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章 礼治秩序
01
前章回顾

02
章节导读
《乡土中国》第八章名为“礼治秩序”,它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内在逻辑和结构。阅读时可以从“礼”的概念、礼治秩序的形成、特点以及现代社会的启示四个方面入手,品味这一章的精髓。
一、“礼”的概念
在费孝通先生的笔下,“礼”并非简单的礼仪、礼节,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它既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也反映了人们对于道德、伦理的敬畏。在乡土中国,礼是人们行为的指南,是社会秩序的保障,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二、礼治秩序的形成
乡土中国的礼治秩序源于传统农业社会的特性。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人们生活在相对封闭、稳定的环境中,彼此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人们遵循礼的规范,通过礼的教化和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礼治秩序。
三、礼治秩序的特点
礼治秩序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是建立在道德伦理基础上的,强调个人对于家庭、家族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其次,它具有普遍性,适用于乡土中国各个层面,从家族内的婆媳关系,到家族间的互助合作,无一不受礼治秩序的影响。最后,它是动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四、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虽然礼治秩序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但它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礼治秩序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对于纠正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主义倾向具有积极意义。其次,礼治秩序倡导道德伦理,对于提升社会道德水平,重塑社会信任具有重要作用。最后,礼治秩序注重家庭、家族的教化作用,对于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在这一章节的细读中,我们一共可以提炼出三个关键点:
一、“人治”与“法治”。
二、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服膺于传统权威。
三、“礼治”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03
原文解析
第一部分
①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陈述一般人的看法】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解释“法治”的准确含义】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在解释“法治”的含义基础上,指明“法治”仍然离不开人的因素】
②现代论法理的学者中有些极重视人的因素。【接上一段,解释“法治”中人的因素并非作者一家所言,其他学者也有这样的看法】他们注意到在应用法律于实际情形时,必须经过法官对于法律条文的解释。法官的解释的对象虽则是法律条文,但是决定解释内容的却包含很多因素,法官个人的偏见,甚至是否有胃病,以及社会的舆论都是极重要的。【这一点,在欧美等国家的法律中,更是凸显】于是他们认为法律不过是法官的判决。这自是片面的说法,因为法官并不能任意下判决的,他的判决至少也须被认为是根据法律的,但是这种看法也告诉我们所谓法治绝不能缺乏人的因素了。【举法官的例子说明“法治”中有人的因素】
③这样说来,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这里作者先假设了“人治”的含义:不依法律的统治】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此处解释了“人治”的字面含义】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解释了为何作者不相信上面所说的那种含义的“人治”会发生】
④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人治”与“法治”
①~④段为本文第一部分,辨明“人治”与“法治”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区别。阐述“法治”中也必然要涉及人的因素。提出“人治”与“法治”的区别不在“人”和“法”两个字面含义上,而在内在维持秩序所用的力量和根据规范的性质。
第二部分
⑤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例证一,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在现代交通之下,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反对用人为的“计划”和“统制”来维持经济秩序,而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例证二,美国古典经济学的自由竞争理想】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例证三,很多人“无政府主义”的思想】
⑥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⑦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先反驳一般字面含义所认为的“礼治社会”的观点,用《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来比喻,生动形象】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进一步解释“礼”的含义,“礼”并不是一个褒义词,而是中性的、双面的】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作者举了三个“礼”野蛮残酷的例子来证明论点。又如中国古代对女子贞洁的规定,造成很多女子因不被“礼”所容纳而自杀或被逼死】——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译:子贡想要省去告朔之礼所用的祭羊。孔子说:“赐(子贡的名)啊,你爱惜那只羊,我爱惜那个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举孔子的例子还是说明“礼”无关乎残忍与否】
