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天津二十六中教室,13岁的冯光明(冯巩原名)缩在角落。老师点名时故意漏过他,同学们因他"资本家后代"的身份避之不及。为博取关注,他课间模仿马三立相声,惟妙惟肖的表演竟让全班哄堂大笑。
正是这份天赋,引来了改变命运的契机——某日课间操时,校长突然领来位戴眼镜的中年人:"这是北京来的马季老师。"
1980年深夜,天津制线厂车间亮着微弱灯光。23岁的冯巩与搭档刘伟躲在堆满棉纱的角落,借着月光排练新段子。
三年前因政审被艺术团拒之门外,两人沦为钳工,却始终放不下曲艺梦。他们自创的《师傅的烦恼》被《工人日报》刊登后,竟引来侯耀文连夜乘绿皮火车赴津。
这位相声大师伪装成采购员混进工厂,目睹冯巩在机床边表演时,当即拍板:"这苗子不能废!"
为帮冯巩调离工厂,侯耀文与搭档石富宽使出一招"曲线救国"。他们以慰问演出名义驻扎制线厂半月,白天给工人们说相声,夜晚与领导喝酒周旋。
最终厂长醉眼朦胧签下调令时,侯耀文掏出早已备好的介绍信——将冯巩刘伟暂调铁路文工团。多年后冯巩回忆:"侯老师那半月说的相声,比他全年商演都多。"
1984年中国广播说唱团排练厅,马季在冯巩掌心写下两个大字:"说"与"写"。"光会模仿成不了大家,要有自己的创作。"师父的教诲让他豁然开朗。
此后十年,冯巩白天跑场演出,夜晚伏案创作,宿舍灯光总是亮到最晚。《虎年说虎》《拍卖》等经典作品皆诞生于此,马季审稿时总忍不住感叹:"这点睛之笔,像极了我年轻时的倔劲。"
2023年清明,冯巩独自来到北京天寿园。他在马季墓前摆上师父最爱的二锅头,在侯耀文碑前点燃一支中华烟。烟雾缭绕中,他轻声汇报:"石老师最近化疗效果不错,昨天还念叨要跟您三位凑桌麻将。"
临行前,他将春晚台本复印件焚化,火星中隐约可见新段子《传承》的标题——这正是他对三位恩师最好的告慰。
从"黑五类"后代到曲艺界标杆,冯巩用半生诠释"不忘贵人之恩,不负璞玉之材"。
如今他坚持带徒授艺,家中书房挂着马季亲笔"说写并重",案头摆着侯耀文赠的醒木。或许正如他在自传中所写:"命运给的冷板凳,坐热了就是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