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7次敢死队,用坏17把砍刀的许世友,却在一个小伙子面前流泪

寒雨山 2022-05-24 15:18:23

曾任我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的许世友,戎马一生,从不轻易落泪,却在晚年见到一位年轻人后,泪流满面,还给他介绍工作。这位年轻人有什么来头?又为何能让许世友对他真情流露?

许世友,原名许仕友,参军后,他觉得名字中的“仕”有出仕做官的意思,于是把自己名字改成“许士友”。后来在1935年,他参加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大会时,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并向他解释了自己名字的由来。毛泽东建议他,将“士”改为“世”,寓意放眼世界,胸怀天下.因为他们即将北上抗日,需要让眼光更加长远,所以,他又把名字改为“许世友”。

1906年2月2日,许世友在今河南省新县许洼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出生。父亲很早就离开家里,只剩他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减轻家里负担,8岁的许世友随拳师去嵩山少林寺习武,不仅练就了十八般武艺,还学会飞檐走壁。

8年后,他从少林寺回家探亲,看见村霸正在欺负自己的老母亲,立马上前替母亲伸张正义。但是,母亲担心许世友被人报复,就劝他赶紧逃走,不要再回来。于是,许世友只能背井离乡,踏上亡命之路。

途中,他听闻直系军阀吴佩孚在洛阳招收童子兵,觉得这是一个既可以保家卫国,又能安身立命的好去处,就果断报名参加了。因为练过武术,身手不凡,加上胆大勇猛,许世友在军中颇受欢迎,连获战功,不到三年,就成了童子军中鼎鼎大名的连长。

1927年,在机缘巧合之下,许世友结识了一名共产党员,接触到先进的革命理论。在这名共产党员的引荐下,许世友加入了红军31师。同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时任湖北麻城乘马岗六乡农民义勇队大队长的许世友,参加了攻打黄安城的任务。

当时,许世友仅有300名农民义勇队的士兵,武器装备简陋,与对方的正规军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如果硬碰硬,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既然不能硬刚,那就智取。许世友将攻城时间定在了人最容易犯困疲劳的凌晨,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到了凌晨时分,许世友一声令下,义勇队就迅速架起攻城梯,登上城墙。不料,队员经验不足,不小心擦枪走火,惊醒了敌军,拿着武器就向义勇队冲来。此时撤退为时已晚,许世友就亲自爬上城墙,带领大家作战。

我军士气立马大涨,城墙上的敌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抱头鼠窜,武器丢一地,正好给义勇队补充装备,继续拼杀。他们一路打到黄安县的政府大楼,遭遇了敌军布下的机枪火力网。前方一直无法突破,后方又担心敌人来包抄,许世友急中生智,兵分三路,分散敌军火力。

侧面偷袭的两路人马,朝敌军阵地扔出了一颗颗手榴弹,顺利占领了县政府。许世友在黄麻起义中的英勇表现,牵连了他远在老家的母亲,被迫东躲西藏。许世友回家探亲时,发现母亲一脸憔悴地躲在树林中,还神情恍惚,内疚地长跪在母亲面前。

许世友的重情义,不仅感动了母亲,也让许多下属对他死心塌地。

开国元帅许世友将军,先后参加了7次敢死队,曾用一把大刀,连斩36个敌人,砍断14把大刀,被称为“大刀团长”。英勇如他,在解放战争中也碰到了硬骨头,还为此牺牲了他的警卫长,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1948年9月,毛主席指派许世友为济南战役攻城总指挥,攻打莱阳城。这是许世友在解放战争中最艰难的一场战,它打的一个敌团长!由于莱阳城是胶东敌军的心脏,他们的粮食、武器装备全在这里,所以,敌军也派出了非常之人来守城,他就是国民党106团团长胡翼煜。

他胆大心细,有一双巧手,学过木工、铁工、瓦工,还当过蒋介石的侍从。进驻莱阳后,胡翼煜用自己的手艺,打造了一套攻防结合的钢筋水泥工事,号称是“固若金汤”,传统战术很难起效用。

许世友为了找到突破点,让七八支地方部队身着正规军服装,扛着枪炮,白天就在城外进行“武装游行”,做攻城战术训练;夜晚就点燃火把,高喊“踏平莱阳城,活捉胡翼煜”,把城里的敌人搞得人人惶惶,个个提心吊胆。

半个月后,城内守兵都已被折磨得疲惫不堪,许世友觉得时机到了,于是,提出采用“牛刀子战术”攻城:“用尖刀直插城关,切断城内外之敌联系,再扫清外围。我要以四面对进的战法攻城。”只有集中兵力重点突破,才有获胜的机会。

