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我在小区的广场上散步,偶然听到两位老朋友在讨论四大名著。
一个说,《红楼梦》真是混乱,一个说最爱《西游记》里的孙悟空。
这让我想起一个鲜为人知,却又饶有趣味的故事:最初的名著评选,本来有七部作品,后来却只剩下了《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
那三部被“除名”的作品里,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和命运?
从七大到四大:名著评定标准的变迁让我们把时间推回上世纪80年代。
1982年,《红旗》杂志首次提出了“四大名著”的概念。
在这之前,古人对名著的评判标准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其实在最早的评定中,不仅有我们熟知的四大,还有三部同样被誉为经典的作品:《聊斋志异》《金瓶梅》和《儒林外史》。
当时的文人学者们评定名著的标准,不仅仅局限在文学成就上,还要考虑作品在文化、历史和社会方面的影响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不断更新,这些作品的定位和评价也经历了变化。
《聊斋志异》:晦涩文言与志怪题材的碰撞先来看《聊斋志异》,这部由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它以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和志怪题材著称。
很多人首次接触《聊斋志异》时,会感到文字艰涩难懂,这确实是它与普通读者之间的一道门槛。
蒲松龄通过这些故事,借鬼神之手,隐晦地抨击了社会现实和时弊。
它的每则故事都像是一幅生动的画卷,讲述了人鬼之间的种种奇异故事,却又反映了人间百态。
可是,同样是神话架构,《西游记》就要容易读得多,情节也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所以,哪怕《聊斋志异》文学价值再高,也难以被普罗大众所接受。
《金瓶梅》:市井细节与道德争议再来看《金瓶梅》。
这部作品以宋代市井百态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极其真实而又复杂的社会图景。
书中三位女主潘金莲、李瓶儿和庞春梅的故事,夹杂着复杂的人性和社会关系,很有意思。
金瓶梅》遭受的最大诟病,恐怕就在于它如实而细致的描写,不少人认为这些细节有伤风化,会带坏小孩子。
虽然这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技巧,但在那个年代,甚至可以说是在今天,这种细致入微的生活描写,也让一些人觉得不太适宜被列入名著之列。
相比之下,《红楼梦》的人物刻画和故事情节就显得优美、婉转得多,也更容易被接受。
《儒林外史》:讽刺笔触与经典地位的冲突最后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说起这部书,可以用“入木三分”来形容它的讽刺笔触。
吴敬梓通过生动的笔触,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
一个个角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从“范进中举”到“杜慎卿两难”,无不透着一股子对现实的无奈和愤世嫉俗。
这样的风格也让《儒林外史》注定难以被更多人接受。
儒家思想深植在人们心中,《儒林外史》对其大加讥讽,难免会引起争议。
再者,过于尖锐的批判,对于年轻人的三观形成也不见得有利。
相比之下,《水浒传》虽也有反派,但依旧能给人以“忠义”的正面引导。
结语:其实,名著的变迁,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
从七大到四大,不仅是一个数字的变化,也是文学价值观的变迁。
四大名著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正是因为它们能引发读者共鸣,展现中华文明的魅力。
我们也不应该轻易忽视那些被剔除的经典。
《聊斋志异》的奇思妙想,《金瓶梅》的真实还原,《儒林外史》的讽刺笔触,都依旧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品味。
或许某一天,随着审美趣味的变化,它们也可能重新焕发光彩,成为人们口中的“新经典”。
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惟有读书,使人日进于善,而不自知也。”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阅读中成长,在经典的熏陶下不断提升,为丰富中华文化出一份力。
毕竟,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是时代和作者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代代传承。
小说作为新文体,开始于明朝,绝不是简单的讲故事,是延续唐诗宋词元曲的以文学寓他意的风格,且作为它们的深化形式,一定有别于它们的寓志、寓情、寓理、寓现实等的更高更深更敏感的寓意,才有吸引力和兴奋度,那就是寓时势寓历史。小说实际是仿诗经的写作风格,而诗经里的男女夫妻的故事式的对话实际寓意指君臣之间的对答,到了明朝小说,自然更刺激,几乎每本小说都有被禁书的内容,当局看懂了没法说,后人却没看懂,还把他们当故事看,真是愧对作者,愧对小说文体。比如红楼,既可以说是小说体,又可以说是楚辞体,它之所以显而易见,是因为原型历史需要用到屈原楚辞的爱国情怀,而其它小说寓意的历史,无需爱国情怀,就无需诗经楚辞体,相对就不明显,只有仔细体会才能发现所有能够流传经典的明清小说还是类诗经手法,寓历史或时势。四大名著五大名著都是各写明朝的一段历史,懂的自然津津有味,不懂的总在门外研究,前者登堂入室,陶醉无声,后者夸夸其谈门上的游龙走凤。
民国评的五大名著中,除了老4部,还有《官场现形记》。估计现在中学课本中,没有《官记》了吧!
小时候看不下红楼,长大后看不进水浒[大笑]
我最喜欢的是《聊斋志异》,它的思想性、艺术性不亚于所谓的四大名著。
看了几遍红楼梦,越看越觉得是糟粕,啥也不是,不知道哪来的那些捧臭脚的,看个红楼梦就觉的高大上了。
蒲松龄是犹太人。朝廷打压这频繁背刺、吸血的族群,让他们世代不得入仕,《聊斋志异》是以他(们)主观来“批判”当时政府,怎可能入的了名著一行
红楼梦和西游记真是随着年龄增长越看越喜爱,水浒本来凭借牛逼的文字水平,我是放在和红楼几乎并肩的,但是后半段写的虎头蛇尾实在是意难平😮💨只能排在第三位了
觉得聊斋难读的话,建议别看古文小说了
封神演义呢!
那个金瓶梅是四大奇书之一,不是名著。随便上网搜搜就知道小编放屁。
金瓶梅不是水浒同人吗?
斗罗大陆呢
精彩片段还得是金瓶梅[点赞]
写妖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腐入骨三分
封神演义呢
“四大名著”作为固定术语的提出和普及,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由新中国文化政策推动完成。其根源可追溯至明代的“四大奇书”,但现代意义上的定名与推广是近代文化建构的结果。这一过程反映了文学经典如何随时代需求被重新阐释与传播。
红楼梦虽然以小说的形式出现,而实际上是文字狱下的明末清初史。
新金瓶梅也可以是名著之一
三言二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