
就在那段时间,许世友仍坚持外出,他与随行的保卫干事、管理员和警卫员一同前往郊外打猎,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放松心情。在车上,许世友向身边的工作人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他们都说我病得厉害,我自己的身体状况我还不了解吗?看看我,动作还这么敏捷,思维也清晰。”他这样说着,还故意在车里做了几个伸展动作,试图证明自己的身体没有大碍。
这样的自信在以往会引起工作人员的笑声,大家都会附和他的话。但这次,空气中多了几分沉重,工作人员们笑容尴尬,没有以往的畅快,后来许世友的病情逐步恶化,开始间歇性地出现昏迷状态。清醒时他还能简短交流几句,但多数时间他显得意识模糊,情绪也变得异常波动。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在南京逝世。根据他生前多次的请求,关于他的丧事安排的报告被送往邓小平处。经过深思熟虑,邓小平批准了许世友的土葬请求,并用7个“特殊”来形容他的一生:“许世友在60年的军旅生涯中,战功赫赫,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
尤太忠深受许世友将军去世的消息所震动,心中满是哀伤。当许世友表明希望进行土葬时,社会上有一些议论和非议。尤太忠对此感到十分气愤,决定采取行动以表达对许将军的尊重。他命令人前往广西,选购了两株珍稀的百年楠木,这种木材因其坚固和防腐特性而闻名,还散发着淡淡的香气。这两株木材被运往南京,并立即送到南京军区隶属的家具厂进行处理。
在家具厂老师傅们虽然日常接触各种木材,但如此庞大且珍贵的金丝楠木仍让他们感到新奇。尝试用锯子锯割楠木时,锯条反复磨损,木材却依旧完好如初。即便是采用高级的电动刨刀,也只能是徒劳无获。
那个时代由于火葬的普及,制作棺材的技艺逐渐稀少。许多老匠人转行做其他木工,真正懂得制作棺材的师傅寥寥无几。经过一番寻找尤太忠最终找到了一位专门制作棺材的老匠人,这位匠人在南京的手艺是首屈一指的,来自一个历史悠久的工艺家族,该家族制作的棺材在全国都极为著名,传承已久,从不对外人透露其工艺秘密。
这位老匠人曾经为廖仲恺和何香凝夫妇制作过楠木棺材,他们的爱情故事和对革命的贡献让老匠人十分感动,特意为他们精心制作了棺材。尽管曾经有人请求他为蒋介石的母亲制作棺材,但老匠人因为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拒绝了这一请求,并选择远离旧业,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重返南京,继续他的手艺。
当尤太忠找到这位九十高龄的老匠人,当尤太忠告知老匠人,许世友将军的逝世和他的最后心愿时,老匠人的内心充满了敬仰与责任感。老匠人深知这次任务对他而言是另一种形式的历史致敬,他将用自己的技艺向许世友将军的贡献和精神表达最深的敬意。尽管面对难以加工的楠木,他毫无犹豫地接受了挑战,心中充满了使命感。
在开始制作棺材前,老匠人专程访问了南京的多个历史博物馆和图书馆,深入研究许世友将军的生平和他在革命中的角色。他希望自己的工艺不仅塑造一个安息的器物,而是创造一个能够反映许将军精神的历史纪念品。
尽管治丧办公室希望他能先提供棺材的设计图,老匠人却笑着表示自己从未画过图纸,所有设计都存储在他的脑海中。老匠人巧妙地融入了象征许将军军事生涯的元素和革命精神的符号。他精心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旨在传递对许将军深沉的敬意。他还要求工厂为这次特殊的项目定制了一系列传统的锯具和雕刻刀,这些工具大部分需要从全国各地订制,因为市面上难以购得符合他精确要求的。
老匠人在指导工人们处理和保存楠木时,确保木材保持最佳状态,包括正确的烘干和防腐措施。他的经验和对工作的尊重感染了家具厂的每一个员工。在他的带领下,工人们开始严格按照他的方法加工楠木。
