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你来做,大权我来握,宇文护如何一步一步掌控北周政权的?

历史超有料 2025-04-24 17:28:19

(北周权臣 宇文护)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西行巡视,当走到牵屯山(今宁夏固原市西北的六盘山北段山区,向北延伸至中卫市境的黄河南岸)的时候突患疾病,可能是自己感觉到大限将至,于是派人赶紧将侄子宇文护叫了过来,想要交代一些事项。

宇文护紧赶慢赶,终于在泾州(今甘肃泾川北)见到了宇文泰,而此时的宇文泰已经病入膏肓,危及生命了。

宇文泰在床榻上忧心忡忡的对宇文护说:“我如今已经危在旦夕,恐怕不久于人世。但是我的儿子们都还年幼,此时外敌、内忧尚未平定,以后的国家政权我都托付给你,希望你勉力从事,完成我的志愿。”

宇文护泪流满面的听着叔叔宇文泰的叮嘱。当北巡队伍走到云阳(今陕西省泾阳县)的时候,宇文泰去世。

《周书·卷十一·列传第三》:初行六官,拜小司空。太祖西巡至牵屯山,遇疾,驰驿召护。护至泾州见太祖,而太祖疾已绵笃。谓护曰:“吾形容若此,必是不济。诸子幼小,寇贼未宁。天下之事,属之于汝。宜勉力以成吾志。”护涕泣奉命。行至云阳而太祖崩。

宇文泰死后,西魏恭帝拓跋廓封宇文泰的嫡长子宇文觉为太师、大冢宰、袭封安定公,继承了他父亲宇文泰生前的职务和爵位。不久,又加封宇文觉为周公,由堂兄中山公宇文护辅佐。

说起这宇文护,他除了是宇文泰的侄子之外,还是宇文泰改革之后的十二将军之一,曾经跟着宇文泰东征西讨,在西魏攻打江陵的时候,隶属于谨麾下,曾受于谨之命率领轻装骑兵为先锋,日夜兼程,进攻南梁边境城镇并逐一占领,还活捉了南梁巡逻侦察的骑兵队,兵锋一直进逼到江陵城下。

之后宇文护又派两千骑兵切断长江渡口,征集船只以待后援。西魏大军开到之后,包围了江陵,并将其攻占,宇文护在此战中为攻占江陵立下了不小的战功。

现在宇文泰死了,朝廷让宇文觉继承了宇文泰的所有爵位和地位,但是宇文觉太年轻,所有军国大事由宇文护辅佐。宇文泰死后,这西魏的军政大权还是由宇文家族把持。

这个时候,几个曾经和宇文泰一起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老兄弟们开始发难了。他们发难不是因为宇文泰的地位被宇文觉继承,因为宇文觉还不被他们放到眼里,而是不满宇文护借着辅佐宇文觉的名义专政东魏大权。

(最牛老丈人 独孤信)

其实这种事放到自己身上就更加好理解了,你宇文泰死了,剩下的柱国大将军中还有赵贵、独孤信、于谨、侯莫陈崇等人。

宇文泰活着的时候,靠着自己的能力带领大家打胜仗,享受荣华富贵,大家对宇文泰自然是服气的。

可是你宇文护算哪根葱,资历以及战功样样不如这些老人,凭什么要你来辅佐宇文觉啊。

要知道,辅佐宇文觉只是一个由头,实际上是宇文护已经爬到了这些老人的头上,这些老柱国大将军们以后见了宇文护还要行礼,凭啥啊。

尤其是赵贵和独孤信这两个柱国将军最不满意。

宇文毓是宇文泰的庶长子,去了独孤信的长女为妻,但是宇文觉作为嫡长子继承宇文泰一切的时候,这宇文毓自然而然的就和世子之位擦肩而过,作为老丈人的独孤信自然心里是有点不满的。

而赵贵则是有点倚老卖老,赵贵自认为自己是元勋重臣,并且战功赫赫,凭啥要听宇文护的呢?

《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初,贵与独孤信等皆与太祖等夷。及孝闵帝即位,晋公护摄政,贵自以元勋佐命,每怀怏怏,有不平之色。

对于那些大佬们的不满,刚刚承袭父亲职务爵位的宇文觉和刚刚晋升为柱国大将军的宇文护心里也都明白。因此走完朝廷那些流程之后,兄弟俩连长安都不敢多待,跑到宇文护的老巢同州去了,俩人在同州遥控朝廷。

这一走,长安那边更是炸锅了,宇文觉还好说,毕竟人家是宇文泰的嫡子,还是指定的继承人。可宇文护就变成了大佬们吐糟的靶子,以赵贵为首的这些人整天没完没了的吵,反对宇文护执政。

宇文护的心里也非常郁闷,那些老勋贵们确实说的也有道理,宇文护整晚整晚的睡不着急,着急想着怎么样来扭转这个局面?

