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草原上的雄鹰,毫无疑问是当时的霸主。他所建立的蒙古帝国,曾在历史上辉煌一时。蒙古骑兵在他的领导下,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军事力量,所向披靡,令世人畏惧。那时,谁若不服,便会遭到强烈的攻击。
在《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100位名人排行》中,学者哈特列出了三位中国古代的杰出帝王:秦始皇嬴政、隋文帝杨坚和成吉思汗铁木真。令人惊讶的是,风评极高的“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却没有被选入这个名单。成吉思汗之所以被提及,主要是因为他创造的蒙古帝国对欧亚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成吉思汗未曾预料到,他所建立的伟大帝国最终将被他的孙子拔都所摧毁。了解拔都,便能明白蒙古帝国的崩溃。术赤家族遭受压迫,一旦强大,便拒绝屈服。来自术赤家族的反击,使拔都在蒙古帝国中撕裂出一条缝隙,而拖雷家族的忽必烈则最终给予致命一击。拔都是术赤的次子,他是一位令欧洲感到恐惧的著名将领。1235年,窝阔台大汗率领15万大军出征,拔都担任主帅,而60岁的老将速不台则负责实际指挥。此次征战的目标包括钦察草原、罗斯公国以及东南欧地区。这次西征,主要的将领都是贵族和宗王的长子,除了拔都以外,因此被称为“长子从征”。大家都想要参与,获得胜利的荣耀和奖励。拔都的西征成果显著。在里格尼茨的战斗中,波兰和德意志联军的三万军队被全歼,同时西里西亚大公也被击杀。此外,在赛约河的战斗中,拔都和速不台成功诱敌深入,彻底消灭了七万名欧洲联军,甚至攻克了布达佩斯,前线推进至维也纳的郊外。几乎整个东欧都在蒙古骑兵的威压下屈服,基辅、弗拉基米尔、莫斯科、诺夫哥罗德和克拉科夫等城市相继沦陷。如果不是窝阔台大汗的去世,拔都可能会继续向西征战,西欧恐怕难以幸免。拔都的伟大胜利,为蒙古帝国的衰退埋下了隐患。术赤家族未能获得应有的尊重,导致了不满情绪的积累。拔都和术赤都感到愤怒,他们必然会展开反击。术赤的身份让人困惑,作为一个“不速之客”,他在蒙古帝国中感到非常委屈。成吉思汗始终认为术赤是他的儿子,然而察合台却不认可这一点,时常嘲笑并与他对抗。
在1219年,成吉思汗首次进行西征。担忧自己可能会在途中去世,他召集了儿子们讨论下一位大汗的继任者。术赤首先被请发言,然而察合台立即插嘴,质疑为何要让蔑儿乞的后裔成为大汗。术赤非常愤怒,没人敢公开称自己。于是,他与察合台发生了冲突。成吉思汗目睹了儿子们的争斗,严厉地责备他们:你们都是我的孩子,为什么要打架呢?最后,他们不欢而散。为了维持蒙古帝国的稳定,成吉思汗决定将汗位传给他的第三个儿子窝阔台。术赤与察合台之间的矛盾,时刻可能引发内战。术赤和拖雷的关系不错,但他的父亲成吉思汗却试图让他们分开,这让术赤感到孤独,像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而窝阔台对术赤的看法还算可以,但他与察合台的关系却非常友好。幼子在灶边守护,拖雷则继承了成吉思汗的遗产,而窝阔台则坐上了汗位。术赤和察合台只能出征打仗,去开拓自己的领土,这就是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形成的原因。大部分河中地区,包括玉龙杰赤,属于术赤的领土。