老匠人使用他独特的技艺,不借助任何金属钉或其他固定物,仅通过精密的几何设计,使棺材板完美拼接。在加工楠木的整个过程中,老匠人密切监督每一个步骤,确保每一刀切割都准确无误。面对每一个挑战,他都能耐心地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他的高标准和对完美的追求让整个制作过程中没有任何瑕疵。
棺木的每一块板都有2英寸厚,拼接后形成一个密封的结构,表面涂有深棕色的保护漆。棺材虽然看起来比普通棺材略小,但由于金丝楠木密度高,整个棺材重达三千多磅,单是盖子就需要八名壮男才能抬起。
在这位老匠人的工作坊里,制作棺材的消息引起了一些邻居的误解和举报,认为这是迷信活动,当警察赶到现场时,他们被告知这是一项国家秘密任务,即使是他们的上级也无权干预。这个过程中,尤太忠对老匠人的技艺和执着表示了深深的敬意,确保了许世友将军的最后愿望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实现。
许世友的丧礼吸引了众多群众前来悼念,从下午三点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人流不息,估计达数万之众。他是当时中国高层中唯一被准许进行“土葬”的领导人。回顾1950年代,为了改变风俗习惯,中国中央政府从高级干部做起,推行火葬以取代传统的土葬。在这场风俗变革中,许世友是中央政治局成员中唯一一个没有在推广火葬的倡议书上签字的。
他曾对毛主席表达过自己的心声:自己自幼离家出走,未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希望逝后能与母亲合葬,共休于土中,以此完成他的孝心。毛主席听后,面带微笑地注视了他许久,未做出言语回应。在转身离开时,毛主席轻轻点头,并淡淡地说了一句:“你是和尚嘛……”这让许世友明白,他的请求已得到默许。
许世友去世后,他的土葬请求被提交至中央,最终获批准:“照此办理,下不为例。”这份批文昭示了对他特殊贡献的认可。
在许世友将军的遗体告别仪式后,田普与相关工作人员精心筹备了入殓仪式。他们一同商议决定将三样物品与许将军同葬:茅台酒、一把猎枪以及一些现金。
田普解释道,许将军生前对茅台情有独钟,逝世时中山陵8号仓库还剩下40多瓶。一位亲友曾提议将所有的茅台酒陪葬,但田普考虑到许将军生前的节俭性格,决定只放入一瓶作为象征。至于猎枪,许将军酷爱打猎,这把枪伴随他多年,是他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关于现金,田普透露,许将军临终时随身携带120元人民币,她提取了100元放入棺中,寓意“十全十美”。
在遗体告别仪式后,许世友生前的密友聂凤智等人询问了墓葬的相关情况。田普告知一切安排妥当。最初计划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墓志铭,然而田普后来更改了这一决定。
许世友的朋友范曾听说将军逝世的消息后,心中悲痛。他曾着手绘制一幅《牧牛图》以纪念许将军童年放牛的日子。尽管未能完成,他在画作上题写了一首诗,表达对许将军的怀念,这幅未完成的作品和诗,被专人送达南京,田普及家属看后非常感动,最终决定请范曾题写墓碑和碑文。
11月8日凌晨,一队不挂遗像、无花圈、未披黑纱且未播放哀乐的车队秘密前往河南新县,将许世友的灵柩安放于家族墓地。11月9日清晨,车队抵达目的地,将许世友的灵柩轻轻安置于墓穴内。
许将军的墓碑极其朴素,无任何功绩铭记,仅刻有简单的七个大字:“许世友同志之墓”。随着太阳升起,山川被洒满了殷红的霞光,伟大的将军终于安息于青山绿树之中。
许世友曾自豪地说过:“我是人民的将军”。如今他的传奇生涯和卓越功绩仍在人间传颂,他安详地躺在了母亲和大别山的怀抱中,享受着永恒的安宁。
参考资料:1. 许世友.百度百科.
2. 对越自卫反击战.百度百科.
3. 老一辈革命家的“特批”.共产党员网.
4. 许世友之女怀念母亲:永远坚持理想信念的老党员.新华网.
5. 河南党史人物——许世友.河南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