这时候,宇文护想到了一个人,就是自己的老上司,也是位列八柱国的名将于谨。

宇文护想要请求于谨的帮助,于谨资历老,威望很高,如果有他帮忙的话,事情自然就有指望。

当宇文护找到于谨的时候,于谨对于宇文护要求自己帮助其稳定局势的要求欣然答应。并且于谨对宇文护说:“我之前一直蒙受丞相(宇文泰)的特别关怀,他对我的恩情就像骨肉至亲一样深。今天你既然找到我帮忙,那我也一定会以死相争。如果面对其它几个柱国大将军时,在确定国策的时候,我提议由你辅佐国政的时候,你一定不要辞让。”

(柱国大将军 于谨)

说起当年八柱国的成分,宇文泰、赵贵、李虎、侯莫陈崇、于谨这些人当初都是贺拔岳的嫡系,其中于谨又是宇文泰的嫡系。元欣是西魏皇族代表,独孤信是贺拔胜的人。

这些人当中元欣是个吉祥物,李虎是贺拔岳的死忠粉,贺拔岳死后本来支持贺拔胜,独孤信作为贺拔胜的老部下,心里一直忠于的是西魏朝廷。

宇文泰是在赵贵等人推举下接手部队的,当时的几个老柱国大将军中,其实只有赵贵是明确反对宇文护的,独孤信虽然对宇文护不满,但是还能留点体面。

侯莫陈崇除了打仗勇猛,这些事情基本不掺和。

这时候如果于谨肯帮忙,那么事情就有了转机。

在宇文护请求于谨帮忙的第二天,于谨就将各位王公以及柱国将军聚集在一起商议国家大事。于谨说:“过去帝室倾覆危败时,人人企图问鼎。丞相立志匡扶拯救帝室,挥袖操戈,才使国家的命运得以中兴,百姓得以安生。如今上天降祸,丞相突然离弃百官。嗣位的世子虽然幼小,中山公(宇文护)则像他(宇文泰)的儿子那样亲,加上中山公亲自接受了丞相临终的委托,军国大事,理所当然应该归他掌理。”说的时候言语神色严厉,众人都被于谨的话震惊到了。

宇文护紧接着于谨的话说:“这是我们的家事,我平时虽然平庸愚昧,但怎敢推辞。”

于瑾在宇文护说完竟然直接对着宇文护跪倒,表示今后大事一切由大人做主。于瑾这么一跪,众人迫于压力,只能跟着跪拜,宇文护辅政这事才算定下来。

《周书·卷十五·列传第七》:及太祖崩,孝闵帝尚幼,中山公护虽受顾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图执政,莫相率服。护深忧之,密访于谨。谨曰:“夙蒙丞相殊眷,情深骨肉。今日之事,必以死争之。若对众定策,公必不得辞让。”明日,群公会议。谨曰:“昔帝室倾危,人图问鼎。丞相志在匡救,投袂荷戈,故得国祚中兴,群生遂性。今上天降祸,奄弃庶寮。嗣子虽幼,而中山公亲则犹子,兼受顾托,军国之事,理须归之。”辞色抗厉,众皆悚动。护曰:“此是家事,素虽庸昧,何敢有辞。”谨既太祖等夷,护每申礼敬。至是,谨乃趋而言曰:“公若统理军国,谨等便有所依。”遂再拜。群公迫于谨,亦再拜。因是众议始定。

虽然表面上没有问题了,可是宇文护心里清楚,好多人还是口服心不服,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的话也不是个事儿。

如果想要保持宇文家族的特殊地位,以及自己现在的地位,那就只能让拓跋家的人挪挪窝,让宇文家的人来上位当皇帝,那样的话,自己作为宗室皇亲,辅政也才会更有说服力。

宇文泰死前,虽然没让宇文护帮宇文觉篡位,但是这事儿其实就是明摆着的。宇文泰掌权二十多年,西魏皇室早就是个摆设,给国家换个招牌毫无难度。

事情说干就干,宇文护派人和西魏恭帝拓跋廓说,现在天命已经不在你们拓跋家了,宇文家是新的天命所归家族,所以你是不是要考虑一下禅位的事?

拓跋阔心想,这皇帝本来也当的没啥意思,于是很痛快的表示没问题。当然了,效法尧舜禅位也是要有个流程的,该有的程序一道也不能少,戏还是要做足的。

周孝闵帝元年(557年),宇文护迫使西魏恭帝禅位于宇文泰第三子宇文觉。宇文觉(孝闵帝)称周天王,建立北周。拜宇文护为大司马,封晋国公,食邑一万户。

宇文觉即位后,赵贵对于宇文护的身份转变和专擅朝政更加不满,于是找到独孤信商议,想和独孤信一起杀死宇文护。

(柱国大将军 赵贵)

但是,这件事被宇文盛得知,于是宇文盛赶紧将这件事报告给了宇文护,宇文护便在赵贵入朝的时候将其捉拿杀死,凡参与此事者一律处死,独孤信也被逼在家中自尽。

自此,宇文护终于将北周军政大权牢牢地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