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然而实际情形却是大学者,遍布大楼。而且每一座大学的建筑,都鲜明地刻着大学的历史和发展方向。在河南贡院基础上创建的河南大学,也像河南贡院那样,历经荣耀和没落,当我们细究这座百年大学时,还会发现,那起起伏伏几乎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为明德新民诞生于河南贡院
百年前的中国,西方列强武力叩开国门,中国人在外敌欺侮中求新求变。在迷雾遮掩的前路中的重要一变,当属以近代科技教育为主的新式学校——大学。官办、教会办、私立、自立……皆属于“新学堂”,虽然其创办的背景与意图却千差万别,但无一例外皆为上下求索,醒民救国。
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河南都督张镇芳支持以林伯襄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在开封清代贡院旧址上创办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这是河南大学建校的开端。当时全国创办此类学校的仅有三所,余二为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今清华大学)、上海南洋公学(今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前身),旨在为国家选派留学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至于河南贡院,本是清顺治十六年在明代周王府旧址上修建的会试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前身是后周和北宋的国子监所在地。后来成为中原地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拥有号舍11866间。在这里考中“举人”的读书人,就有了做官的资格。从北宋到清末废除科举,这里为国家贡献出无数人才,清代三品以上官员中,有相当部分都来自这个考场。1903-1904年清朝的全国会试也曾在这里举行,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在这里划上了句号。
1922年后河南省府以契税为教育专款,让河南大学的教育经费实现了独立。不过此时河南大学还顶着“中州大学”的名字,所开设的也只有文、理两科。之后到1927年又改名“河南省立中山大学”,增设了法科、农科和医科,并逐渐发展成五大学院。1930年正式易名为河南大学。
不过到了1942年,省立河南大学改为国立河南大学,又名国立第五中山大学,与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并称为五大国立中山大学。此时的河南大学发展达到高峰,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6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学术实力雄厚。即便在此期间,河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在1934年并入天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河南大学畜牧系与西北农专、西北联大农学院在1938年共同组建国立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
伤筋动骨的第一次“拆分”
但随着1944年日寇发动豫湘桂战役全面进攻河南,豫中豫西相继沦陷,河南大学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好不容易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顺利回迁开封办学,合并黄河流域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成立了水利工程系,回了一口血,却再次面对解放战争。此时河南大学走到了一个丁字路口,面临着第一次选择。
但这次选择带来了河南大学的第一次“拆分”。1948年开封战役胜利,国府教育部下达了将河南大学迁校至苏州吴县(今苏州吴中区)的命令。时任河大校长姚从吾决定遵从,遂带领河大部分师生南下苏州,而以嵇文甫、王毅斋、李俊甫等人为代表的师生不愿南下,便奔赴平原局驻地平顶山宝丰县联系我党。河大剩余师生便在邓小平、陈毅的支持下筹建中原大学,以范文澜任校长,后回到开封原校址办学。
但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为了支援中南地区文教事业,1949年中原大学的大部师生随军南迁到武汉办学。1951年中南军政委将中原大学的教育学院、文艺学院与武汉私立华中大学合并,改称公立华中大学,任命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长、中原大学校长潘梓年为新校校长,这便是今日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余下的中原大学财经学院和政治学院,后发展成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此时南下苏州的河大师生只有300多人去了台湾,后发展成今日的台湾静宜大学,余下1200余名师生在解放后由河南省府接回,并与中原大学留在开封办学的医学院、教育系师训班500余人和河南行政学院400多人合并,组建了新的河南大学,由省府主席吴芝圃任校长,设文教学院、农学院、医学院、行政学院。由此河南大学“一分为四”,经历了第一次伤筋动骨。
体无完肤的第二次“拆分”
1952年全国高等院系调整,堪称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分水岭。全国旧有高等学校经过这次全盘调整,民国时期效仿英美式构建的高校体系最终改造成效仿苏联式的高校体系。院系调整后,全国高校数量由1952年之前的211所下降到1953年的183所。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占比猛降,着重培养专业人才的工科类院校剧增,以适应新中国开展工业化建设需求。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正是由此发端。
在这次院系大调整中,全国理、工科教授有四分之三被调离本校,私立大学、教会大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比如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沪江大学、东吴大学、大同大学、同德医学院、私立南通大学、中华工商专科学校等全国所有私立高校在院系调整中被裁撤,分别并入其他公立高校。同时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在高校中的占比从1949年的23.9%,跌至10.9%,到1986年更是跌至4.3%。