察合台只能获得七河流域的一小部分,而西辽的土地大多归察合台所有。成吉思汗明知术赤与察合台之间的关系紧张,却仍然让他们共同出征玉龙杰赤。察合台对术赤心生不满,便放任士兵进行掠夺。于是,术赤愤怒地抽出佩刀,誓言要保护自己的财物。看到儿子们即将冲突,成吉思汗决定派窝阔台去调解,试图平息事态。窝阔台和察合台同属一方,尽管窝阔台没有直接挑衅术赤,但察合台在玉龙杰赤沦陷后却开始掠夺百姓,而他对此毫不在意。在1223年,成吉思汗发出命令,窝阔台、察合台和拖雷都跟随父亲返回,策划对不服从的西夏展开攻击。术赤则留在了广袤的钦察草原上,这场玉龙杰赤之战使他对察合台的仇恨愈发加深。
术赤感到非常孤独,因为他的父母和兄弟都能在漠北团聚,享受温暖的家庭时光。而他自己却被父亲遗弃在陌生的钦察,像个孤儿一样孤单无助。这样的境遇让术赤心情低落,整天忧郁,身体也因此越来越虚弱。在1225年,成吉思汗计划进攻西夏,并派遣使者前往钦察草原,邀请术赤参战。术赤因为身体健康欠佳,心情也不太好,因此没有前来。使者多次往返,但术赤始终未能到达,甚至向成吉思汗谎称自己正在打猎。成吉思汗的怒火燃起,决定开始召集军队,准备去惩罚不听话的儿子术赤。然而,未等他出发,钦察的使者便到达六盘山,向大汗报告了术赤去世的消息。成吉思汗感到悲痛,白发人送走了黑发人。术赤这一脉的身份模糊不清,而且遭受不公平对待,因此一直受到压制。窝阔台登基后,察合台支持最多,所以察合台的部下能够参与东方的战斗,而术赤这一系则没有机会。在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了。他留下了一个重要的遗言,表示如果窝阔台家族还有食物,那么大汗的位置就属于他们。然而,成吉思汗选择窝阔台时,必须经过忽里勒台大会的同意。在1229年,蒙古的草原上召开了忽里勒台大会,拖雷刚刚结束了监国。虽然一开始,大家都在考虑拖雷,因为他掌握着最多的军队,但察合台和东道的诸侯却支持察合台。经过长达40天的争论与斗争,最终窝阔台获得了继位。当窝阔台成为大汗时,忽里勒台重申,蒙古的大汗只能从窝阔台家族中选出。这样,窝阔台家族的继承权不仅得到了成吉思汗遗诏的支持,也有忽里勒台大会的保障。窝阔台成为了大汗,他首先关注的是自己家族的利益。支持者察合台系和地方诸侯的要求也得到重视。因此,中原这片富饶的土地,最终只能由窝阔台的家族掌控,同时还会给地方诸侯分一些利益。
察合台系掌控着西域的绿洲,拥有丰富的农耕资源,能够获取丝绸之路上商旅的税收。而术赤系的优势则在于拔都的西征,这不仅带来了利益,还排挤了潜在的竞争对手。1235年,长子出征,实际的指挥官是速不台,而拔都起初只是一个名义上的领导。在著名的赛约河之战中,拔都曾想过退缩。若非速不台的坚持与从上游强行渡河,出其不意地攻击联军的后方,蒙古的胜利恐怕会变得非常困难。速不台是窝阔台的部下。在中原,他曾遭遇完颜陈和尚的“忠孝军”,受了不少苦,最终是窝阔台帮助他解围。速不台在三峰山之战中展现了很大的勇气与力量,尽管拖雷是主要指挥官,但攻克开封的功劳也归于速不台。南征的准备开始了,阔端和阔出,窝阔台的儿子,立刻出发。他们的目标是南宋,带着汉军世侯,渴望建立伟大的功业。潜在的挑战者们,前往西方,开拓自己新的领地,争取财富。而这片区域,原则上是窝阔台家族的领地。拔都出征的第二年,征途充满了机遇与挑战。西征的蒙古行动,实际上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非单纯的军事目的。这一行为体现了大汗巩固权力的意图。同样,旭烈兀的征服也反映了这样的策略。