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贝森特最近又“开炮”了,他抱怨道:“每次我们想要参与竞争,中国就降价挤我们走!”不仅如此,他还强调:“现在中国试图通过出口来提振经济,但美国绝不能允许中国的倾销充斥美国市场。”
贝森特的意思很明确:他认为中国正通过“低价倾销”的方式占领美国市场,导致美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步履维艰。

最近,贝森特先生发声说了句“大实话”——“每当我们想参与全球竞争,中国就降价把我们挤走。”这么一说,听上去就像是“邪恶的中国”总是通过“便宜货”让美国“好不容易站稳的脚跟”都要动摇了。
贝森特的“抱怨”,让人听了有点懵。难道美国在全球市场中真是被“便宜中国货”给从竞争中“挤走”了吗?真的是如此简单吗?我们来好好拆解一番。
说到降价,大家第一个反应是什么?是质量差、便宜没好货?其实不然,这可是我们中国的“杀手锏”。

拿中国的家电行业来说,咱们的彩电、空调、冰箱,质量一流,价格却能低得令人咋舌。就是这低价,让美国消费者得以买到性能更好、价格更实惠的商品。这真的是“恶性竞争”吗?
举个具体的例子。2018年,特斯拉在美国推出的Model 3,车标上写着美国制造的光辉,价格不便宜。但这时候,中国的比亚迪、吉利等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上的电动车逐渐崭露头角。
根据数据显示,2018到2022年,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的销量飙升了70%以上,单价远低于特斯拉,还没有打破市场秩序,而是通过不断优化成本和提高产品性价比,提供了更多选择,让消费者更加自由地选择——这是不是“逼着”特斯拉降价、打折促销,争抢市场份额?

其实这是全球市场的规律,低价不代表“压制”,而是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美国的竞争者,反而享受到了中国制造带来的“红利”。
贝森特先生所谓“降价挤走”美国市场份额的说法,不禁让人觉得他是不是过于“高估”了美国企业的“脆弱”。
更直白一点说,就是他没意识到,中国的低价商品实际上是提高了美国消费者的生活质量,而不是“挤走”美国企业。
这就是国际市场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企业通过降价,在拉低美国消费者负担的同时,给了美国企业更多的竞争动力。

想一想,如果中国的低价商品没有在美国市场扎根,消费者能否在同等质量下享受到更低的价格?显然不会。
比如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满足了美国大量家庭的需求,降低了消费者的支出。
如果把这些价格提升,消费者的购买力必然受到压制,最终损害的不是中国经济,而是美国的中低收入阶层。
因此,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个所谓“降价挤走”的说法,完全是站不住脚的。
中美贸易逆差——你“吃亏”我“赚到”每次中美贸易战一开打,媒体上就会爆出一堆“美国吃亏”的言论,尤其是贝森特的那番“每当我们想参与竞争,中国降价挤走我们”言论,仿佛中国的“低价策略”是美国陷入困境的罪魁祸首。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从数字中找到真相。
2023年,根据美方数据,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高达9184亿美元——这不是一个小数字,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但问题来了,这个巨额逆差真的能用“吃亏”来形容吗?

说白了,美国根本没“吃亏”,反而是美国企业通过中国市场获得了庞大的利润。而且,美国的消费者,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也在中国制造的产品中获得了巨大的实惠。
就拿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品来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家庭可以拒绝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玩具等。
美国人用的手机、电脑、电视,很多都来自中国,而这些产品的价格,往往比美国本土品牌的便宜。
这意味着,美国消费者能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到更高品质的商品。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的消费者不但“吃亏”不到哪去,反而是多了不少福气。

然而,美方却坚持将这一现象标榜为“不公平贸易”,试图通过加征关税等手段改变这一局面。
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并没有让美国的贸易逆差减少,反而让美国消费者的生活成本上升,经济增长也遭遇了滞涨。反倒是中国的出口商和制造商在全球市场中扩大了份额。
再来看美方给出的“吃亏”理由——美国制造业的部分岗位流失。
是的,美国的部分传统制造业在低成本中国制造品的冲击下确实面临了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个事实:这些岗位流失的背后,是美国生产成本高昂、人工成本上升等一系列内在原因。

