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CBA季后赛1/4决赛G3生死战中,广厦男篮以83-85惜败青岛,大比分1-2落后。这场看似胶着的对决,实则是广厦在球员表现、战术执行与防守体系上的全面溃败。从外援布朗的低效输出,到核心孙铭徽的慢热开局,再到教练组的临场应变迟缓,广厦的失利,是一堂“如何输掉关键战”的教科书级案例。

一、外援与核心的“集体哑火”
布朗的29投8中、三分16投4中,25分的得分背后是刺眼的21次打铁。上半场12投2中仅得7分,末节关键回合强投三分被封盖——这位被寄予厚望的外援,用29次出手换来的却是球队首节仅得12分的尴尬。而孙铭徽的慢热,更是让广厦陷入“开局即挖坑”的困境——上半场4投0中,下半场虽狂揽15分,却已无力回天。
内线支柱胡金秋同样令人失望。10投5中11分8篮板的数据看似中规中矩,但在球队需要他“硬解”时,却多次错失篮下机会,让青岛内线防守压力骤减。当核心球员集体失灵,广厦的进攻体系便如无头苍蝇般乱撞。

二、战术调整的“致命迟缓”
广厦的溃败,始于战术执行的混乱。开局面对青岛的压迫式防守,球队毫无破解之策,第一节三分线外11中1的惨淡命中率,暴露了进攻端的无序。而下半场12-0的反超高潮后,主教练王博的“按兵不动”,更成为转折点——青岛果断换上韦瑟斯庞单打,瞬间扭转局势,而广厦的轮换调整与关键球战术却姗姗来迟。
最后一攻的布置,堪称“战术灾难”。布朗强投三分被封盖,暴露了教练组对球员纪律性的失控。若提前设计挡拆配合或内线空切,或许结局将截然不同。

三、防守体系的“全面崩塌”
广厦的防守,堪称“漏洞百出”。青岛队多次轻松突破内线得分,甚至出现米奇快攻单臂劈扣的尴尬场面。教练组紧急叫停后,调整效果仍微乎其微——青岛全场内线得分高达48分,而广厦仅得34分,禁区攻防的失衡,成为压垮球队的最后一根稻草。
防守端的松散,与球员体能透支、战术执行混乱不无关系。但更深层的原因,是教练组对青岛进攻特点的预判不足。当青岛连续利用挡拆和空切撕开防线时,广厦的防守策略始终未能有效限制。

广厦的失利,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球队在高压下的短板。若想在未来走得更远,他们需要重新审视外援选择、核心培养与战术设计——毕竟,季后赛的舞台,容不得半点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