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西大
有人在本专业学习中愈发坚定所爱
有人徘徊迷茫,有人变道而行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努力向着热爱靠近,成功逐梦
转专业是他们交给自己的答卷
来和“官微菌”一起看看他们的经验和感受吧!
2023级 潘正华
转至文化遗产学院 考古学专业
由于西大的考古学专业不在潘正华的家乡吉林招生,他与向往已久的西大考古擦肩而过。但潘正华并未放弃梦想,而是开始查询转专业的相关信息,为接下来的“追梦”征途做好准备。
考古学作为西大的热门专业,其转入难度不小。潘正华早早便开始筹备,他一边为本专业的课程努力,一边自学考古学基础知识,有时间就尽量去旁听考古课程,课下积极向老师提问。闲暇之余,他会阅读《追迹三代》《求索文明源》《草原霸主》等考古学书籍,观看《何以中国》《不止考古》等纪录片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课余,他还会走进各类大型博物馆与历史遗迹,实地探访文物之美,聆听历史的声音。为了加强自身能力,学习更多文博知识,潘正华经历了三个月的培训,背记了十几万字的稿子,进行了四次考核,终成陕西历史博物馆带薪讲解队的一员,获得一级博物馆实习证明。“讲解的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文物及历史知识,更增强了我的心理素质,充实了我的日常生活,让我能有信念坚持做好每一件事。”
潘正华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做讲解员
除了充实自己的考古学知识外,原专业的课程他也从未懈怠,日复一日的努力终有回响,大一上学期排名第一的成绩为潘正华成功转专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收到转专业成功通知的那天,正值潘正华生日前一天,他说:“这是一份很棒的礼物,为我的十八岁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学习与进步的道路才刚刚铺展开来,考古学作为交叉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更广博的知识面,这也对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谈及未来,他说:“希望永远奔走在自己的热爱里,通过一铲一刷,让一段段历史能够重见天日,通过一字一句,让一处处文明得以赓续传承。上穷碧落下黄泉,愿把青春献给考古!”
2022级 郭凌馨
转至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专业
在正式填报高考志愿前,郭凌馨便已经决定好选择计算机类专业。得知志愿录取结果未能如愿后,她开始从零自学电脑技能和C语言程序设计,广泛搜集信息学习,并且找寻有成功转至软件工程专业经历的学姐学长询问经验,为转专业做准备。
她清醒地意识到,受限于自身的书写痉挛病症,无论是实验操作的精细要求,抑或专业课程对书写的高度依赖,都昭示着化学专业与她并不相契。一直以来对人工智能领域研发的执着追求,加之她与原专业较弱的适配度,更加坚定了她的人生追求。
郭凌馨的专业课学习笔记
转专业成功后,对计算机的浓厚的兴趣和持之以恒的努力迸发出无限潜能,她取得了一系列良好的成果,加权平均分和综合测评分均跻身专业前3%,斩获国家奖学金、省级竞赛4项、校级竞赛3项等诸多荣誉奖项。她在电脑操作熟练度、编程水平和信息检索能力上都有了显著提升,学习心态也愈发沉稳从容。除此之外,她还是班级学习委员,时常帮助同学解疑答惑,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她说:“信息学院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学院教务老师的悉心指导、辅导员老师的关怀与鼓励、专业老师的传道授业,不断激发着我的内生动力,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努力。”
2023级 经典
转至地质学系拔尖班
经典和地质学的缘分来源于西北大学的一纸录取通知书。通知书中附带了一份地质学系的宣传单,他被其中介绍的地质学系强劲的学科实力、拔尖班本硕贯通培养的机制深深吸引。以此为契机,经典开启了转专业的“旅程”。了解转专业的相关要求后,经典在开学不久就开始准备笔试和面试。结合常看的自然、地理相关杂志,他逐步形成了对地质学相关知识的了解。
转专业成功激动的心情还未褪去,经典就要面临新的挑战:地质学系拔尖班刚开始学的部分专业课很难,课程中抽象概念、理论知识、化学原理的融合让他很难把握。对此他培养了自己的学习习惯,课上跟随老师节奏理解知识,课后有问题马上提问或讨论,认真完成作业,看论文、网课拓展知识面。一以贯之的认真让他在大一一年专业素质排名取得第一的成绩,还成功报名了导师的项目,开始参与研究毕力赫金矿中金的超常富集机制。
经典在地质学系(拔尖班)参与韩城实习
得益于地质学系优厚的师资力量,经典在地质学系了解到很多让他钦佩的著名院士、科学家。在一次四校联合的地质讲座中,舒德干院士题为“生命进化史上三大起源里程碑与人类远古由来”的报告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他坚定了对地质的热爱。大一下学期,地质学系拔尖班到韩城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地质实习,烈日炎炎下,经典感悟到了地质的魅力——“来到野外,当书本上的‘知识点’摆在面前的时候,那一瞬间的理解,很让人感动”。
2021级 单蓉
