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是状元,因慈禧嫌弃他的名字而落榜,不料最终却推翻了清王朝

方圆的近代史合辑 2024-08-24 21:44:48

前言

在封建王朝中想要出人头地想要实现阶级跨越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参加科举考试,若是能够顺利地通过就可以入朝为官、可以平步青云。

但是在最后一项考试的时候是由皇帝亲自选择的,不过在清末的时候这一项任务就交给了慈禧太后,这不在一次考试中一位本应该是状元的学子就因为姓名的问题为慈禧所不喜,最后落榜,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位学子最后竟然推翻了清王朝。

一、落榜

这一名男子名叫谭延闿,他的父亲在咸丰年间曾担任过知府的位置,这样家庭的谭延闿说是一个书香门第也不为过。虽说此时的大清已经开始摇摇欲坠,但对于这样出生的谭延闿生活还是不错的。

并且谭延闿也继承到了父亲的天分,自小就十分的聪慧,尤其是在学习上有很高的天赋。见到儿子如此争气,谭父也是想尽办法让儿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于是便为他的儿子请到了一位大名鼎鼎的老师——翁同龢。

对于翁同龢就不用多加赘述了,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他的身份。能够和光绪帝是同一个老师,对谭延闿来说也是很值得珍惜的,当然他也没有让老师失望,并且还经常得到老师的赞赏。谭延闿当之无愧是一个天才,五岁开蒙,在他开蒙后很快就接触到文章。

仅仅是十一岁的时候就在文章上有很大的成就了,就连作为帝师的翁同龢也不由的感慨,这是一位奇才。

所以对于谭延闿的考试翁同龢从未放在心上,在他看来按照自己学生的成就怎么也是能高中的,当然翁同龢的想法也是对的,在之前的这些考试中谭延闿一直都是很顺利的。

并且还取得了湖南省第一的好成绩,按照他这样的成绩殿试肯定也是轻轻松松。甚至可以说他距离状元就剩下殿试这一关了,但就是这一关阻碍了他。值得一说的是此时的大清已经开始走向覆灭了,是以这也是大清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在殿试上谭延闿也是信心满满,毕竟向来天才都是骄傲的,谭延闿也不例外他从未想过自己会考不上。但在结果出来的时候谭延闿却惊呆了,别说是状元了,就是前三甲中都没有他的名字。是二等的三十五名,这名次可以说是很次了,完全配不上谭延闿的能力。

其实谭延闿也是很遗憾的,他本应该是状元的人选,但因为慈禧太后的原因,让他和状元失之交臂,因为看到谭延闿慈禧太后就不由地想到谭嗣同,想到谭嗣同慈禧太后就很难释怀,当年的政变虽说最后被慈禧太后制止了,但在她的心中还是留下很深的痕迹的。

并且这谭延闿和谭嗣同两人还是老乡这两人都是湖南人,这不就巧了吗。要是说他们两之间没有关系都很难让人相信,这不,慈禧太后在见到谭延闿的时候就断定这两人之间一定有关系,并且是亲属关系。

这慈禧太后还能受得了吗,当断就断直接就取消了谭延闿的成绩。让第二位坐上了状元的位置,并且这第二位的名字看着也舒心。

慈禧太后是不会让朝中再出现一位谭嗣同了,所以就在慈禧太后的迁怒之下,谭延闿和状元失之交臂。并且虽说他也能有入朝为官的机会,但按照慈禧太后给他的这个名次他也很难能在朝中有一个好的职位,很有可能就被外放到地方当一个芝麻官。

并且因为朝廷还有慈禧的举动,也让谭延闿对朝廷失望透了,就像是上文说的一样,天才都是骄傲的,所以他果断的离开官场,选择回到家乡。

二、推翻

回到家乡后的谭延闿也很快就找到了一个教书先生的工作,这对于他来说也是很合适的,毕竟也是按照他的想法对社会有贡献了。

很快随着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逝世,时局也发生了变化,中国各地势力纷纷兴起,其中影响最大的应该就是辛亥革命了。

此时谭延闿也很快就响应了,当即就投身到革命中,成为了孙中山的信奉者之一。虽说在之前谭延闿失去了状元的位置并且其科举考试的成绩也不是很可观。

但谭延闿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这也算是终于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了。虽说他一直接受的都是封建主义教育,但是他对于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却是十分的推崇的,甚至是之后渐渐的成为了中心人物。

并且在他的影响之下,有很多人都加入到新党中,加入到这个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队伍中。在1928年之际谭延闿坐上了南京国民政府副主席的位置。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史中谭延闿也绝对在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一位不可省略的人物。

最终谭延闿也在另一个地方继续散发他的光彩,即使是当年被慈禧太后因为姓名的原因将他踢出前三甲的位置,但在国民政府中谭延闿却也实现了自己当年的誓言——报效祖国、报效社会。

三、灭亡

虽说整个大清在后期因为外敌的影响摇摇欲坠,但归根结底大清的覆灭还是因为他们自己。甚至可以说历来这些王朝的覆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内部的原因。

其实都说辛亥革命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对清政府影响最大的事件,但是清朝的覆灭不能全部都怪到辛亥革命上,甚至他只能是起到其辅导作用的原因。

辛亥革命固然有过数次起义,但这些起义在今天看来无论是规格还是场面都是有一些局促的,他也只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别的不说单单看影响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一点——军事,在清朝末期为了能够拯救自己的王朝,为了能够巩固自己的统治,清政府开始大肆的编练新军,最终的结果呢,结果就是间接铸成了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对于近代、对民国的重要性就不用说了。大家不知道的是当时湖南的新军中参加了文学社的人竟然能达到了三分之一,并且除了这三分之一外还有很多人对此抱着的是观望的态度,他们根本就不想和革命人士为敌,甚至可以说其中有很多人都不想替清王朝卖命。

当然湖南的军队只是一个例子,其他的地方军队也都是这样,只要是时机成熟,有一个人带头,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家都积极的响应,已经失去了民心的清政府是根本不会再有回旋的余地的。

结语

遗憾的是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这一位在国民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离开了人世,在去世后,为其举行国葬,单单是这个规格也能看出政府和社会对他的认可。

0 阅读: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