⑧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礼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法靠国家权力维持,礼靠传统维持】
⑨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解释“传统”的含义】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简单说,就是人生活在社会都需要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如果人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尽最大程度满足需求,那社会必定会变得混乱,无法存在,因此就需要依靠某种规范来维持平衡每一个成员,让人们互相合作共同满足需求】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这种规范不是某几个天才设计出来的,而是一代又一代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并累计出来的,这也就是所谓的“传统”】
⑩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了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发展缓慢,依靠传统的规范世代生存,所以传统在乡土社会自然具有了更高的权威】
⑪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发展缓慢,时代和局势都没有变化,所以祖辈的经验仍然可以照搬来用】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在乡土社会里,“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也就是这个道理】
⑫我自己在抗战时,疏散在昆明乡下,初生的孩子,整天啼哭不定,找不到医生,只有请教房东老太太。她一听哭声就知道牙根上生了“假牙”,是一种寄生菌,吃奶时就会发痛,不吃奶又饿。她不慌不忙地要我们用咸菜和蓝青布去擦孩子的嘴腔。一两天果然好了。【举例论述乡土社会中传统的力量】这地方有这种病,每个孩子都发生,也因之每个母亲都知道怎样治,那是有效的经验。只要环境不变,没有新的细菌侵入,这套不必讲学理的应付方法,总是有效的。既有效也就不必问理由了。【古代经验科学就是如此,只要符合经验有效就可以,不去探究背后的原因】
⑬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不用明白里面的道理,只要照着做就可以,也就加强了传统的权威,一旦有人提出质疑和询问,反而会被人认为大逆不道】我们说“灵验”,就是说含有一种不可知的魔力在后面。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很多民俗也是如此,认为传统中就是那样的,不去照做,就会引起指责】
⑭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这里解释了“仪式”的产生,简言之,“仪式”就是一种传统,一种约定俗成的做法】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从文字学角度解释“礼”的含义:按着仪式做】
⑮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可以看作就是一种维护传统的仪式,自然无需外人强加】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法律是外在的特定权力力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道德是外在的社会舆论力量】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不同于法律与道德,是自发的习惯约束的力量,是一种自觉】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曾子病重弥留之际,发现自己无意中用了大夫专用的席子。曾子并没有做过大夫,他认为假如自己死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那就是“非礼”了,因此哪怕是处于弥留之际,也依然要求儿子给他更换席子。可见礼就是一种自觉服从传统。】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⑯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进一步说明,“礼”并不能自动形成,而是想要依靠人的主动形成】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⑰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传统如果不能应付生活,那么其权威性也会消失,进而导致维护这权威的“礼”失效】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今天的现代化社会,日新月异,变化很快,所以有些“礼”已经无法适应社会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现代化社会需要“法治”的原因】
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服膺于传统权威
⑤~⑰段为本文第二部分,提出乡土社会不是“无治而治”的社会,而是“礼治社会”,通过对“礼”“法”“传统”等概念的阐释,进一步论述“礼治社会”的服膺于传统权威的特点和外界发展缓慢,长期一成不变的存在条件。
第三部分
⑱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总结观点,所谓的“礼治”就是一般所说的“人治”,并且认为“礼治”这个词更准确,不会引起歧义】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最后进一步强调“礼治”的含义和礼治社会出现的条件】
“礼治”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⑱段为本文第三部分,总结并阐明所谓的“人治”,准确说是“礼治”,强调“礼治”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04
思维导图

05
巩固检测
1.《礼治秩序》中说,礼治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试分析传统是怎样维持礼治的。
2.《礼治秩序》中说,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为什么是这样呢?
