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子建、吴婉菁、张小红、皮火花、余 庆、桂样苏、吴依诺)
江西苎麻夏布及刺绣非遗技艺抢救性保护研究课题组反映,让更多未被大众看到的非遗活下去,首先是完整地保护。夏布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江西灿烂文明,传承江西历史文化,维系中华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夏布织造技艺和夏布绣是孕育和成长于江西的民间传统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宜春万载的夏布织造技艺和新余的夏布绣均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江西特色的文化代表。推动江西苎麻夏布暨刺绣非遗技艺申报世界非遗,有利于加强江西文化遗产保护,深化世界文明交流,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必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苎麻是天然纺织纤维之珍品,江西是我国重要的苎麻种植基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越先民就已经从事苎麻耕种和手工织造夏布,已经传承数千年,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当中,就有分宜夏布的记载,在上饶龙虎山的崖墓悬棺发掘的文物中,也有年代最早的苎麻印花布。江西夏布“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是世界纺织品里的活化石。
江西千百年来,在广大农村拥有大量从事苎麻种植与夏布生产的人员,当地老百姓也惯用夏布绣以吉祥纹样,广泛运用于生活服饰、家居等。上世纪90年代,江西的苎麻种植面积达3万多公顷,年加工夏布百万匹,夏布深加工产品远销韩国、日本、东南亚。
宜春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苎麻历史名城”,新余拥有“中国夏布之乡”“中国夏布技艺之乡”的美誉,抚州的棠阴古镇盛传着“棠阴夏布盛杭纺”的美称,上饶信州也有着“江南麻埠”之称。夏布制作技艺和夏布绣是中国传统技艺文化的历史见证,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技艺和文化符号,江西分别于2008年、2014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3年新余分宜县双林镇保有6000亩种植规模,宜春市科学院在建28亩的苎麻资源圃(育种试验地)外,宜春万载县、抚州宜黄县、上饶信州区等地苎麻已成为鲜有种植的农作物。分宜双林镇下院村专业从事夏布织造的农户也从90年代100多户锐减至了十几户,万载全县生产厂家只有2家,宜春麻纺厂等麻纺企业相继关闭。
自2014年起连续7年在新余(分宜县)举办江西国际麻纺博览会,从2022年也开始停办。整个江西苎麻产业振兴发展面临着苎麻种植规模急剧下降,品种选育落后、质量差,苎麻纺织新技术和设备缺乏,苎麻全产业链不发达,产业链后端精深加工基础薄弱;缺乏产业集群和品牌阵列,技艺传承、科技创新落后,整个江西夏布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传承人才不足、创新拓展融合不深、氛围宣传营造不强、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严重问题,存在濒临失传的危险性,亟需抢救性保护。
(一)建立夏布技艺抢救性保护联合工作组。建议由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牵头,主要联合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教育厅、省农村农业厅、省工信厅等职能单位,以及宜春、新余、抚州、上饶等夏布技艺主要聚集地市、县区等组成联合工作组,展开全省性的夏布技艺抢救性保护的调查研究,协调解决夏布技艺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科学制定和启动江西夏布及刺绣技艺抢救性保护计划。
(二)启动夏布技艺(夏布刺绣)抢救性保护记录工作,积极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与韩国区分)。苎麻夏布作为纺织品里的活化石,是最古老的布料,夏布绣作为江西独有的特色绣种,是江西刺绣中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建议将夏布织造技艺列入我省濒危非遗项目名录,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的基础上,查漏补缺,加强夏布项目及其有关的古籍文献、相关实物等系统性和整体性保护,加大对有关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实物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数字化处理,建立全面、系统的数据资源库。
建议将我省夏布织造技艺与(民间绣活)夏布绣两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整合,并充分挖掘夏布技艺相关的民俗活动等,力争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国际影响力反哺夏布技艺的抢救和保护。
(三)加强夏布技艺的青年人才培养,挖掘夏布非遗价值并做好产业转化。非遗是活态传承,也就是靠人来传承。尤其是对于市场受众面狭窄的夏布非遗项目,完善非遗传承人保护制度至关重要,需从传承人、社会联合参与主体以及学校培养非遗人才共同发力。只有加强苎麻夏布相关人才培养的和引进,才能提升智慧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议开展夏布技艺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挑选职业院校建设夏布技艺专业班,聘请相关传承人或技艺人员进校作为技术导师,进行“1+N”的产教融合培养。
由地方政府组建或由国企收购整合相关夏布织造企业,并以合同制的方式聘用技能合格的毕业生进行夏布技艺的传承和生产,从抢救性的角度存续行业青年技术人才。支持夏布文化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合作开展夏布文化基因及其当代应用研发的专项课题研究,加大功能面料的技术研创和产品开发,拓宽夏布材料在军工、医用、服装、家纺、装饰材料等领域创新运用,引导企业生产“品牌化、高端化、高附加值”产品。
(四)推动夏布文旅融合发展,加强宣传推广力度。夏布织造技艺和夏布绣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抢救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由政府牵头,以夏布特色产业为支撑,结合现有夏布产业带资源,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护航、企业参与”的方式,盘活省内已建成的麻纺产业园区、苎麻资源圃、麻纺小镇、夏布古镇(村落)、麻博物馆、夏布绣博物馆、体验馆等建设江西省夏布旅游精品路线,并将夏布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当地景区景点的设施建设、节目演绎、体验互动等,通过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和工业旅游的有机结合,打造江西夏布特色旅游矩阵。加大线上线下宣推力度,支持并全额补贴夏布技艺传承人参加“上海进博会”“海南消博会”“深圳文博会”“上海国际服饰面料展”“日本礼品展”等国内外重要文化商贸展;争取工信部及中纺联等单位的支持,重启和升级中国(江西)国际麻纺博览会,积极融入江西会展经济的发展战略。
夏布绣,作为江西省特有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的目光。近几年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的兴起,以及越来越多低碳生活、绿色环保的呼吁,夏布作为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功能性,集传统文化与时尚风格与一体的产品,必将会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的视线。
联合建议人:
赵子建(盟员,江西省纺织工业协会秘书长、省直中介组织综合支部副主委,原中华服饰博物馆馆长、中华服饰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吴婉菁(盟员,省人大代表,江西渝州绣坊有限公司总经理、新余夏布绣博物馆副馆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间绣活(夏布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小红(盟员,新余夏布绣博物馆馆长,国家级非遗项目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皮火花(盟员,新余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副局长)
余 庆(盟员,上饶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服装组教研组长,江西十佳服装设计师)
桂样苏(盟员,鹰潭市华服研习会会长,江西十佳服装设计师)
吴依诺(庐山代夏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西十佳服装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