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阳光炽热地洒在大地上,池塘边的芦苇随风轻轻摇曳,水面偶尔泛起几圈涟漪。不少钓友在岸边坐了半天,眼睛紧紧盯着浮漂,却始终不见鱼儿咬钩,心里那个急啊,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我有个朋友老张,每次野钓都选在那种看起来很“经典”的钓点,岸边草丛边,觉得那里肯定有鱼。可每次都是满满的期待最后换来一场空,他跟我抱怨说:“这野钓怎么就这么难呢,我感觉我都把所有技巧都用上了啊。”其实啊,很多时候,在夏季野钓的时候,浮钓有时候比钓底效果还好,而且在特定的位置钓点选择非常关键,下面就给大家好好唠唠。
就说老张的另一个朋友小李吧,有一次他们一起出去野钓。小李观察了周围的地形,发现一个很特别的地方,那就是一个大水面旁边的一个小湾子。这个小湾子周围有一些被水冲上岸的枯树枝,而且水面上能看到一些小水泡时不时地往上冒。小李心想,这可能是个鱼儿聚集的地方啊。他把钓点选在了小湾子里稍微偏离中心的位置,这里的水深大概在一米五左右。他采用了浮钓的方式,使用了比较轻的浮漂。而老张还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在岸边草丛边钓底。刚开始的时候,老张看到浮漂动了一下,激动得马上提竿,结果却只是水草挂住了鱼钩。而小李呢,浮漂轻轻地往下一沉,他眼疾手快提竿,中了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鲫鱼。这就是钓点的选择不同,以及钓法(浮钓和钓底)的不同带来的差距啊。
在夏季野钓的时候,钓点选择真的太重要了,就像那句话说的“钓点选择不对,努力白费”。像那种大水面旁边有小湾子或者小豁口的地方,往往是很好的钓点。因为大水面食物相对少,鱼儿喜欢聚集在这些有特殊地形的地方觅食。还有那种靠近藕塘的地方,也是鱼儿喜欢的聚集点。藕塘里的荷叶能为水面提供阴凉,水中的藕又能为鱼儿提供藏身之所。在夏季这种炎热的时候,鱼儿在这里既能避暑又能觅食。而且藕塘边上的水域,水底的岸形往往比较复杂,有坑有埂的,这样的地形就像一个个的小窝点,能把鱼儿留住。
有个网友在网上分享过他的经历,他说他在一个灌溉塘钓鱼。那个灌溉塘周围都是农田,他本来想着就在塘边随便钓钓算了。但是他发现灌溉塘的进水口附近,有一小片被水流冲得很平缓的岸坡。他就想,这个地方可能不错。于是他把钓点选在了进水口旁边的一块小平台上。这个平台距离水面大概半米深的样子,他把鱼钩抛出去后,发现浮漂特别灵敏,只要有鱼触碰鱼饵,浮漂就有反应。那天他钓上来好多鱼,大部分都是在进水口这个小钓点钓到的。这就说明,即使是看似普通的灌溉塘,只要找到合适的钓点,也能有大收获。
从地形分析的角度来看,在野钓中,水底有障碍物的地方,往往是鱼儿的乐园。比如大河中间有一些被水流冲出来的小石堆积成的小暗礁,或者是在池塘里有几块大石头的地方。这些地方对于鱼儿来说,既是躲避天敌的好地方,又是食物容易聚集的地方。像那种有大石头的地方,水流会在石头周围形成一些小漩涡,会把周围的食物都卷到石头附近。而且大石头还能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在夏季早晚比较凉的时候,鱼儿可以躲在石头后面取暖。
我曾经在一个朋友的小河沟钓鱼的经历。这个小河沟看着不起眼,但是我对它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我发现小河沟有一处水底是稍微有些凹陷的,周围的水草比较茂盛。我还记得当时我朋友就觉得这个地方不行,他说小河沟就钓那种看起来很宽敞、水比较浅的地方。我还是坚持自己的判断,把钓点选在了那个凹陷处。我用的是浮钓的方式,我把浮漂调得稍微灵敏一点。刚开始的时候,浮漂一直很安静,我心里也有点犯嘀咕。但是过了一会儿,浮漂突然剧烈地晃动起来,然后猛地往下一沉,我赶紧提竿,哇,感觉中了一条大鱼,那种感觉太棒了。最后拉上来一看,是一条肥美的鲤鱼。这就证明了在我这个朋友认为不好的钓点,只要根据地形和鱼的习性选择了合适的钓法,还是能有很好的收获的。