3.话题讨论:因为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对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布在官方微博上。小陈举报父亲之事,赢得了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了一些质疑。
结合《礼治秩序》,从“礼治与法治”的角度,该怎么理解评价这件事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常有人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当然,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现在,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论语》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乡土社会安土重迁,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前辈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对于加强法治建设而言,礼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作用。《礼记·经解》中说:“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而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汉初贾谊认为,礼与法不能偏废,而应相辅相成:“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治安策》)二者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互相接续的关系。事实表明,单纯依靠法治,要引导人们理性地认识与处理自我与他者、个人与群体、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等等关系,在全新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人们思想的统一、意志的统一、行动的统一,重新构建全社会的整体性、稳定性、确定性,困难重重。
面对网络时代的新挑战,礼治有助于重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这些伦理性实体的整体性、稳定性、确定性。因为礼作为责任伦理,在维护家庭、社会、国家这些伦理性实体,持续不断地给它们以活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百年来,礼治虽然迭遭否定,冲击和破坏,但在广大基层社会中,在众多家庭和社会团体中,特别是在和古代相比变化不是很大的乡土社会中,公共秩序的维持仍然依靠“对传统规则的服膺”,即所谓礼治。表现为乡土社会中的礼俗、人情、乡规、家训、族约等等,它们在民间一直保持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今日中国,礼治建设并非没有基础,它其实有着深厚与肥沃的土壤。
(摘编自姜义华《论“礼治”的当代意义》)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通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中国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B.如果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那么可以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或者“无需规律”的社会。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约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教化而主动地服于成规。
D.乡土社会中的礼俗、乡规,家训、族约等,与古代比变化不是很大,它们一直保持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前三段,对“人治”“法治”概念作辨析,指出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为下文提出“礼治”张本。
B.材料一第五、六段先阐释礼的内涵,指明礼和法都是一种行为规范,因为法律需要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所以礼这种规范只能靠传统维持。
C.材料一最后三段,进一步辨析礼治、法治、人治,以此总结全篇,凸显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特色,行文上与开篇相呼应,结构圆和。
D.材料二谈古论今,阐明礼作为责任伦理,有助于重建家庭、社会、国家这些伦理性实体的整体性,稳定性等,指出“礼治”具有积极的当代意义。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证明礼与法具有相辅相成关系的一项是( )
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B.“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礼记》)
C.“礼之正于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荀子》)
D.“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治安策》)
7.请简要分析材料一运用的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
8.在高度重视法治建设的今天,如何进行礼治建设?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传统是社会累积的经验,是人们可以遵守的成法。只要按照传统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人们对传统渐渐有了敬畏之感。久之,这套行为就成了“仪式”。“礼”就是按着仪式去做的意思。这样,传统就维持了“礼治”。
2.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传统能够比较长久地发挥效力。后人只要按照传统照办,就能保障生活,维持社会秩序。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礼治也就无法实现了。
同时,在熟人社会中,违背多数人公认的礼,所需要承受的舆论压力和道德指责,也会令礼的叛逆者倍感压力。社会也就由此得到治理。
3.乡土社会用“礼”来维持秩序。按照礼治秩序,“举报”行为不免破坏家庭关系,“大义灭亲”是不光彩的。但现代社会变迁快,价值多元,传统礼治已无法保证秩序的维持,这就需要法治。小陈举报父亲,正是借助法律手段保障人的生命安全,体现了法治意识。
社会舆论的差异,表现了礼治和法治观念的冲突。
4.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A项“中国社会是‘礼治’的社会”错误,混淆概念;根据文意,“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B项“乡土社会是‘无法’或者‘无需规律’的社会”错误。文中有“乡土社会……是个‘无法’的社会”,“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判断失误,顾此失彼。D项“乡土社会中的礼俗、乡规,家训、族约等,与古代比变化不是很大”错误,“与古代比变化不是很大”的是乡土社会,并非“乡土社会中的礼俗、乡规、家训、族约”。
5.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观点的能力。B项“因为法律需要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所以礼这种规范只能靠传统维持”错误,“法律需要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与“维持礼这种规范的就只能是传统”并非因果关系。
6.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本论点论据的能力。实行礼治是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将它禁止,而实行法治是在事情发生之后才去制止。在《治安策》中,贾谊认为,礼与法两者互为表里,各有侧重,礼侧重于教化,可防患于未然,其功用在于“劝善”;法侧重于处罚,惩戒于已然,其功用在于“惩恶”。该句最能证明礼与法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7.(1)采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先批驳了乡土中国是人治与法治是相对的观点和乡土社会秩序无需外力维持等观点,继而确立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的观点。
(2)论证方法主要运用了比较法(或对比法),引证法、举例法等。具体分析如下:①比较法。将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与现代社会秩序作比较,引出乡土社会秩序的特点。②引证法。引用《论语》中“颜渊问仁”的相关文字,证明古人遵循礼一般具有主动性。③举例法。列举老子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秩序无需外力维持,从反面证明乡土社会并非“无法无天”或“无需规律”。
8.①学习历代社会所累积的经验,适当发挥优秀传统的效力;②发挥礼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作用,解决治理某些社会问题;③让礼治与法治相辅相成、互相接续;④主动学习礼,敬畏礼,遵守礼,遵守传统规则,自觉维持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