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财富难闯荡,鹰无劲风不翱翔。”
这年头要是没有物质基础谈何理想,想闯荡一番的前提也得是手里有钱,可要想发财,总不能畏手畏脚,墨守成规。
纵观那些商海沉浮的富豪大腕,哪个不是抓住了机会才有今天,或是贵人相助,或是时代机遇,而博汇化工的创始人金碧华,显然是后者。

这家靠政策红利高速发展的上市公司,短短数年就爬到了顶峰,然而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出现180度掉头“向下俯冲”的局面,2020年才在创业板上市,仅仅3年后就被欠了4.8亿税款,甚至一度走到了全面停产的境地。
你以为这家公司看似要完蛋,金碧华会亏?错!只因公司陷入困境之际,金碧华带着老婆夏亚萍果断离场,卖掉手中股份,将"烫手山芋"交给了国资接盘,夫妻二人则带着2.6亿巨款全身而退。

回溯博汇股份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崛起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2005年,正值国家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石油行业之际,金碧华和合伙人投资设立了宁波博汇化工,踏上了化工行业的征程。
这对于此前主要经营学生文具的金碧华来说,当时的人觉得金碧华的这个决定是一场豪赌,但正如我们开头所说,手里有钱就是有底气,才会敢打敢拼,事实证明,金碧华的选择完美掐准了时代脉搏。

金碧华所创立的“博汇化工”主营业务就是特殊用途油料开发企业,简单说就是生产工业生产中需要用到的一些特种油料,自然其主要利润源于向有生产需求的公司售卖产品。
2011年,国家推出了针对燃料油深加工企业的消费税退税政策,这无疑给博汇股份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简单来说,就是将原本企业生产消耗燃油的燃油税取消,并且由地方政府将相应的消费税退还给企业。

根据当时的物价换算,相当于是把全国需要用到油料生产的企业成本降低了大约15%,而正是这项政策为博汇股份带来了可观的利润空间。
借助这股东风博汇股份一路高歌猛进,从最初年营业额仅几亿的小型化工厂,发展成为年营业额29亿的行业龙头企业,2020年公司成功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挂牌上市,看起来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正所谓时也命也,随着时代变化,政策再次迎来转向,2023年国家重新恢复了对油料深加工企业征收消费税,可想而知,政策的变化必然对博汇股份造成巨大冲击。
公司股东迅速召开紧急会议,试图寻找应对之策,他们发现了一个看似可行的办法:将主营产品从重芳烃类升级为重芳烃类衍生品,希望能继续享受消费税退税政策。

然而,这种投机取巧之举并未获财税部门认可,2024年3月,博汇股份收到税务通知书,显示需补缴近5亿元消费税,这无疑是沉重一击,直接扰乱了公司的经营节奏。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金碧华夫妇开启了一系列自救举措,他们先是采用减薪、裁员等常规手段,试图削减运营成本,可这些措施收效甚微,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由于这笔巨额税款带来的冲击,2023年博汇股份亏损2亿元;2024年预计亏损额度将进一步扩大到2.3-4.1亿元,曾经依靠消费税退税政策获得高额利润的商业模式,在政策变化后彻底崩塌。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金碧华夫妇开启了一系列自救举措,他们先是采用降薪、剪员等常规手段,试图削减运营成本,可这些举措收效甚微,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024年6月,博汇股份做出了一个令市场震惊的决定:全面停产,这不是普通的临时停工,而是公司所有在产生产线的全面停摆,这一决定意味着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被切断,资金链面临断裂的风险。
博汇化工给出的理由是,如果按照国家新规的政策交税,也就意味着每吨产品需要多交2000多的税款,对于年产能近百万吨的博汇股份来说,这笔额外的税负足以吞噬掉全部利润,甚至可能导致亏损。

眼看无力回天,想要保本,金碧华夫妇就剩最后一招了——套现跑路,2024年11月,夫妻二人先是尝试转让5.24%的股权试试水, 熟悉了如何操作之后,最终他们将目标定在了国资身上,最终通过多方斡旋,他们找到了无锡国资作为“接盘侠”。
根据协议,金碧华夫妇先向无锡国资转让13%的股权,套现2.6亿元,随后他们无条件放弃了剩余股权的表决权,并同意公司向无锡国资定向增发股份,使其持股比例达到33%,从而成为新的实际控制人。

