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发布了《没有毛主席的领导,第四次反围剿也能取胜?战后毛主席的评价亮了》一文,文中讲到:1933年4月,红一方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战的辉煌胜利,未能亲身参与其役的毛主席在胜利之后欣喜地欢呼这是“空前光荣伟大胜利”,说这场胜利给了蒋介石“以最致命的打击”。
可惜的是,“左”倾冒险主义的领导者未能冷静和客观地正确对待这场胜利,而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进而把使“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苏区和红军中更快、更猛烈地予以推行。
老覃发布的《1933年,毛主席不客气地删改谢觉哉写的通知,谢觉哉看得目瞪口呆》一文中也提到,1933年5月8日,“左”倾冒险主义者操纵中华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召开了第41次常委会议,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移往瑞金,委任博古、项英为军委委员,并以军委主席朱德在前线指挥作战为由,委任项英代理中革军委主席,统率全国红军,直接左右和操纵全国红军的行动。
这一年的6月下旬,制订出了红军分离作战方针,推行“两个拳头打人”的战略,将两支主力红军分开:以红1军团为中央军,驻于宜黄、乐安、南丰一线,负责把守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北大门;以红3军团为东方军,负责入闽扩大和开辟革命根据地,“筹款百万,赤化千里”。
7月1日,彭德怀被正式任命为东方军司令员,挂帅东征。
7月5日,东方军在乐安县大湖坪举行东征誓师大会,然后分两路经新安、丹溪和驿前、石城,浩浩荡荡地向福建进军。
东方军入闽后,彭德怀将首战定在泉上。
他的理由很充分:泉上地处宁化、清流、归化、建宁等县毗邻交汇之处,并且是宁化到归化的交通要冲,驻军仅有19路军78师的一个团,却储备有大批粮食、食盐,一旦攻下,不但可以解决红军物资紧缺的问题,而且可以轻松清除东方军向东进军的一大障碍,震慑宁化、清流、归化、建宁等县逃亡地主,军事、政治意义非凡。
而且,以东方军对付敌人的一个团,如同狮子搏兔,有充分的把握。
还可以吸引19路军78师其他分驻在连城、潭平、白沙、朋口等地区的6个团来援,如此,我们通过围点打援,将会在运动中消灭大量敌人,从而再攻嵩口、清流。
不得不说,彭德怀这个设想极其高明。
战斗一开始,敌78师师长卢兴邦就坐不住了,赶紧命令所部旅长张兴隆率309团从清流向泉上增援。
我红四师在延祥设伏,仅用一小时,就全歼了敌309团,并且乘胜进占清流东北的嵩溪。
然而,眼看战事就要按照彭德怀预设的轨道发展时,项英发来电令了。
项英的电令很古怪,他要求彭德怀“以1团围攻泉上”,而集中全力攻打清流、连城。
原来,军委委员博古和项英认为泉上仅是一个小土堡,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他们的眼睛只盯着中心城市看。
现在,东方军所到之处还没有中心城市,那就命令东方军直接攻打县城。
博古是个军事“门外汉”,对带兵打仗一窍不通,他让项英出面对彭德怀进行“指导”。
项英代理中革军委主席,当然要显示出军事家的气派。
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
他不客气地向彭德怀发出一连串指令:“以1团于嵩口与独立7师钳制清流”,“集中4团兵力移动到清流南配合34师打击连城北援之敌”,诸如此类。
彭德怀接到项英的电令,大为恼怒,他对滕代远说:“他这是在教我怎么打仗吗?真是乱弹琴!如果是按他的指令调动部队,我军一个团围敌人一个团不但于事无补,我们全军还会陷入被动。”
彭德怀据理向博古、项英力争。
奈何博古、项英等人油盐不进,固执己见。
彭德怀又急又气,一时不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