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高速路上停车暴打,是教育还是伤害?挨打男孩发声引争议

教育人看世界 2025-02-18 22:13:08

“我知道在高速上闹跳车是错的,小朋友们千万别学我。”2月18日,视频中被打的“小孩哥”透过媒体郑重道歉。这句稚嫩的反思,让持续发酵三天的全网骂战突然哑火——原来教育最痛的耳光,从来不是抽在孩子身上,而是打在成年人“道理我都懂,但此刻该怎么办”的软肋上。(源自潇湘晨报等媒体)

时间拨回到2月16日,河南漯河某高速路段。一辆奔驰车刹停在应急车道,双闪灯亮起。车门甩开的瞬间,8岁男孩的哭嚎混着树枝抽打的啪啪声炸响,行车记录仪拍下的15秒视频,当晚点击几千万。

全网最初只看见三个爆点:应急车道的车辆、母亲手中高扬的树枝、孩子绕着圈躲避和号哭。直到2月17日当事人亲自剖白,舆论才知惊心动魄的真相——返程途中,男孩因不愿结束假期,120码车速下多次扬言“跳车”。母亲握方向盘的手沁出冷汗,脑海里闪过儿童坠亡的新闻,最终把车甩进应急车道。

事件24小时内完成两级反转。最初痛斥“违法停车还家暴”的网友,得知真相后默默删评;曾转发视频配文“恶魔母亲”的大V,悄悄改成“理解但不支持”。最扎心的是条高赞追问: “要是孩子真跳下去了,现在热搜是不是该骂家长没拴住孩子?”

教育专家搬出《未成年人保护法》,却被家长群里的真实故事淹没:7岁男孩在商场扶梯逆行,父亲当众一巴掌换来全网指责,结果三天后同商场真有孩子卷进扶梯。00后妈妈按育儿书“温柔沟通”,4岁女儿却把铁钉塞进插座孔。

“我们这代人从小挨打,现在当了父母反而不会教育了。”这条弹幕道出集体焦虑。当抖音里的“完美妈妈”和现实中的生死时速碰撞,所有理论都碎成一地鸡毛。所以,现在家长群中是个个喊“打得好,到了服务区还要继续巩固,给小孩哥一个完整的童年”。

2月18日男孩的道歉视频里,有处细节耐人寻味。他认真复述“我不该在高速上闹跳车”,却说不清“为什么”。这恰好印证了中国政法大学马皑教授的分析: “体罚能建立行为反射,但无法替代认知教育——就像孩子记住打针会疼,不等于明白疫苗的原理。”

但另一个数据更值得关注:我国每年约300名儿童因行车中危险行为伤亡。当郑州某汽车博主实测“60码车速下开车门仅需2.8秒”的视频冲上热搜,原先争论“该不该打”的人突然沉默—— 有些错误,根本没有试错机会。

写在最后

或许这就是当代家庭教育的困局:当孩子用极端行为试探世界,父母不得不用更极端的方式拽回他们。 就像视频里年轻妈妈高扬的树枝,教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而是混合着眼泪、恐惧与爱的生存本能——毕竟在生死面前,能护住孩子周全的,有时恰恰是那截打断危险的树枝。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

2 阅读:176
评论列表
  • 2025-02-18 23:52

    我们是怎么被教育大的,现在也该怎么教育孩子,学西方那得从一两百年开始。一个是基因记忆,二是国情。我试过好好和孩子沟通,轻言细语,娓娓道来,结果我们骨子都带有叛逆似的,最后还是在一顿打中愉快结束,纠正了行为,我心情舒坦,孩子哭了意识增强回头还更亲近我。

  • 2025-02-19 14:44

    抖音里的东西[doge]有不少人信啊。。。好的东西没人传,坏的东西,还添油加醋的传