这一系列操作,让金碧华夫妇不仅实现了快速套现,还成功将公司的控制权和未来发展的压力转移给了国资,对于一个面临巨大经营困境的公司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明智之举。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国资为何愿意接手这样一个看似"烂摊子"的企业?事实上,对无锡国资而言,这次收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虽然博汇股份目前面临困境,但其核心资产和技术实力仍在,只要能够度过难关,未来的发展空间依然广阔。

对于博汇股份的员工和小股东来说,这次交易或许是一个转机,有了国资的强势入局,公司有望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和政策优势,从而重新找到发展方向,摆脱对单一政策的依赖。
回顾博汇股份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典型的"政策红利"案例,公司的崛起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但过度依赖政策也埋下了隐患,当政策风向突变时,公司迅速陷入困境,这警示我们:企业发展不能过度依赖外部环境,而应该着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金碧华夫妇的果断离场,也引发了人们对企业家精神的思考,有人认为他们是"断臂求生",及时止损;也有人质疑他们缺乏责任感,在公司困难时选择抽身而退,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决定为公司开辟了一条新的出路,也为自己实现了财富的快速变现。

商海中机遇和风险往往并存,抓住机遇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懂得在适当的时机该进则进,该退则退。
最后,我们不禁要问: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里,企业家们该如何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如何在政策变化中保持企业的稳定性?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财联社:终止与宁波经开区22.8亿元合作项目后 博汇股份转投无锡国资怀抱 | 速读公告

财中社:博汇股份拟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 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2.35亿元至4.11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博汇股份:拟向特定对象增发募资不超过约4.17亿元

还不错,虽然看上了,但还是给了2.6亿
说明这家企业在未来还是能够赚到钱的。但是不让你个人赚到。
拿钱走人对大家都好。
民企就这样被变成国企
用现税法追缴以前的税,换谁也受不了
至少从文章表述,没看到这个老板有什么违法的行为
被动套现
双赢,一个吃了不该吃的能带着2.6亿上岸已经赢麻了,一个用小钱收回大公司也赢麻了
国资跟基金经理一样对高位接盘轻车熟路[呲牙笑],虽然是亏本的下场,但却造就了一大批的巨富
是被逼走了。不是把麻烦留下了。搞清楚。
不跑路还能干嘛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个人觉得如果能查到他有违法行为,就直接抓起来,如果没有就不要指责人家,不要拿责任绑架人家,难道非要让人家亏几个亿离场才算是有责任?他办的是大企业,说小了就像开个小店,谁规定老板本要贴本转让的?
识实务者为俊杰
无耻之尤
一句话就得拱手送出整个公司[抠鼻]
为什么不是国资通过税收逼迫企业主出让企业呢?
偷税漏税为什么不用坐牢?
亏的就是散户,国资买了交税就交税,反正都是国家的。
企业的弱势地位
万科为什么不咬
鲁能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最终买单的还是韭菜
为什么不直接抓起来?
吸國家的血,斷血,一天也活不下去!
说到底,国资想接手,只不过手段更高明,不显山不显水,让你自已知难而退,这才是目的!
废物
总想上市捞快钱
这是被迫离场
民族资本家?在人家眼里就是块肉
难怪龙国没有百年民企的,也难怪胖东来不全国开分店的,民企做大做强了,只要被人看上,就难搞咯
一个偷税漏税的企业,还那么多人给洗。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支持重罚
号称最好民企营商环境的浙江宁波,做这种事,哈哈
逃税不是抓起来然后无期的吗,还能拿钱走人,那股民怎么办,谁来赔
说白了就是靠偷逃税款低价竞争,没空子就干不下去!
看着国资不用交税,个人要交几个亿
想起了去年江苏的一个企业,号称税务工作人员翻遍了书本都要找到一个能治这个企业的罪名
明罢的国有化!
想搞谁谁就不好混!然后低价收购垄断垄断垄断还是垄断
三年后,国企又变私企,再三年后老板又携五亿巨款跑路海外..........
甩手不干了。
没贵人相助是发不了财旳,挣一个亿就九千九百万是贵人的。
国资进入了,税率执行原规定,不需要补税,利润又回来了
别人一吨交两千多的税卖七千多,他不交税卖四千多。两者如何竞争
撑死胆大的
还行吧![得瑟]不赚钱就走,没有继续亏损害人。[得瑟]
下一步是去欧美哪个国家好呢?还是欧美国家的盟友日本,韩国,新加坡?反正不会在本国养老,还有俄罗斯!
离开是你明智的选择
这得返多少钱?
又是浙江企业
二个多亿控股一家几十亿的上市公司牛逼
我想知道这5亿的税到底交没交?
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