一大批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被改为工科院校,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地位,比如被称为“五大母校”的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除了浙江大学被改造成多科性工业大学外,其它四所均被改造成苏联式的文理科大学。特别是南京大学,解放初期曾有文、法、理、工、农、医、师范等8个学院共42个系科,学科设置之全、学校规模之大名列亚洲第一、世界大学前五十。
经过院系调整后,衍生出了19所大学,其中拆分出去的12所院校都成了211重点高校,但自身仅保留了文、理学院面的13个系。好在拆分后的南京大学合并了金陵大学,这是一所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由美国基督教会在南京创办的教会大学,同美国康奈尔大学为姊妹大学,是当时中国最好的教会大学,拥有唯一的A类,持有金陵大学学位的毕业生有资格直接进入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
金陵大学有文理农三院,英语文学和中国文化研究成就卓著,闻名世界,其农林学科更堪称中国先驱。其他方面如开创中国电影教育、首开中国医科七年制教育和博士教育等。所以南京大学基本也算是“有出有进”,这也是南京大学在经历如此惨烈拆分后依然能够成为“985工程”重点高校的最大底气。
相比之下,河南大学的拆分程度完全不输“五大母校”,甚至有过之无不及。由于当时按大区划分,河南属于中南区,而中南区军政委员会所在地是武汉,次中心是广州,河南就成了向湖北等其他省贡献教育资源的省份。具体如下:
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为河南农学院(1984年改名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大学医学院独立为河南医学院(1984年改名为河南医科大学,2000年合并组建郑州大学);
河南大学行政学院独立为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2010年组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大学理工科另迁新乡,成立河南师范学院二院(1985年改名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大学水利系组建武汉水利学院(后并入武汉大学);
河南大学财经系并入中南财经学院(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大学植物病虫害系并入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
河南大学畜牧兽医系并入江西农学院(今江西农业大学);
河南大学土木系和数理系数学专业并入湖南大学;
可谓“一分为十”,唯一接收的只有湖南大学地理系一部分。调整后的河南大学,仅保留文、法两学院,不止伤筋动骨,甚至还丢了校名,被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河南再也没有高级别的综合性大学。更要命的是河南师范学院还分拆为开封和新乡两地办学,分称一院、二院,后来在开封的河南师范学院一院改称开封师范学院,二院则称新乡师范学院(今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之名隐入尘烟。
锅底法则,否极泰来
1978年开封师院创办的信阳分院独立为信阳师范学院。这一年,河南大学的“没落”达到了极限。但“锅底法则”告诉我们:当你处在“锅底”时,只要你肯努力,无论往哪个方向爬,都是向上的。所以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时,1979年开封师院不但增设了教育系,而且改回了河南师范大学的名字,最终在1984年恢复了河南大学校名,并增设了生物、化工、经济、管理、土木工程、计算机等系。
然后好消息接踵而至,2000年河南大学合并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组建新的河南大学;2008年河南大学正式进入省部共建大学行列;2010年河南大学郑州龙子湖校区启动建设;2017河南大学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021年河南大学龙子湖校区启用,占地2042亩,计划进驻河南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商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国际学院等,计划招生11000人...。
目前河南大学设有36个学院,开设了102个本科专业,拥有4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2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39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涵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农、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这所百年名校正在一步步重拾往日辉煌。
1915年,留学美国的胡适在日记中写道:“国无海军,不足耻也;国无陆军,不足耻也;国无大学……乃可耻尔……”。大学对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作用,胡适并未言过其实。城市和大学,是彼此的荣耀和历史的见证者。河南大学在原省会开封和现省会郑州两地办学,似乎也在印证百年名校的不甘和蜕变。
在此祝愿河南大学走过荆棘,从此与最前沿的科技与最重点的学科走在一起,变成了一所不言自傲的“双一流”重点高校,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上期回顾:九段线:中国的南海国界线,先人留下的一手好牌后辈不可打得稀烂
备注:本文是《华北山河四省》合集的第9章,仅为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转发。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