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一点,李妈妈终于忍不住,决定把13岁儿子的手机没收。
她悄悄走进他的房间,想象中的卧谈会成一个“战场”。
儿子愤怒地大喊:“你滚!你怎么不去死啊!”事情从这里开始了……
孩子成瘾的痛苦经历李妈妈的儿子从小时候起成绩一直不错,但上了初中后,面对学习压力,他开始依赖手机。
起初,李妈妈以为严格管理就能控制住他对手机的使用。
她每次都将手机收回来,作业也是全程盯着。
但事实并不像她想的那么简单。
儿子自己偷偷攒钱,从同学那里租借手机,每天玩到深夜。
李妈妈发现后,又气又急,一气之下甩了儿子一巴掌。
这一巴掌不仅没能让儿子回心转意,反而让母子关系更加紧张。
儿子开始对抗,不写作业,在学校也不认真听讲,回家后整天捧着手机不放。
他动不动就摔门、甚至吵架动手。
李妈妈感觉到自己无力应对,家庭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紧张。
手机成瘾的背后原因李妈妈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阅读了大量关于手机成瘾的问题。
这才意识到,手机确实有着“兴奋剂效应”,尤其对青春期的孩子影响巨大。
他们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全,容易对手机产生依赖。
进一步研究,她发现,好胜心强、自尊心低、压力大的孩子更容易沉迷手机。
她仔细回想,发现儿子一直以来都是班上的尖子生,突然进入初中学业难度增加,他越来越喘不过气。
这种压力让他寻求逃避,而手机成了他最佳的“避难所”。
李妈妈承认,自己也有错。
为了提高儿子的成绩,她为他报了不少辅导班,却忽视了他的压力和内心需求。
每当他成绩不理想,自己更多的是批评和指责,而不是陪伴和理解。
这种情况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儿子越来越沉迷手机,成绩越来越差。
成功戒掉网瘾的方法李妈妈明白,想让儿子真正戒掉手机成瘾,不是通过打骂和压制,而是要先取得孩子的信任。
于是,她开始改变策略。
她给儿子买了一部手机,不再限制他的使用,而是关注他在手机上做什么。
她尝试和他一起玩游戏,看他关注的短视频。
刚开始,儿子对她并不理睬,但李妈妈不气馁,反而大声喊着自己输了,希望引起儿子的注意。
慢慢地,儿子会忍不住开始指导她游戏的技巧,母子关系也逐渐缓和起来。
李妈妈明白,有了良好的关系基础,教育才可能有效。
接下来,他们制定了一份使用手机的规则。
不是强行命令,而是通过引导和商量,最终确定周一到周五每天使用一小时,周末则两个小时。
儿子虽然一开始没法严格执行,但李妈妈给他留出时间适应,逐步强化规则,让儿子逐渐接受。
李妈妈发现,孩子玩手机,往往是因为现实生活缺乏其他吸引他们的事物。
她留意到儿子关注了很多骑行博主,便买了两部山地车,和他一起骑行。
儿子从此爱上了骑行,每个周末都会拉着妈妈去骑车。
现实生活的丰富,让儿子对手机的依赖也逐渐减少。
总结李妈妈在管教孩子过程中发现,“管教孩子如果使劲特别大,感觉特别累,孩子也特别痛苦,那么一定是方法错了。”其实只要方法对了,教育孩子就会越来越轻松。
通过信任和陪伴,她成功帮儿子戒掉了手机成瘾。
她的经历告诉我们,面对手机成瘾的孩子,与其强硬禁止,不如取得他们的信任,找到替代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更多满足感。
这样,才能真正地把孩子从手机中“拉”出来。
教育孩子并不是一项立竿见影的任务,而是需要耐心、理解和陪伴。
亲情的纽带,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