果然,许世友的突然袭击,让胡翼煜的守军节节败退。一夜之间,许世友派出的攻城部队就攻入了城内,胡翼煜率领一千多名士兵,躲进了防御的核心据点城隍庙,继续负隅顽抗。

许世友接连派了两个师的兵力,依然久攻不下,损失惨重。

这时,兵团军委谭震林建议:“换一个部队试试。”这句话点醒了许世友,想起了曾经担任莱阳城守卫的第十三纵37师,比其他部队更熟悉地形,而且师长是有“咬牙干部”之称的高锐。

接到命令后的高锐打了一夜,还是没有拿下城隍庙。次日早上,许世友派十三纵司令员周志坚亲自到现场指挥。周志坚用望远镜观察了一下午,终于被他发现了一个突破口。他提议让敢死队,带上刺刀,作为先锋部队进攻。

参加了7次敢死队的许世友一听,拿上砍刀就想冲上去,被参谋长吴德江拦了下来。思虑再三,许世友决定派自己曾经的警卫员李全有,率领敢死队突击。李全有在炮火的掩护下,成功让红旗在城隍庙的上空飘扬。这次战斗共歼敌1100余人,解放了莱阳城。

但是,为首的胡翼煜眼见即将败北,带着十名亲信,连夜钻进地洞逃走了。虽然丢了莱阳城,但胡翼煜还是被提拔为少将旅长。带领敢死队冲锋的李全有,就没这么幸运了,他在黎明到来前,倒在了枪林弹雨中,牺牲时,妻子已有身孕。

作为跟随许世友时间最长的警卫长,李全有的阵亡让许世友一直耿耿于怀,以至于他在古稀之年见到李全有的儿子时,激动得泪流满面。李全有儿子只说了一句话,就让许世友立即为他安排了工作。

战场上,威风八面的许世友将军,私底下却是铁汉柔情,对身边的人都照顾有加。他在古稀之年,亲自出门迎接自己牺牲的警卫员李全有的儿子。两人相见,许世友将军激动得泪如雨下,忙问其近况。

原来,当年李全有殉国后,许世友的参谋长吴德江被调往李全有的老家任职。许世友千叮咛万嘱咐,让吴德江对李全有的老母、妻儿多加照顾。多年来,吴德江谨记许世友嘱托,无微不至地照顾李全有家人。

十几年后,李全有儿子已长大成人。听闻,吴德江要来探望许世友,就提出想见一见父亲的领导。于是,吴德江就瞒着许世友,带上了他。两人第一次相见,许世友就将李梦生错认成李全有。

经过吴德江解释,才知道原来是李全有的儿子,赶忙安排家宴请他和吴德江留下来吃饭。席间听说李梦生想子承父志,投身军中,去最艰苦的地方工作。于是,许世友就将他安排到后方野战医院的警卫排。

如此重情义的许世友将军,逝世后既没有盛大的悼念仪式,新闻媒体也没有刊登他离世的消息,连他的家人都不能对外透露,这是为什么呢?

一生为国为民,征战沙场的许世友将军,因公务繁忙,与母亲聚少离多,而深感愧疚,就把老人家接到了济南。但是许母习惯了普通平民的生活,对每天有人给她做饭、洗碗,甚至站岗的生活,非常不适应,加上对济南人生地不熟,老人家倍感孤独,于是,向许世友提出回老家生活。

1965年,许世友突然收到母亲病重的消息,无奈工作繁忙,脱不开身,只能让儿子许光将老母亲接到南京治疗,并嘱托儿子悉心照料。等许世友结束工作,赶到医院时,母亲已经先行一步了,许世友连她最后一面都没见到,内心非常悲痛。

既然生前不能尽孝,许世友就想在死后陪伴在母亲身侧。但是,由于当时领导人考虑到土葬铺张浪费且充斥着迷信色彩,所以在全国大力推行火葬。为了贯彻新葬礼制度,毛主席便号召中央领导人起到表率作用。想用土葬陪伴母亲的许世友,只好将自己的想法上报毛主席,而他也得到了毛主席的破格同意。

1958年春节前夕,许世友感到腹部疼痛,到上海华东医院检查后,被告知罹患肝癌,病情非常严重。得知自己时日无多的许世友,让秘书写了一份报告,请求上级可以同意他土葬。这一报告在领导层引起了轰动,有人反对,有人同意,最后,报告传到了邓小平处,只见他在报告上写下了“照此办理,下不为例”八个大字。

但是,为了响应“不浪费土地、不污染环境”的号召,邓小平提出了五不准原则:“不准开追悼会,不准刊登报纸,不准家属子女外传,不准立碑,不准传播丧事。”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因病逝世,享年80岁。

他如愿地被安葬在母亲旁边,许多亲友自发前去祭奠,其中就有王震。王震见到战功赫赫的许世友将军,身后却连墓碑都不能立,非常心疼,就向上级提出了为许世友立碑的请求,才让许世友将军有了墓碑。

自古忠孝两难全,许世友将军一生为国为民,唯独愧对母亲。他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

0 阅读:307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