蒙哥大汗明显希望在西域的各个汗国之间制造矛盾,这也解释了钦察汗国与伊利汗国在高加索地区长久争斗的原因。贵由是窝阔台的长子,但窝阔台对他并不满意。作为主帅,拔都的领导地位让贵由感到不满。窝阔台心中理想的继承人是阔出,他文武兼备,可惜英年早逝。阔端具有远见卓识,但乃马真对此并不欣赏。在庆功宴上,拔都向速不台举杯致敬,表达对这位老将的尊重。贵由却因为父亲是大汗,毫不在意拔都的安排,心中不满。于是,他愤怒地拿起酒杯,竟然喷了拔都一脸,显示出他的无礼与傲慢。庆功宴上,气氛因为贵由的愤怒变得十分尴尬。尽管如此,拔都并没有表现出不满,而是淡然一笑。随后,贵由直接离开了宴会,参加宴席的将领们感到非常局促不安。
拔都和贵由之间发生了争执,导致他们的关系紧张,最后不欢而散。父亲感到不满,自己也心情沉重,拔都当然无法继续忍受这种局面。当机会来临时,反击势在必行,甚至不惜使蒙古帝国分崩离析。1241年,窝阔台去世后,贵由返回争夺汗位。速不台建议拔都回去,但拔都因身体不适而拒绝了这个提议。尽管乃马真后多次派人劝说拔都,拔都表面上同意了,但实际上始终没有启程,而是专注于管理伏尔加河流域。在1246年,忽里勒台大会召开,目的是选举贵由。会议召开五年后,乃马真作为摄政,理应邀请拔都参加。然而,拔都作为宗王的首领,却始终没有出现。尽管乃马真不断派遣使者前往钦察,拔都依然拒绝,明显表示他不支持贵由。由于贵由与拔都的关系一直不佳,加上拔都对大汗的权威产生了挑战,贵由心中愤怒,决定发起讨伐。于是,在1248年,贵由以狩猎为名,集结了20万军队,准备攻打拔都。同时,“四帝之母”唆鲁禾帖派长子蒙哥去传达这一消息,告知拔都即将面临的危机。拔都感到愤怒,并对贵由十分轻视,于是他带领15万大军向东进发,准备与贵由对抗。结果,蒙古帝国最终崩溃,术赤系与窝阔台系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其他势力也纷纷选择了自己的立场,蒙古帝国彻底消失。贵由突然去世,导致了一场大战的结束,但拔都与窝阔台家族之间的仇恨依然存在。海迷失皇后在贵由去世后掌握了权力,拔都对此表示同意,承认了海迷失的地位,但他随时准备发起反击。在1250年,拔都已做好所有准备,召开了忽里勒台大会,选出新的蒙古大汗。按照传统,这个大会应在漠北举行,而不是距离遥远的钦察草原,这里并非蒙古的发源地。实力在这个世界上至关重要,强者的拳头才是最有说服力的。拔都的举动,显然是为了阻止窝阔台家族的人登基,大家都心里明白。这种情况下,几乎没有窝阔台和察合台的诸侯到场,只有海迷失派出了一位大臣八剌前来。
长子蒙哥被唆鲁禾帖尼派去,带着弟弟们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前往。为了支持拔都,蒙哥心中早已明了,因而高兴地出发。拔都已承诺将推举蒙哥为大汗。在大会上,蒙古的诸侯们提名拔都成为新的蒙古大汗。然而,拔都因为血缘关系的复杂而拒绝了这个提名。他感到缺乏自信,因此选择支持蒙哥,将蒙古大汗的权力交给拖雷的后代。1251年,蒙哥在漠北召开了忽里勒台大会。为了确定自己的统治地位,他邀请了各部落,但察合台系和窝阔台系却不愿意参加会议。为了增加会议的权威性,蒙哥的弟弟别儿哥率领了10万大军前来支持,展现了强大的武力。这样,蒙哥的地位得到了确认。如果有实力,就能打破规则,成为强者。拔都的做法开了不好的先例。蒙哥继位后,蒙古帝国出现了严重的分裂。强大的拳头意味着不可忽视的道理。后来,忽必烈也采取了类似的方式,蒙古帝国分裂为四大汗国和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