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阳光,洒在阿斯马拉的街道上;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城市,依然保留着意大利殖民时期的咖啡馆,以及装饰艺术建筑。其实在这片看似凝固的时光背后,厄立特里亚的现代困境,竟然如同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孤立的政权、全民皆兵的制度,与殖民遗产相互交织,构成了非洲之角最为复杂的国家样本。
孤立与高压:一个政权的生存逻辑厄立特里亚常被贴上“非洲朝鲜”的标签。自1993年独立以来,总统伊萨亚斯·阿费沃基领导的政府实行严格的一党制,对外封闭边境,对内压制异见。这种孤立政策,源于历史创伤:与埃塞俄比亚的边境战争(1998-2000),导致7万人死亡,经济崩溃,国家陷入生存危机。战争后厄立特里亚将国家安全置于首位,以“战时状态”为由推迟宪法实施,并无限期延长强制兵役[6][7]。
经济上孤立加剧了困境。据联合国数据,厄立特里亚人均GDP长期低于600美元,80%人口依赖农牧业,但干旱频发导致粮食自给率不足70%[3]。政府通过控制矿产出口(金铜)和海外侨汇维持财政,却因国际制裁难以吸引外资。这种“自给自足”的代价是年轻人通过非法移民或参军逃离故土[1][9]。
强制兵役:国家机器的齿轮与个体的挣扎在厄立特里亚,强制兵役属于全民义务,更是社会控制的一种工具。法律规定,18岁至50岁的公民需服18个月役,不过实际上,很多人被征召竟超过10年,甚至沦为终身“国家劳动力”。士兵每月薪资大概30美元,而且经常被派遣到矿山、农田去从事非军事性劳动[5][9]。
这一制度源于独立战争的历史惯性。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厄人阵),通过游击战争,击败了埃塞俄比亚,其军队成为了国家认同的核心。不过当战争结束以后,军队却并未迅速地解散,而是缓缓地、逐步地转变成支撑政权稳定的一项极为关键的基石。实际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当时形势的多样性以及独特性。
年轻人若拒绝服役,或许会遭遇监禁;再者若选择逃亡,便会致使家庭被处以罚款,甚至连社区也会被牵扯其中[5]。这种高压性质的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政权的稳定性,不过却无情地扼杀了社会应有的活力,进而使得厄立特里亚成为了全球难民的主要来源国之一;其实这样的情况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殖民遗产:阿斯马拉的双面镜阿斯马拉的意大利殖民建筑群,在非洲区域中,绝对是保存得最为完好的现代主义城市景观。实际上这种景观,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在众多城市里,特别显眼,就如同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独特的光芒,让人记忆深刻。
从那带有法西斯风格的政府大楼,到那些具有装饰艺术的电影院,这些建筑都见证了1930年代期间,意大利妄图将厄立特里亚打造成“非洲罗马”的这般野心;而且实际上,这些建筑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历史的沧桑与故事。
不过殖民遗产的光鲜背后是深刻的经济断裂:意大利人曾在此建设铁路、港口和咖啡种植园,但独立后,厄立特里亚未能延续这些基础设施的经济价值[3][10]。
今日的阿斯马拉,如同一个时空胶囊。在咖啡馆里,老人依然在用意大利语交谈;而在市场上,意式浓缩咖啡机与本地香料相互并存。但是这种文化融合却未能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因为受到国际孤立,旅游业受到了限制,那些殖民建筑更多地成为了困顿现实的一种讽刺——它们既是国家的名片,也是发展停滞的象征[3]。
十字路口的未来厄立特里亚的困境,本质乃是安全与发展难以相互调和的矛盾。政权凭借着高压手段来维持稳定,不过却为此牺牲了经济以及自由;殖民遗留下来的东西给予了文化独特性,但是却无法破解资源匮乏所带来的困局。2020年埃塞俄比亚提格雷发生冲突之后,厄立特里亚的军队介入其中,这样的话再次突显了其地缘政治方面的脆弱性[6]。
这个国家的未来,或许取决于两个变量:其一政权能否在区域合作中,寻找突破口(像2022年加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那样);其二新一代厄立特里亚人,如何平衡对国家的忠诚与对个人自由的追求[9]。当全球目光投向红海航道与矿产之时,厄立特里亚的变革,或许将悄悄从高压社会的裂缝里,开始萌芽。
参考资料[1] 厄立特里亚现状:分离后长期动荡,比母国更加穷困,百姓悔之晚[3] 我眼中的厄立特里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5] 小国陆军志——厄立特里亚陆军[6] 厄立特里亚为何独立又是怎么把埃塞俄比亚“憋”成了内陆国[7] 海岸线一夜清零厄立特里亚,为何脱离埃塞俄比亚独立[9] 一战成名——厄立特里亚-手机搜狐网[10] 厄立特里亚文化的一些主要特点-CSDN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