再说说野钓技巧方面的事儿。浮钓的时候,调漂可是有讲究的。不像钓底的时候,只需要让浮漂刚好能体现鱼咬钩的动静就行。浮钓的话,浮漂的灵敏度要更高一些。一般来说,要把浮漂调整到只要有小鱼触碰鱼饵,浮漂就有明显的动作。这种调漂方式其实也比较简单,就是在半水的情况下,通过修剪铅皮的重量,让浮漂露出想要的目数,并且这个目数要保证鱼钩离底有一小段距离,这样鱼儿咬钩的时候,浮漂就能迅速反应。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钓友可能会因为水面的波动或者风的影响,导致看错浮漂的动作。就像有一次我在一个大水面钓鱼,那天有点小风,浮漂一直在晃,我就差点因为错误的浮漂动作提竿,结果浪费了不少时间。
夏季野钓和其他季节还不一样。在夏季,鱼儿的活跃度和觅食习惯都有很大的变化。夏季白天的时候,气温比较高,很多鱼儿会躲在深水区或者阴凉的地方。所以如果是白天钓底的话,效果可能不太好,而浮钓可以找一些水的中上层有鱼群聚集的地方。但是到了早晚,气温降下来了,鱼儿又会到浅水区觅食,这个时候钓底可能会更有收获。我认识的一个钓友,之前一直不分时段地钓鱼,不管白天还是晚上,都用同样的钓法和钓点。结果他发现自己的收获总是不太理想。后来他开始研究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鱼的习性,才知道原来时间对钓鱼的影响这么大。
与黑坑或者养殖钓相比,野钓有着独特的魅力。黑坑和养殖钓的环境相对比较固定,鱼儿的生活习性也相对容易被掌握,因为它们被养殖在有限的空间里,吃惯了特定的饵料。而野钓就很考验钓友对大自然的了解程度了。野钓的环境复杂多变,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形、水质和鱼种。在黑坑里,你可以使用比较粗的鱼线,因为鱼儿比较集中,活动范围相对小。但是在野钓的时候,就得根据不同的钓点和鱼的种类来选择鱼线的粗细。比如在小河沟钓鲫鱼这种小型鱼的时候,鱼线就要细一点,这样鱼儿更容易咬钩;而在大河里钓大鱼的时候,鱼线就得粗一点,防止鱼线断了跑鱼。
我还听一个网红分享过他的野钓故事。他在一个野外的湖泊钓鱼,那个湖泊周围都是高大的树木,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水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他发现湖泊中心有一个相对比较平缓的区域,周围有一些漂浮的水草。他想这里肯定是鱼儿喜欢的地方。于是他把钓点选在了离岸边有一定距离的平缓区域。他用的是浮钓的方式,并且在饵料上做了特别的准备,因为他知道在这个湖泊里,鱼儿比较喜欢吃一种当地的小昆虫。结果他当天钓到了很多鱼,他还分享了一些他观察湖面情况的小技巧,比如通过观察水面上的涟漪大小和方向来判断鱼儿的游动方向。
在实战技巧方面,除了钓点和调漂,提竿的时机也很重要。在浮钓的时候,当浮漂出现下顿或者黑漂的动作时,不要急于提竿,可以先稍微等待一下。因为有时候浮漂的动作可能只是鱼儿在试探鱼饵,如果过早提竿,鱼钩还没有完全进入鱼嘴,就会跑鱼。我看到过很多钓友就是因为在浮漂动作刚出现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提竿,结果鱼钩只是挂到了鱼嘴的一点皮,鱼很快就跑掉了。正确的做法是,当浮漂下顿或者黑漂之后,稍微停顿一到两秒再提竿,这个时候鱼钩已经稳稳地在鱼嘴里了,中鱼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还有一个钓友跟我讲他的经历,在一个野外的鱼塘钓鱼。这个鱼塘边上有几个凸起的小土堆,周围长满了芦苇。他看到很多人都选择在鱼塘的中间位置钓鱼,而且都是钓底的。但是他觉得那些土堆周围肯定有很多鱼,因为那里是鱼儿在水中游玩和觅食的通道。于是他就在一个小土堆旁边选了个钓点,采用了浮钓的方式。他把自己带来的玉米粒捏碎了一点挂在鱼钩上,因为那个鱼塘的鱼儿据说是比较喜欢这种有颗粒感的饵料。刚开始的时候,他的浮漂并没有什么动静,他还在担心自己的选择是不是错的。但是他还是坚持了下来,过了一会儿,浮漂开始有了小幅度的晃动,然后突然往下一沉,他迅速提竿,中了一条很大的草鱼。这让他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夏季野钓是个很有趣的事情,每个钓点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总结经验,就能在夏季野钓中获得满满的收获。大家在夏季野钓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经历或者独特的钓点选择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