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战争的舞台上,无人机风头正劲,成了不少国家眼中的“战场奇兵”。可是,有些国家还沉浸在无人机的热潮中时,中国军队早已经把“无人战车”也搬上了战场。为何大家突然对于无人驾驶的武器,如此感兴趣呢?这一切的源头,可能来自俄乌战场。
俄乌冲突中的无人机使用无人机的威力早已在世界舞台上被证明。俄乌冲突的战场,可以说是无人机的“秀场”。在这场冲突中,俄罗斯和乌克兰都大量使用了各类无人机,从小型侦察机到大型武装无人机,频频出现在战场上。最典型的就是FPV无人机,这类小巧的设备灵活得很,飞行距离可达20公里,还可以精准地打击坦克等重型装备。谁能想到,这样的小东西成了俄乌战场上的“爆款”武器,摧毁了超过85%的敌方目标。
全球无人战车的崛起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看看“地上跑”的无人战车在全球的崛起。说起无人战车,不得不提的是近年来多个国家,都在这一领域取得的突破。以色列、俄罗斯、土耳其等国相继推出了多款无人战车,并成功投入实战。其中,以色列的M-RCV无人战车,具备自动驾驶和全方位态势感知能力,能自主识别目标并进行打击,火力毫不逊色于有人驾驶的战车。再看看俄罗斯,他们的“平台-M”无人战车,早在叙利亚战场上就取得了不俗的战果,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中国无人战车与无人机的协同作战
据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官方账号2020年消息,继无人机之外,又有一款无人装备——“锐爪1”型战斗侦察型小型无人战车服役。中国研发的“锐爪1”无人战车,不仅体型小巧,而且具备强大的火力支援能力。这款无人战车配备了7.62毫米机枪,可以灵活执行侦察和支援任务,尤其适合在复杂地形中行动。在战场上,它与无人机的搭配使用,大大提升了作战效率:无人机在空中执行侦察任务,实时传回敌方位置,无人战车则在地面进行精准打击。
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不仅在战车的设计上追求小巧灵活,还注重成本控制。所谓的“白菜化”生产,让中国的无人装备在国际市场上具备了极强的竞争力。与欧美国家动辄天价的装备相比,中国的无人战车价格实惠,但性能毫不逊色。无人战车与无人机的协同作战,代表着未来战争的一个新趋势。
无人机负责高空侦察、打击敌方隐蔽阵地,而无人战车则在地面进行火力支援和突击。这种空地结合的作战模式,极大增强了战场上的态势感知能力和作战灵活性。可以预见,随着无人战车与无人机技术的进一步提升,中国有望率先实现真正的无人化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