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居注》的历史,正经人不写日记,皇帝会写么?

悠然修 2024-03-17 09:49:54

《起居注》是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不少人觉得史官会寸步不离皇帝,详细记录其一言一行,特别是后宫私密。那么真实的历史中,各朝的皇帝们是不是真的去“写”这么八卦劲爆的日记呢?

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 … 五饮,上水、浆、酒、醴、酏。卒食,玄端而居。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御瞽几声之上下 ……

《礼记·玉藻》

周灭商后,礼乐替代了占卜,遇事问神变成了依礼行事,也意味着帝王代替“神”成为至高主宰。因此就产生了详细记录帝王在各类礼乐活动(主要是祭祀)中言行的需求,以便天下诸侯学习、参照。

所以《起居注》的源起就不是事无巨细得记录帝王言行,更不是把帝王的“私密八卦”成文并传于后人。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记史理念的成熟,对帝王言行的记录才开始从礼乐活动向其理政活动方面扩展。两汉时期,开始将相关档案、记录独立成文,即《汉著记》。到东汉后期,“起居注”这个词才正式出现于历史中。

《起居注》发展这么缓慢,主要原因是西周之后,帝王们普遍不重视这个东西。

首先,随着“礼崩乐坏”以及“凭拳头讲道理”,礼乐规范对王朝、社会的约束力越来越弱。相应的君王相关活动的教化作用也日趋于无,坚持相关记录的动力自然就不足了。

其次,古代帝王基本都是轻易不见臣下并且不向臣下直接表露观点。

主要目的是通过难以被亲近和琢磨,营造神秘感,进而去增强皇权的威仪。即便是到了明清时期,除了仪式感十足的朝会,很多大臣包括内阁大学士,几年见不着皇帝都是很普遍的现象。

而记录皇帝言行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这种神秘感,所以帝王普遍不热心或者抵制这个。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因为皇权开始式微了。

“流水的皇帝,铁打的门阀”让皇帝们不再高高在上,也不在神秘。为了维护皇权,皇帝们不得不在各个方面为自己找补。所以之前不被重视的《起居注》,又被皇帝们拿出来榨取价值。通过将自己的言行成典,来彰显和强调自己的地位。

这一时期《起居注》的重视度被提高,先是指定固定官职长期修撰(著作郎兼修),后又设置起居令史专职修撰,并最终在孝文帝手中正式形成了完善的起居注制度。

由“目的”就可以想到其内容,不会录入什么“后宫秘事”,给臣民做八卦谈资。只是记录皇帝在祭祀、孝道、国政方面的“高大光辉”。

由上可知,有文字记载的三四千年里,前一千五百年,帝王们并不像一些朋友想象的那样,老老实实“写日记”。

首位“丰富”《起居注》内容并把它搞出名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但李世民重视《起居注》的原因,是他弑兄逼父且篡位。为了解释自己十恶不赦的罪行,他帮他的父皇重新整理并修改了“日记”(也改了他本人的)。

李世民这一搞把刚被“抬”起来的《起居注》又给打压下去,后世皇帝们又纷纷不待见《起居注》了。

两宋时期,虽然仍是专职专撰各任皇帝的《起居注》,但记录成文后需先交由皇帝“斧正”,然后才能送入国史馆存档。而且新皇登基后,再把先帝的《起居注》检查修正一遍也成了惯例。

这种情况下,后宫秘闻、皇帝私事怎么可能被留文存档呢?到了明朝连修不修《起居注》都成了问题。

《明史·职官志》记录了朱元璋在这个问题上的犹豫。至正二十四年,还没当皇帝的朱元璋,开始以皇帝的标准要求自己,修录自己的《起居注》,洪武九年废止。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又下旨继续修录,但当年末又废止。此后明太祖就再未公开表露修录《起居注》的意愿了 ……

他的后任们也都依从祖制,未再提《起居注》的事项。直到弘治十七年九月,明孝宗才在官员的反复劝说下,下旨“复置起居注”。但其后的武宗、世宗、穆宗并未继续延续起居注制度。

万历三年,内阁题准,仿国初起居注官遗意。令日讲官,日轮一员专记注起居,录圣谕诏敕册文等项 ……

《明会典·二百六十四卷》

直到万历朝,当政的张居正趁着皇帝年幼无法阻止重启了“起居注”。不过也专门指出记录内容为“录圣谕诏敕册文等项”。如果真的连皇帝如何与宫女行榻席之娱都记录的话,亲政后能抄张居正家的神宗,不可能让《起居注》继续记录下去。

万历驾崩后,其后的光宗、熹宗、崇祯又不约而同的不再提起居注这事儿了。原因很简单,谁都不想将自己的私密、黑料成文并流传下去,所以皇帝们对起居注的态度是能没有就没有。

清朝自康熙朝开始正式记录《起居注》,但各位皇帝都会自省自查,后嗣皇帝也会替先帝做二次检查。除此之外清朝的起居注一样大幅度圈限了范围,主要记录皇帝孝行(如给先帝后妃请安)、祭祀、各类正式觐见以及对外发布的圣旨、谕令等。

至于宫闱之事,那是写不进去的,毕竟“正经人谁写日记啊”。

附:《实录》和《起居注》的区别其实很大,《实录》是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录某一任皇帝统治时期的史实。由于《实录》的视角源于朝廷,又侧重朝政、国策,所以当朝的皇帝出镜率很高,让一些朋友误以为《实录》是皇帝的个人日传记。

1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