转至新闻传播学院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对于单蓉而言,转专业更多是出于对个人未来的考量。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涵盖知识广博、实操性强、未来发展方向丰富的特点符合她对自己的期待。
转专业过程中,她也有着对结果的担忧和对选择的自我怀疑。面对这些负面情绪,她的做法是“把重心放在要做的事情和解决的问题上,很多问题只有去做才有答案”。准备期间,她借助网课把大部分的基础专业书都通读了一遍,建立起了对学科的认知。
转专业成功后,她如愿感受到了新闻的魅力。“刚开始确实很难,但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在一次次实践中慢慢成长起来。”单蓉说道。通过理论和实践学习,她的写作、采访、摄影、数据分析、策划等一系列新闻技能得到了很大提升。
单蓉的新闻学学习笔记
对于有转专业想法的同学,单蓉提出建议:首先明确好转专业的动因,其次,考虑好自己在该领域的能力到底如何,能否支撑得起最初的热爱,又能否抵御得住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并在转专业前想清楚之后的职业规划。明确这些后,便脚踏实地,付诸努力,遵从本心,持之以恒。
2021级 李子轩
转至物理学院 物理学基地班
高中时,李子轩就对物理情有独钟,还参加过物理竞赛。尽管高考时由于报考政策的限制,他没能顺利进入物理学专业,但他对物理的兴趣只增不减,因此没有过多犹豫,他开始为转专业做准备。
大一时,打听到物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后,李子轩便系统学习了力学和电磁学两门课程,并自学了线性代数。课程并不简单,每当遇到困难,他往往会先自己设法解决,实在想不明白时,便会借助网络资源学习其他人的解题思路。保持思考、探索不同的方向,自身的努力让他对能够转专业有了充足自信。
李子轩的物理学习笔记
然而,转专业后的路也并非一帆风顺的。大二刚转到物理学院时,他不仅要跟上进度,还要补习大一的课程,有时从周一到周五、从早八到晚十都有课。他一边提高听课效率,一边课下一点点补习专业基础知识。李子轩会通过阅读来“自我充能”。除了专业书籍,他还会读诗集,他形容物理学科——“如果说数学是文字的话,那么物理就像是一首诗,它要用更加精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这个世界。”
如今,已经大四的李子轩在张堃老师的指导下找到了方向——量子搜索算法的优化研究,并以此项目参加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国家级立项。未来,他想在感兴趣的方向继续深耕,贡献出一点力量。
2022级 阴佳雨
转至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法学专业
作为一名理想主义者,用知识维护公平正义的法学专业,正好与阴佳雨所渴求的自我获得感十分适配。法学学科中对于公平正义的坚守,展现出的理想主义气质及使命感让她动容不已。大一下学期,想明白了自己真正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后,她下定决心走向法学。
“法学院是转入专业的热门,起初,我一直担心自己不够优秀。”为了提升自己,大一第一学期,在原专业奋斗的同时,阴佳雨还主动阅读了法学相关的专业书籍。第一学期高居专业第一的成绩排名给她带来了不少安定感。填写转专业申请、参与考核后,又是一段充满焦虑的等待——“那几天我天天看学校的教务系统和法学院的官网,反复确认有没有出名单,有没有新的通知。”她回忆道。
成功转入法学后,力争上游的性格,让阴佳雨以“冲击者”的心态去学习。然而法学专业作为体系性较强的学科,对转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程安排很多、压力很大的时候,在复习时难以分辨差异、知识点混淆的时候,阴佳雨也曾经怀疑过“我是不是并不适合法学?”每当自我怀疑时,阴佳雨就会想起和自己一样怀揣对法学的向往转来这里的同学。她说:“眼前的困难注定只是一时的,我不相信有什么过不去的困难,只不过要再坚持一会儿罢了。”
虽然过程煎熬,但阴佳雨从未后悔,迈步未来,阴佳雨希望能始终走在维护公平正义的路上,用微薄的力量去帮助真正需要的人。
2022级 姚于烜
转至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化学(拔尖班)
对于姚于烜而言,转专业是综合各方面因素后“为自己重新选了次专业”。
姚于烜原专业有几门课程是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老师讲授,他便借此机会咨询转专业的问题。因为感到迷茫,他联系了教化学专业课的魏青老师。大二冬天的一个晚上,师生两人坐在太白校区的喷泉边,从原专业、想转入专业的去路,到自己的特长及爱好等聊了两个小时。这次谈话让姚于烜开始思考未来的规划,并坚定了决心。“魏青老师是一个非常有耐心、负责任的老师,除了在专业方面进行指导,她还会在生活方面给我们提供很多帮助。”他说。
姚于烜和魏青老师
刚转入化学系,姚于烜原本担心课程会落后于其他同学,后来却渐渐发现原专业食品的知识和化学的课程有共通性,只是课程“精度”更高。于是,他制定了清晰的学习计划,课前预习,课后归纳,认真做笔记,不懂及时问,每天、每周、每月定期复盘。长此以往,他的精力更加集中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显著提升。
关于转专业,姚于烜说:“如果有转专业想法的话,一定要积极和老师沟通;要明确自身的规划,明确得失,不能为了转专业而转专业。”
直行或转弯都需要勇气
面对心中所向
勇于掌握人生轨道的主动权
无论如何选择,无论走向何方
请相信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