中国企业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效率,占领了美国市场的份额,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伤害”了美国。
反倒是美国应当从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自身的经济结构和产业链,找到适应全球化趋势的方式。
那么,结论是什么?从中美的贸易数据来看,美国并未“吃亏”,反而是中美合作使美国消费者在享受更低价格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实际购买力,刺激了美国消费市场的发展。
美方“关税武器化”——还剩多少“武器”?每当美国感受到中国商品的竞争压力时,它的第一反应就是“关税”。从2018年开始,特朗普政府就开始加征关税,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平衡所谓的“贸易不公平”。
可是,这个所谓的“武器”,真的能奏效吗?答案并不如美国所希望的那样。
首先,要明确一点:关税并不是真正的“武器”,而是美国自掘的“陷阱”。

以2018年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为例,美国的做法无非是想让中国商品变得更贵,迫使美国消费者转向其他市场。
而实际情况是,这种加税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由于加税导致的价格上涨,消费者最终却得承担了更高的成本。
比如,在加征25%的关税之后,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和家电的价格上涨了不少,但美国消费者却没有找到更便宜的替代品。
最终,结果是——美国人还是得买,价格也没有降下来。而中国通过调整产业链和供应链,依然能够找到其他市场,避免了过多的关税负担。

再来看中美贸易战中的关税策略,实际上并没有让中国的商品失去竞争力。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上,走到了前沿,逐渐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竞争优势。
与其说美国通过关税成功打击了中国的出口,不如说这场关税战在提升了中国企业的自我升级能力。
总而言之,关税不但没有迫使中国企业低头,反而成为了美国消费者和企业的“负担”。美国政府通过加税试图遏制中国商品,但结果却是自食其果。
而中国企业依然能够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关税这把“武器”,在中国制造的巨大战略下,显得微不足道。

参考资料
美财长被提名人贝森特宣称:将用关税和制裁等手段,平衡中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观察者网.2025-01-17
外交部回应美国财长有关言论:整天把“吃亏”挂嘴上违背基本经济常识.中国日报网.2025-03-10
你们也降啊!没说不让你们降!
确实太卷了,都没利润。小企业基本死的快
如此说来,美国的高价商品已经没有任何竞争力了。
跟狼讲道理,它听不进去,干就完了
以前欧美企业不就这样占领中国市场的吗!
为什么中国产品价格低?因为工人工作时间长工资低。
有多少黄金倾销过来
你还反对贸易自由,市场自由吗
🐶🌞的老霉赚了我们那么多黑心钱还不满意
日本电池曾经充斥中国市场,现在呢?日本汽车曾经在中国一骑绝尘,现在呢?照样可以慢慢的把它挤出中国市场。只会喷口水,不行动的,永远无法实现!
2000年左右,一台别克君威四十几万
一切都是两个美国神经病总统用了八年时间完成了不用一枪一炮把美国自己干趴了,怪任何人都没有用,这叫人在做天在看,中国古话讲这就是害人害己!
美帝加关税,我们涨价,合情合理。也可以是美帝找到替代品,或者我们找个第三方国家出口,然后再由第三方国家出口到美帝也行。
说的有道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中国企业做大了,美国满世界的迫害! 美国企业做大了,一堆人天天吹捧!! 这就是我们要支持国货的原因!
就是要干死犹太资本
我们就不能提价吗。提价后,他们还得买。因为即使提价,他们也找不到更便宜的更好的
本来中美经济合作有默契,美国生产芯片,软件高科技软件,中国搞电子产品,轻工产品利润是中方十几倍,几十倍本质上美国占大便宜,但他们太贪婪,非要搞贸易战,科技战结果怎样?自食其果。陪了夫人又折兵
是说的美国佬的农产品吧!
每当我们要公平竞争美国就会通过恫吓威胁贿赂等等恶劣手段来干扰,使竞争失去意义!
我们做不出来时候,你们爆天价卖我们的时候没见你说啥
一样的产品,一个工人工资高,所以产品价格高,一个工人工资低,所以产品价格可以低,这就是根本矛盾,没有对错,只有位置不对
你们不是竞争,是强买强卖。你们就是欺凌霸市,强盗劫匪。
市场经济啊,你也可以降!
美国人没有见过卷吗?😄
我们可以不降价的。信不信你们还是卖不出去。
又不是不讓美國降價。
低价占领市场,挤走参与者,然后抱团升价,这游戏是几千年的经验
每周工作多少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