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000万买铜,这人疯了吧!
2002年,铜价创历史新高,从3万一吨涨到了8万一吨。
当时所有人都紧急抛售,打算大赚一笔,唯独浙江有一个名叫朱炳仁的男子反其道而行之。
他砸锅卖铁,抛售名下所有产业,连房产都抵押了,凑了1000万,生生屯了125吨铜。
就在大家以为他是疯狂囤铜来炒高价格时,他却把这些铜免费展出,完全没有赚钱的意思。
花1000万屯了125吨铜就为了给别人看?这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

朱炳仁买下这些铜可不是为了炒作赚钱,而是为了建造一座全铜打造的房子!里里外外,从地板到天花板,全部都是铜。
这个想法一出来,立刻引来了一片质疑声。
"这怎么可能?"
"太疯狂了!"
"这得花多少钱啊?"
面对这些质疑,朱炳仁却坚定地说:"我就是要让大家看看,铜能有多美。"
说干就干,朱炳仁开始了他的"铜屋"计划。

他带领团队日以继夜地工作,设计、制作、安装,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
终于,在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努力之后,这座梦寐以求的"铜屋"终于建成了。
当阳光洒在这座全铜打造的房子上时,整个西湖边都被映照得金光闪闪。
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铜还可以这么美!
这座"铜屋"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朱炳仁对铜艺术的热爱和执着的见证。

"铜屋"建成了,如果是普通人,肯定会想着怎么把投资收回来。
毕竟花了这么多钱,总得赚回来吧?
但朱炳仁却又一次出人意料,他宣布:这座"铜屋"将免费对外开放!花了1000多万建造的"铜屋",就这么白白让人参观。
就这样,"铜屋"成了杭州的一个新景点。
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来参观,人们在这里惊叹,在这里感慨,更在这里领略到了铜艺术的魅力。

看到游客们脸上洋溢的惊喜和赞叹,朱炳仁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对他而言,能够让更多人欣赏到铜艺术的美,远比赚取多少金钱更有意义。
但朱炳仁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开始尝试将铜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邀请各路艺术家来"铜屋"参观,一起探讨如何将铜艺术推向新的高度。
渐渐地,"铜屋"不仅成了一个旅游景点,更成了一个艺术交流的平台,各种新奇的想法在这里碰撞,各种创新的作品在这里诞生。

要说这个朱炳仁的来头,还真不小,他不是什么暴发户,更不是一夜暴富的投机分子,他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制铜世家的传人。
在1875年,也就是清朝末年,朱炳仁的先祖开设了一家名为"朱府义大铜铺"的店铺。
这家铜铺很快就声名鹊起,到了朱炳仁祖父那一代,朱府铜艺已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品牌,甚至在外省开设了分号。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变数。
随着连年的战乱,铜成为了稀缺的战略物资,市面上再也买不到铜料。
朱炳仁的父亲不得不改行,转而经营丝绸和书画,曾经辉煌一时的朱府铜艺就这样沉寂了下来。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给了朱家人重拾祖业的希望,朱炳仁和父亲决定尝试恢复朱府铜艺的经营。
然而,他们很快就发现,时过境迁,一切都已经不同了。
虽然有祖上的传承,但工艺技术和市场需求与几十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此时的朱炳仁已经四十岁了,对于制铜的记忆大多停留在童年时期,耳边回响的只有铜铺里叮叮当当的敲打声。
面对这样的困境,很多人可能会选择放弃,但朱炳仁却坚持了下来。
朱炳仁从最基础的技艺开始学起,常常为了掌握一个小小的技巧而反复练习数百次。

为了研究一种特殊的铜器表面处理技术,他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直到双手起满了水泡。
"我是非常喜欢新的东西的,包括我现在七十几岁了还在学,"朱炳仁常常这样说,他的这种学习精神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有一次,朱炳仁在参观一个现代艺术展时,被一幅色彩斑斓的抽象画所吸引。
这让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什么不能将这种丰富的色彩运用到铜器上呢?于是,他带领团队开始了一系列的实验。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调整,他们终于成功地在铜器表面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效果。
很快,他就接到了一个重要的邀约:为雷峰塔披上一件铜衣。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
朱炳仁带着他的团队,日以继夜地工作,终于打造出了一件闪闪发光的铜衣。
当这件铜衣披在雷峰塔上时,整个杭州都为之惊叹。

2006年那会儿,朱炳仁刚完成雷锋塔的活儿,就接了常州天宁宝塔的项目,眼看着工程快完工了,谁知道塔底下突然着了火。
朱炳仁赶到现场时,看到的就是一片狼藉,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不过,就在他蹲下来查看情况的时候,突然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
那些自由流淌后凝固的铜,呈现出他从未见过的形态和肌理,与在模具中成型的工艺相比,这些意外产生的形态有着别样的生命力和美感。
就在那一刻,朱炳仁脑子里灵光一闪:"要是能把这种效果用在艺术创作上,那不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铜艺吗?"想到这儿,他立马兴奋起来,恨不得马上回工作室开始实验。

回到工作室后,朱炳仁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尝试,他想方设法控制铜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希望能创造出独特的形态。
这过程可不轻松,有次实验的时候,一滴滚烫的铜液溅到他手上,疼得他直咧嘴,还留下了一道疤。
不过朱炳仁并没被这些困难吓倒,反而更加干劲十足。
经过好几个月的摸索,朱炳仁总算是掌握了点门道,他兴冲冲地做出了第一件熔铜作品,是幅抽象画。
那流动的线条和特别的质感,看得人直愣神,后来这幅画在一个展览上亮相,可把观众们惊着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没想到铜还能这么玩儿,真是开了眼界了!”

2009年,朱炳仁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人们开始称呼他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
朱炳仁的成功,也带动了整个铜艺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这门古老的手艺,有的甚至决定投身其中。
看到这一幕,朱炳仁欣慰极了。

他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人爱上铜艺术,让这门古老的手艺能够代代相传。"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朱炳仁开始四处奔波,举办讲座,传授技艺,他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基金会,资助有志于学习铜艺的年轻人。
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朱炳仁那个看似疯狂的决定——在铜价最高的时候,买下125吨铜。
回首往事,朱炳仁常常感慨:"当时要是没有那个勇气和决心,可能就没有今天的一切了。"
正是这份勇气和决心,让一个普通人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也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来源:
百度百科:朱炳仁
央视网:《朱炳仁:传统技艺融入新元素,青铜也需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